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正财经林漳
去年,深发特宣布退出银广夏的重组。相对于深发特仓促地将自身置于媒体聚光灯之下的热闹做法,作为迟到者,中联实业则低调得多。
我们注意到,无论是新任董事会主席蔡中华,还是新任总裁金爱军,出言都十分的谨
慎。入主银广夏伊始,蔡中华即对媒体表示:“银广夏1999年和2000年亏损,加上2001年预亏,存在着暂停上市的风险……在银广夏‘山穷水尽疑无路’之际,我会同银广夏的全体员工一起同舟共济,共渡难关。”注意,他并未信心十足地豪言“柳暗花明又一村”。而总裁金爱军的回答如出一辙:“银广夏连续两年亏损,加上2001年预亏,暂停上市的风险十分大……”,无非是将风险提示提高了一个量级。
事实上,大家都明白,依照财政部2001年1月出台的新会计准则进行追溯调整,银广夏大有可能步“深达声”——“ST达声”、“黎明股份”——“ST黎明”的后尘而被追溯成“ST银广夏”,而按最新的退市机制,毫无疑问,银广夏重组面临的就是退市风险。如果银广夏要保住上市资格,注入优质资产、置换劣质资产是一条必经之路,而且,置入的优质资产还必须在今年6月30中报前能实现盈利。
就银广夏去年披露的中报看,该公司当时的负债比率已近73%,负债总额超过17亿元,银行贷款超过15亿元,速动比率不到12%。仅此一项,该公司半年须承担的财务费用就超过4500万元,且说明公司已基本丧失融资能力。就目前情况看,中联实业还一直在强调重组的难度,公司董事局在2月26日的公告中披露,“……现已开始就债务剥离等事项与债权人进行沟通,但尚未取得债权人同意,其结果仍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在产业整合和剥离不良资产方面目前尚无具体的可操作的明确方案……”。有报道说:“总裁金爱军表示,对银广夏的重组目前实际上还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还需要和各方进行协商和沟通”,也就是说,至今,公司的财务状况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变。
众所周知,即使是要将现成的优质资产注入,也至少要经过“股东大会讨论通过”、“办理相关法律过户手续”两道基本程序。而交由股东大会讨论的议题,应提前30天发出通告。这就意味着,即使现在发布公告,银广夏最快也只能在5月上旬开始重组工作。考虑到财务成本、公司正常运营成本、诉讼费用等,初步测算,置入的“优质资产”必须在6月30日前,即45天~50天内实现盈利5000万元以上,才能使银广夏扭亏,从而逃脱退市厄运。试问,这种可能性有多大?
无怪乎总裁金爱军多次面对媒体表态:“企业重组、退市或者恢复上市,这些都是很正常的经济现象,银广夏是否退市,则要按证监会的规定去办,中联实业的主要工作是争取做好重组工作……”,“......银广夏退不退市并不是重组成功与否的惟一的标志,也不是中联收购重组银广夏的惟一的目标……”一再感叹“重组的难度很大”,“希望在重组银广夏的过程中,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亦希望不要给重组方施加过大的压力……”。3月1日,干脆以如下文字作为文章的开头:“在中联实业管理层的眼中,成功重组银广夏的概率不超过50%……”。
在该公司的高层和媒体都看淡银广夏的重组前景时,市场却相逆而行。就在重组消息宣布前后,银广夏股价就从2.12元的最低位连拉几个涨停,逐步走高。随着大盘回暖和问题股的群体反弹,银广夏在短短的23个交易日内迅速反弹到6.41元,绝对涨幅高达202%,又成了市场的一个神话。而近期的高位放量盘整,群情激昂,似乎又在孕育一波更为强势的行情。
我就不明白,难道真是最危险处最安全?虽然有“哀兵必胜”的说法,我想,中联实业要胜,不是胜在搬运资产、玩数字游戏,而是胜在管理理念和经营思路上--其实,公司在3月13日的公告也声称“公司股票可能在2001年年报披露之日起即暂停上市。如2002年上半年实现盈利,并经有关部门批准,公司股票将恢复上市;如恢复上市的申请未获批准或2002年上半年未实现盈利,公司将直接退市。”,既然如此,何必非得来个逆向思维,在不胜寒的高处起舞弄倩影?毕竟,他们透露的是危机而不是玄机。银广夏最迟也会在4月下旬披露年报时暂停上市,股票停止交易直到6月后中报公告,结果尚不能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退市则其股票将大打折扣;在暂停上市之前(从现在算起也不过十几个交易日)的这段时间内,投资者能否全身而退是有很大问题的,联系到银广夏去年9月复牌后连续十几个“跌停”,投资者“欲逃无门”的惨状,可以想象暂停上市前将要出现的情况。
股票短信一问一答,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