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业板热潮驱动下,大肆招兵成为各券商自然之选。短时间内,国内投行人数迅速膨胀至3500人。但其后创业板遥遥无期的搁置使券商有苦难言。
◎由于市场之累,新股发行放缓,项目周期加长,周转变慢,同时募资金额萎缩直接导致投行佣金减少,人员庞杂的投行无法承受之重。
◎如果将创业板的遥遥无期和市场的压力之重视为更宏观的原因,那投行裁员的直接导火索,业内人士看法一致——通道之累。
本报记者 刘冬 北京报道
“裁员”风暴于去年大规模袭击了互联网之后,如今又悄然对准了国内的另一朝阳行业———证券业。
此次的重灾区是证券公司投行部。
经过去年底的酝酿到今年初局势逐渐明朗,有关裁员的信息愈发集中:被裁的人数越来越多,涉及的公司越来越广。据业内人士透露,国内目前投行业务领先的10家证券公司中,大部分已推行或将推行裁员计划,如国泰君安、南方、广发、大鹏、湘财等,裁员幅度普遍超过2/3,而一些地方性券商,力度更大,业内流传一家小券商将投行的50多人裁至2人,是为极端的事例。
创业板之累
28岁的小钱是此次裁员风潮中的波及者之一。2000年8月,有着经济学硕士文凭的他辞去机关工作而投身证券公司投行部门,“可一年多来,自己基本是一杂工,没有单独做过一单业务,被裁掉理所当然。但想不通的是,既然用处不大,当初公司为何如此兴师动众地招人?”阳光下,小钱一脸沉重。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至2000年,我国证券市场实行的是额度制,只要在相应的管理部门拿到额度,公司上市即十拿九稳,而投行仅仅是按照上市公司及证监会的要求,完成包装工作,技术含量低。当时券商与上市公司的关系,用业内人的话说,是“热脸贴着冷屁股”,这客观上造成了券商对投行人员的要求———不管白猫黑猫,能搞到项目即为好猫。于是人脉关系成为投行人员最重要的素质,专业水平则普遍停滞不前。
2000年下半年的投行大跃进,最大背景是席卷全国的创业板热潮。当时互联网、那斯达克、香港二板市场等名词搅得内地资本市场热气腾腾,管理层言之凿凿的发言,上海、深圳、北京等城市为创业板的归属地争吵得不可开交,这使得众人以为创业板的推出仅是数月间的事情,这给了券商最好的掘金机会。据介绍,当时每家券商手中皆握有数十家创业板公司,而报至证监会的高达2000多家。
在此热潮驱动下,大肆招兵成为自然之选。2000年5月开始,三大证券报成了各家券商比拼的场所,大幅招聘广告比比皆是,各种承诺让人怦然心动,而投行人员最为走俏。在这场比拼中,不仅大券商依仗优势得风气之先,如国泰君安、申万、南方等投行部人数超过200人,而且许多地方性小券商亦频频出现大手笔,如泰阳证券(原湖南证券)一次性招聘70人。如此短时间内,国内投行人数迅速膨胀至3500人。
但计划和变化在国内往往表现为拍拍脑袋的事情。其后创业板遥遥无期的搁置不仅使众多鱼龙混杂的创业板公司大光其火,对券商而言同样伤痕累累。
市场之累
对创业板之累的说法,张业丰,南方证券北京投行部副总表示首肯,但在他看来,市场的变化是券商裁员更主要的原因。
券商裁员其实始于去年底,由于股市暴跌,券商承受了极大的压力,投行作为证券公司的一部分,理当同步而行。目前国内券商利润的构成大致有三块:经纪、自营和投行。经纪的人多势众与自营的铁幕重重皆为惯例,而投行则因业务范围宽泛成为菜园的重灾区。
与此对应,2001年上半年市场持续攀升,化解了券商人员大幅扩张的成本。我国证券市场常常被视为“政策市”,具体表现为管理层应用非市场手段对市场走势的调控,而新股的发行速度往往是有效手段之一。股市异常上涨,则新股发行加快,投行自然获益多多;反之市场下跌的幅度过大,则放缓甚至停止新股的发行,投行因此受困。2001年6月以来,股市跌幅超过30%,相应的景观是,2001年下半年,新股几乎停滞,而今年以来,上市新股数量同样明显偏少,南方证券去年同期募资次数为6次,今年则仅有1次。
从这层意义上看,此次券商投行大规模裁员显得意味深长。人员进出应是成本不菲的事情,而券商义无返顾挥动大棒,说明了其态度———对国内市场较长时间的看空。
与此同时,证监会于近期出台的精神更为券商裁员推波助澜。2001年11月,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募集资金管理的通知》,该《通知》明确指出:拟上市公司发行新股的,募集资金数额一般不超过其发行前一年净资产额的两倍;上市公司发行新股的,募集资金数额一般不超过其发行前一年的净资产额。《通知》的推出,主要目的为抑制乱圈钱现象及上市公司随意更改募集资金投向,但客观上对困境中的投行又是迎头一击。业内人士透露,《通知》的出台虽采取征求意见稿的形式,且招致券商及上市公司一致抵触,但最终定稿将在近一两月间。2001年11月18日发行的山鹰纸业(600567)其价格仅为3.06元,主承销商平安证券有难言之隐。而近期发行的新股,除中金承销的招商银行外,皆为小盘,《通知》的威力由此可见。
由于市场之累,新股发行放缓,项目周期加长,周转变慢,同时募资金额萎缩直接导致投行佣金减少,人员庞杂的投行无法承受之重。
通道之累
如果将创业板的遥遥无期和市场的压力之重视为更宏观的原因,那投行裁员的直接导火索,业内人士看法一致———通道之累。
通道是发行制度由额度制转变为审核制的产物。2001年之前,公司上市所沿用的大部分为1997年上市额度,尔后,2001年4月,中国证券业协会连续推出两项通知———《信誉主承销商考评试行办法》及《信誉主承销商信誉积分规则》,两项通知中对主承销商资格有其繁芜的计算方式。但据业内人士透露,通知的内核非常简单———连续4次副承销后,经证监会批准,获取主承销商资格;2000年作为主承销商8次以上的券商,最高可获得8条通道,以下依次递减为6条、4条、2条。当时拥有8条通道的无不是国内主流券商,如国泰君安、申万、南方、广发、国信等近10家。
通道制之初,证监会采取“过会一家,递增一家”方式。券商投行将企业上市材料包装整理报证监会发行部,经初次审核,返回投行修改,后再由发行审核委员会(发审会)讨论,合格即为“过会”,“过会”后,券商即可将另一家材料递上。该制度实施后,通道遂为投行生命线,与此同时,“租借”通道成为投行界公开的秘密———许多小券商将属于自己的通道违规让与其他券商,作为回报,租借者分与出租者部分利润,按一般行规,利润采取“对开”比例。
今年春节过后,证监会对通道规则作出调整,将过去的“过会一家,递增一家”改变为“成功一家,递增一家”,意即只有募资成功,方能依次递交上市材料。虽然仅二字之别,但对投行而言,却是两重天的差距。在管理层惯用的调控手段下,“过会”与“成功”,其相隔从数月至年余不等,此间不仅关乎市场走势,更有充满玄机的“盘外”功夫。据悉,目前过会的企业已高达88家,这一庞大的数目令众多投行头疼不已。有一语中的者:如此改变,破坏了游戏规则,使所有券商事实上只有一条通道。
有证监会人士透露,之所以作出新的更改,原因异常简单:证监会人手不够,而发审会并非天天上班,源源不断的上报材料令人难以招架。
近日证监会再次出台的《关于2002年受理公开发行证券申请材料的通知》,对投行形成新的打击:自2002年1月1日起,向我会推荐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占用主承销商的推荐通道。这一通知,将券商腾挪的空间又一次收窄。
电话彼端,张业丰副总经理语调灰暗:从本意上说,我们并不愿意裁员,如果市场转暖,再招人也不容易,但太多不利的事情搅在一块,想顶也顶不住。
结构调整
对裁员的态度,亦有积极者,如邓维———中关村证券专业顾问部副总,他将此次裁员更多视为投行业中的一次结构调整。
“投行业务目前的确很难,但如果有能人,业务并不少”,在邓看来,裁员风潮中淘汰的大部分是一般工作人员,而“小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业务骨干。”
据介绍,中关村证券目前仍在招人,但重点锁住的是专业强、知识结构合理的人才,比如最近欲引进两名其他公司的投行人员,可风声一经传出,对方立即加薪留人,这从另一方面印证了投行不是“多人”,而是“差人”。
还有一个趋势值得留意,随着民营企业上市数量日益增加,券商与民营业主的联系渐趋密切,这与过去国营间拉关系求项目大相迥异,民企的上市包装关系到民企业主身家性命,这对投行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投行业务的拓展不容忽视。同样以中关村证券为例,其投行业务分为两个部门:企业融资部和专业顾问部。
企业融资做的是传统IPO或增发配股业务,而专业顾问部则以并购重组、管理战略咨询为主。过去此类业务多为专业咨询公司承担,但如果有了得力的人员,券商在该领域则有得一搏。如此投行模式已逐渐成为券商流行趋势。
这自然是理想推理。国内并购重组看重的,往往是随后在二级市场上的巨大收益,对国字头的证券公司而言,虽无操作上的难度,但具体设计者的回报则是一敏感话题,这也决定了目前在此业务范畴中,民营咨询管理公司遥遥领先的格局。对如今大肆裁员的券商们,这毕竟是一条路径,一条摆脱腹背受敌的路径。
股票短信一问一答,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