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还记得,前几年的这时候,关于上市公司吝于分红派现的指责纷纷扬扬,以致证监会负责人也指出,再融资须看分不分红。可是,今年分红派现虽然多了起来,人们的议论却似乎并不那么认同,市场的激情还是起不来。这种反常究竟说明了什么?投资者并不是不认同分红,不认同的只是上市公司的短期行为。
谁都知道,上市公司的分红,并非100%派现,它一般都夹带着一张需要对方付款的埋
单———含税。按照现行规则,这笔税通常都在股息、红利到帐前就被代扣了。因此,倘若上市公司派现率较高,投资者的股东账户上还可能进入一笔较为可观的投资回报,而目前盛行的迷你派现,在扣税后,就几乎聊胜于无了。红包的另一张埋单是除权。老股东必须在除权后股价平开平走时立即抛出所持股票,其股息、红利才算实有所得。当然,如果出现填权行情,投资者还有望增加盈利,虽然这同股息、红利已毫不相干。如果出现贴权行情,投资者获得的股息、红利就将倾刻化为乌有。
如果说扣税和除权都属于即付式账单的话,那么,上市公司再融资就属于远期托收账单。今年选择现金分红的上市公司在数量上之所以出现多于往年的现象,同管理层把公司是否分红与其以后的再融资挂起钩来有很大关系。不少微利公司出于再融资的需要而不得不勉为其难地公布分红预案,有的甚至刚刚凭借免息减债、转换资产、政策优惠而勉强扭亏为盈,也迫不及待地提出了分红预案。这种情况,看起来是上市公司的股东权益意识增强了,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只是为了取得在不远的将来再融资的资格。这种以再融资为背景的分红派现就好比上市公司(其实是大股东)开给其他投资者的一张远期托收账单。通常情况下,大股东在配股融资时往往放弃认配权,而分红捞现和占用募集资金的手伸得比谁都长。大股东对待分红派现的短期行为告诉我们,在现阶段的中国股市,现金分红未必能给投资者带来实惠,相反,如果对上市公司抛出的这一点小小的诱饵受宠若惊,将来难免须付出更大的代价。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上市公司热衷于埋单式分红的倾向抬头,还掩盖着送股普遍缩水的另一种倾向。这也是上市公司短期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股市投资者的利得来源无非来自两个渠道,一是公司红利,一是股价利差。红包里的三张埋单说明,单纯以分红作为考察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标准有失偏颇,投资者如果光是冲着那些即使有可能略高于银行利率而风险却远大于储蓄的分红,根本就不必选择股市。而如果上市公司不仅有能力分红,更有能力送股,那么,投资者就有可能由于股价空间的打开而获得更多的资本利差。应该说,这才是股票投资价值最有魅力之处。遗憾的是,今年上市公司不流行送股。这一方面说明了业绩的衰落,特别是新的利润增长点的贫乏,已经无法保证一些上市公司不会因为股本的扩张而稀释其每股税后利润;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反映了某些上市公司分配行为短期化的根源。
归根结底,维护投资者权益是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保持良好的“双向互动”的基础,这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是长期的战略目标,任何短期行为都是千万要不得的。对资本输血的过度依赖,只想圈钱,不思回报,这决不是一个好现象。不排除有些上市公司本身造血机制已经濒临衰竭,一味对贫血上市公司输血抢救,不是资本市场的任务,对投资者来说也是不公平的。投资者冷淡短期行为,其道理就在于此。
股票短信一问一答,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