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言最近一个时期,央行领导多次谈到把银行存款吸引到股市,市场将此消息视为利多,以致于有的证券分析师已经在计算着假如8万亿元银行存款的百分之多少进入股市,大盘可以涨到多少高一类的“天方夜谭”,并号召还没有从银行把存款搬往股市的人,应当“宜早不宜迟”。
凭什么吸引存款进入股市呢?难道就凭绝大多数人输钱的效应?同样最近有人进行过 抽样调查,第一代股民,假如没有购买认购证而一直在二级市场中博弈的,12年股票炒下来,若算上12年的银行利息或购买国债可预期的收益,99%的人资金是缩水的,尽管只有1%的“股仙”被媒体渲染成“长线投资的典范”、“炒股票大起来的人”,但因为比例过低,不具备代表性。
与此同时,也有人作过类似的计算,假如从1992年开始不断地购买国债,老券到期就转为新券,10年下来,当初的资金起码翻了一倍,假如确是这样去进行债券投资的话,用不着操心劳神,倒是百分之百能实现这个收益的。然而,2002年的物价总水平并未高于1992年一倍,由此可见,假如各有100个人同时从1992年分别炒股票与买国债,买国债的100人笑到了最后。
回过头来看眼下的股市,就拿B股来说,去年6月1日B股对境内投资者开放,当时的理由,同样也是“让持有外币的境内居民多一个投资渠道”,但结果又怎么呢?那些因为有了这个渠道而进来的人,一年下来,缩水一半,而“顽固不化”者继续在银行按兵不动,尽管利率在一年内下降了7次,总不会输到肉里吧?能怪去年6月入市有因投机而咎由自取?
银行的存款太多不假,利率不高也是事实,但就是有很多老百姓都不太愿意进入股市,这里面恐怕并不都是他们缺乏金融投资意识,或者投资渠道不畅的原因吧。设想一下,假如能够承诺老百姓一旦进入股市,不能获得资本利得(差价),也能获得股利利得,至少能确保一年能获不少于2%的收益,也许这8万亿银行存款有一半会进入股市。而现在的情况又怎样呢?对中小投资者来说,股市几乎成为见谁灭谁的场所,进来以后,早晚要缩水,谁有那么多的钱来缩?
综上所述,与其把眼光盯住老百姓的存款,不如将精力放在促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与规范股市运作上面。这二条做好了,相信存在银行的钱就会不请自到,资本总是流向有收益的地方。
《国际金融报》(2002年03月28日第四版)
股票短信一问一答,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