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京 韬吕壮
从“深圳原野”到“琼民源”再到“银广夏”,一系列证券欺诈案的揭露,像一枚枚重磅炸弹,在我国证券市场向规范化前进的道路上炸开。随着这些案件的披露,注册会计师的不勤勉尽职甚至通同作弊,被看作上市公司造假和证券市场泡沫现象的罪魁祸首,一时间成为千夫所指的对象。社会公众把注册会计师当成上市公司造假的始作俑者,而面对上市公 司的“造假”陷阱,注册会计师们也如履薄冰。人们不禁要问:作为财务会计审计方面的专业人士,为何会屡屡卷入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旋涡?
记者就此问题走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厦门大学教授、福建省审计厅副厅长王光远,王委员一针见血地指出:“上市公司的制度缺陷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王委员从以下六点深入地分析了上市公司的制度缺陷:
一、上市公司大都负担着国企改革脱困的历史使命,因而先天不足。在行政审批制下,由于实行“规模控制,限报家数”的政策,股票发行额度成为稀缺资源。各级地方政府都迫切希望通过上市融资解决本地区大型国企的脱困。而这些企业本身质地低下,不少负债累累、难以为继。因此在有限的额度下,只能采取尽量提高每股收益以提高新股价格,达到筹集更多资金的目的,地方政府也屡屡提供各种政策上的方便。基于帮助国企脱困、保持安定的考虑,操纵利润、造假等就变成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二、绝大多数国有企业上市以前不是股份制公司,而是在极短时间内完成的改制上市,使得上市公司基础不牢,与上市公司本身的运行机制要求相比差距甚远,漏洞和缺陷很多。
三、剥离和模拟政策使会计信息失真成为必然。所谓剥离与模拟,就是通常所说的“上市包装”。一个企业一拆为二,好的放进来,坏的分出去;收益计进来,成本刨出去。这就好比整容术,通过将劣质资产、负债及其相关成本、费用和潜亏剥离,便可轻而易举地将亏损企业变成盈利企业。
四、重组和关联交易成为上市公司用一个谎言掩饰另一个谎言的工具。由于大多数上市公司质地不高,上市后只有通过源源不断地配股、增发“圈钱”的“资金运动”,企业才可以增量资金掩盖存量资产的低效率。一些上市公司的重组和关联交易毫无市场交易的公平原则可言,通过资产置换、股权转让、托管经营、内部转移定价、出售无形资产等,将巨额亏损转移到不需审计的关联企业,从而隐瞒真实的财务状况,虚构业绩。
更有甚者实施赤裸裸的“无偿赠与”,如此增加的只是“业绩彩虹”。有的上市公司和其关联企业杜撰一些复杂交易,单从会计方法上看,其利润的确认过程完全合法,但它却永远不会实现。
五、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缺位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健全,当前突出表现为内部人控制的问题。特别是一些没有实现“三分开”的上市公司,其与大股东实际上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上市公司之上还有一个大老板,会计核算非常随意,业绩可以在母子公司之间移来移去,没有任何的可比性和可靠性。
正是由于这个问题存在,使我们证券市场的正常游戏规则都被曲解。
六、盈利预测成为不可充饥的“画饼”。按规定,上市公司盈利预测的文件必须经过注册会计师审核并出具审核意见。根据现代审计特征,这种审核并不要求注册会计师保证审核过的盈利预测的实现,但希望注册会计师对这些审核提供一些合理保证,揭示所有重大差错。由于盈利预测是建立在某些资料和假设的基础之上的,这些资料及假设因素的变化会引起财务报表及预测结果的变动。
股票短信一问一答,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