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曾经指出,大宗交易利弊参半。3月20日深交所披露的第一例大宗交易,再次证实了这个判断。
3月19日发生在罗牛山身上的第一例大宗交易,成交1980万股,相当于该股当日盘面交易量的70%,成交价6.15元,略低于当日盘面成交均价6.16元。当日盘面开盘6.16元,收盘6.19元,最低价6.10元,最高价6.26元,振幅为2.6%低于近期徘徊于3.9%之间的振幅水平 。拿3月19日的成交状况跟今年2月份以来成交量最为接近的3月6日作比较,3月19日大宗交易和盘面交易的总和达4808.3万股,其中盘面成交为2828.3万股,分别是3月6日成交量3538.7万股的135.90%和79.92%,而振幅则不到3月6日9.64%振幅的三分之一。近期单日振幅最大的3月14日,成交量1864.4万股,是首笔大宗交易成交量的94.16%,振幅却达到9.87%是3月19日的3.8倍。
此次大宗交易的上一日,3月18日,成交量仅975万股,振幅则为4.15%,是3月19日的1.6倍。同时,从卖方的情况来看,其在一个交易日的时间里,就抛出了相当于其近期减持罗牛山股票总量的64.16%的份额,卖方的便利估计对买方来说也是差不多的。由此可见,大宗交易“有助于提高市场稳定性和流动性”,确实是可信的。更重要的是,大宗交易发生的次日,深交所就披露了交易情况,使作为卖方的银河证券和买方的上海金证信息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双双亮相,避免了市场为了捕捉庄家动向而无端地陷于徒费精力的猜测。这对于提高市场的透明度也是有好处的。
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一利必有一弊。从第一例大宗交易的情况来看,其弊端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指数不再能反映实际交易的情况,使得人们赖以判断股价走势的量能动态等一系列指标出现了严重的失真。其二,大宗交易的透明性是有限的,它只能反映交易的结果,并不能反映双方进行的场外前期交易,不能排除利用公开交易为内幕交易提供合法通道的可能性。其三,大宗交易结果的透明化和盘面交易的隐蔽化为市场主力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操纵手段。
境外的案例告诉我们,控盘机构可能一方面利用公开的大宗交易故意暴露主力行踪,吸引跟风。另一方面同关联方达成协议,在目前价位或相对较高价位上进行交易,操纵股价,从而达到误导投资者,非法牟取暴利的目的。而目前的此次大宗交易双方的亮相情况,固然并不能说明存在这样的可能性,但也不能完全否认这种可能性。
大宗交易在境外某些市场已经走过了由盛及衰的过程,作为我国证券市场的新事物,它还刚刚开始。在利弊参半的情况下,对这样一个新事物简单的加以一概肯定或一概否定都可能导致捧杀或棒杀的结果。但是,如果只看到某种眼前利益或某些利益团体的局部利益,而忽略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或者不注意在实施过程中及时发现新情况,研究新问题,从而通过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达到兴利除弊的目的,那么,即使是新事物也未必适合市场的健康发展。
股票短信一问一答,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