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资料显示,截止4月4日,深沪两市共有119家上市公司刊登了年报补充或更正公告,占674家已公布年报公司的17.7%。而这119家打“补丁”的年报中,有超过10%的年报是“补丁加补丁”——年报“补丁”治不了?
本报记者 吴曼
“补丁”补在啥地方?
排除一小部分因录入、核对、排版等技术原因造成的数据错行、个别数字差错等方面的更正外,剩余林林总总的“补丁”可大致归纳为三类:缘于统计失误、计算错误、审计疏忽等原因造成的错误更正,按规定年报应披露却未披露的补充信息公告,对有关重大事项和敏感问题所作的针对性解释说明公告。
因统计失误、计算错误、审计疏忽等造成的更正涉及范围面广量大,从股本数、股东总数、审计报告落款时间,到重大项目资金投入金额、应收帐款坏帐计提比例、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等重要财务数据等等,不一而足。如新疆天宏年报中有关资产负债表(续)中有8个数据与上海万隆众天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出具的财务审计报告原文数字不一致;江山股份审计报告的原落款日期竟然提前了十三个月之久;九发股份的主要利润指标——扣除非经营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更正后减少了近1700万元;更有甚者,东海股份竟然连会计师的审计意见都“笔误”了,对“出具了有保留意见及解释性说明段的审计报告”作出更正,改为“出具有解释性说明的审计报告”。
有关事项按规定应披露却未披露现象今年也相当普遍。由于《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01年修订稿)加大了年报披露信息量,新增了一些新的披露要求,相当一部分公司不仅2001年年报需要拾遗补缺的地方比上年多,补充内容的范围也比以往有所扩展。今年被遗忘的“角落”主要集中在利润表补充资料、审计费用、实际控制人情况、重大事项说明、无形资产使用情况、母公司经营情况、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按地区分布构成情况等。如明星电力年报漏登了母公司利润及利润分配表,陕国投落下了一项涉及金额5028万元的重大收购事项的进展情况,九芝堂、ST张家界、深大通等疏忽了实际控制人情况的披露,而星新材料竟然遗忘了部分近三年主要会计数据、坏帐计提比例、2002年度利润分配利润政策等多项内容的披露。
第三类补充公告主要是针对重大事项或收益确认、关联交易等敏感问题,以及投资者质询较多的内容作出解释说明。虽然该部分内容在“补丁”总额中所占比例较小,但市场影响却是不小。比如宝硕股份的补充公告对去年年底受让土地使用权以及大股东占用资金的结算作出说明,中国高科对2001年房地产销售项目高达83.7%的毛利率和产品销售高达94.33%的毛利率作出了详细解释等。
真拿“补丁”没辙?
虽说每年都有人大声疾呼“上市公司请少一点疏忽与失误!”,但情况并不见好转。
业内人士认为,“补丁”增多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有关监管部门加大了监管力度,以往可补可不补的就放过了,而今年则严格要求其补充说明,更关键的是还有上市公司自身的原因。
通过分析发现,相当大一部分“补丁”涉及的信息内容其实包含在《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01年修订稿)规定的范围之内,说明这些上市公司没有完全按照监管部门提出的要求编制年报。如果是对准则以及监管部门的相关要求消化不良,则需要进一步加强业务学习;如果是不小心、不细致,则应该端正态度、增强责任心。但如新宇股份2000年中报就出现了因打“补丁”导致公司由盈利变成亏损,2001年年报又因工作疏忽导致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明细有误,这些恐怕已不是“疏忽大意”所能解释的问题了。
业内人士认为,出错要更正,遗漏要补充,打“补丁”虽然情有可原,但不能放任自流。
年报的编制是一件非常严肃的工作,“本公司董事会保证本报告所载资料不存在任何重大遗漏、虚假陈述或严重误导,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个别及连带责任”的承诺并非儿戏。迄今尚未有哪家上市公司因年报“补丁”而受到监管部门的处罚。部分业内人士建议,有关监管部门在进一步加强上市公司定期报告编制责任人的指导培训、强化上市公司作为信息披露主体的责任意识的同时,还应当逐步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加大监管处罚力度,比如建立定期报告“补丁”档案,对性质恶劣的严重遗漏、差错或打补丁次数超常的上市公司予以通报批评、公开谴责,甚至法律制裁。而“补丁”成风现象同时也需要新闻媒体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让年报“牛皮癣”在监管部门的“猛药”和舆论“炽热阳光的蒸烤”中萎缩消散。
股票短信一问一答,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