编者的话
如果要评选2001年度出现频率最高的流行语,"诚信"无疑是最为热门的候选之一。在2001年的证券市场上,银广夏、麦科特、ST黎明等一系列造假公司的曝光,扯出了相关的中天勤、华鹏、华伦等会计师事务所,同时也引发社会各界对诚信问题的极大关注。一时间,作为"经济警察"的会计师事务所似乎成为众矢之的。2002年3月,财政部和中国证监会联合发文批复
,同意中注协对中天勤、深圳华鹏、沈阳华伦等会计师事务所不予通过年检的意见,并收回其证券许可证。他们的落马,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震动。
根据中注协的意见,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因严重执业质量问题,吊销执业资格的行政处罚正在办理(注:执业资格已被正式吊销),不予通过年检并收回其许可证。华伦会计师事务所执业中未遵守准则、规则,并且该所具有证券许可证注册会计师不足规定人数,不予通过年检并收回其许可证。深圳华鹏会计师事务所,涉嫌"麦科特"欺诈舞弊案件,正在接受司法机关调查,不予通过年检并收回其许可证。
以上三家会计师事务所,在业界都有一定的"名气"。中天勤在鼎盛时期业务量全国第一,审计的上市公司有60多家。华伦也曾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华鹏在发展高峰时候有会计师接近200人,2000年的业务量排在全国前十名。他们的落马,折射出中国CPA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值得深思。为此,本报从今天起推出一组记者的调查文章,从多角度为您勾画出中国注会业的现状及未来。
我国的证券市场发展至今,发生过一系列绩优神话破灭的故事。从琼民源、红光到银广夏,投资者的信心备受摧残。也许正应了那句"一颗老鼠屎搅了一锅粥"的俗话,随之而来的就是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素质受到社会各界的质疑,中国CPA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朱总理曾为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题写了"不做假账"的校训,尽管这四个字只是CPA最起码的操守底线,但有时却显得分量很重。
记者日前在采访相关会计师事务所时,感受最深的就是人们对造假的痛恨。当记者向人们打听中天勤、华鹏、华伦等会计师事务所时,人们总是用异样的眼光看着记者,似乎记者也是个想造假的客户。
在采访中,的确有人告诉记者,现在没有哪几家会计师事务所敢拍着胸脯说自己没有出具虚假报告,言下之意是,会计师事务所是"五十步与一百步"的区分,甚至有人说,"只要不被抓的就是好老鼠"。可以说,做假已经成为中国CPA的大毒瘤,严重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那么,不做假账真的那么难吗?或者说,究竟是什么力量驱使着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做假呢?我们不妨先来分析一下麦科特事件。
在麦科特欺诈上市一案中,有关的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会计师事务所都深卷其中。麦科特通过伪造进出口设备融资租赁合同,虚构固定资产9074万港元;采用伪造材料和产品的购销合同、虚开进出口发票、伪造海关印章等手段,虚构收入30118万港元,虚构成本20798万港元,虚构利润9320万港元。
就是这么一家"虚构"的公司,竟然顺利出炉了。应该指出的是,如果没有有关券商、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的"配合",麦科特是不可能招股上市的。在这条"造假流水线"上,中介机构扮演着极不光彩的角色。那么,会计师事务所是受了蒙蔽吗?显然不是。据媒体报道,华鹏会计师事务所的所长吕润波出席了多次麦科特上市的中介协调会,对于麦科特的造假历程应该心知肚明。为什么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呢?
更令人深思的是,麦科特何以神通如此广大?当地有关职能部门在此事件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
麦科特发行股票圈了5亿多元,发行费用总额1760万元。1760万元与5亿多相比,只能算是毛毛雨。造假成本与造假收益之间的巨大反差,正是我国证券市场造假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个生动的注脚是,几家中介机构就是为了这1760万元折了腰,分摊到每家中介机构手里,也就区区几百万的数额了。
几百万就能把自己给卖了,真是悲哀。
知情不报还参与造假,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利益的诱惑。当然,情况也不尽如此。有位会计师这样告诉记者,在实际工作中,一般的会计师都有自己的职业良知,主观上谁也不会心甘情愿做假账,问题是现在有哪个企业不要求会计做假账呢?企业会计做假的动机不外乎有两种:一种是经济增长指标的压力,这往往是上级主管部门定的。另一种就是企业本身的利益驱动,比如企业向银行贷款时,要夸大资产和净资产的数字,掩饰不良资产;向税务部门申报纳税时,要隐瞒缩小利润额;在向主管部门上报经营业绩时,却要向实际数字里"注水"。
下面的一些数字可能怵目惊心,但却是实情。2001年,有关部门共抽查了16家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32份审计报告,并对21份审计报告所涉及的上市公司进行了审计调查,检查发现有14家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23份严重失实的审计报告,造成财务会计信息虚假71.43亿元,涉及41名注册会计师。
这或许只是冰山的一角。
(记者:许少业)
股票短信一问一答,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