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热得发烫的再融资,明显有所"降温"。据统计,在截至3月6日披露2001年年报的上市公司中,有15家提出拟实施(包括修改)再融资计划,其中拟进行配股的有6家,拟增发的有5家,拟发可转债的有4家,而增发数量最大的不超过1.2亿股。与此同时,在经历了2001年的增发热后,今年一开年,上市公司中出现的再融资新特点,包括拟融资家数大大减少、融资方式由集中走向多元以及融资规模相对调低等现象,一定程度上也获得了市场的肯定。
一般而言,拟在新一年进行再融资的公司,往往倾向于较早公布年报。而随着预亏、预警制度的实施,230多家公司预亏预警公告的先期发布,也预示着这批公司可能将失去新一年的再融资资格。与此同时,监管部门日前对于"补充审计"的进一步明确,使上市公司对再融资所涉及到补充审计问题,心中有数,至于这是否会影响一些公司对再融资的积极性,应该说补充审计不是主导再融资的根本,不应起决定性作用。业内人士预计,今年在年报中提出再融资计划的上市公司,总数应不会高于上年水平。
资料显示,2000年报约有180家公司提出增发。不过最终仅有24家公司在2001年顺利完成,加之101家公司配股,所以2001年已提出再融资方案而至今还没有结果的公司约有150家。无疑这些于2001年已提出再融资计划而未能实施的公司,相当部分还在翘首期盼再融资方案在今年落实,这批公司中,有些就是为了加快在今年实施再融资,而抢先披露2001年报。但值得指出的是,因受制于再融资政策及市场变化的种种影响,其中相当部分公司需对再融资计划作出大幅度调整,还有个别公司则因业绩滑坡,不得不与再融资擦肩而过。
上市公司对再融资的期望值缘何"降温"?从上市公司层面分析,一部分公司受业绩因素影响,而不得不暂时放弃;另一部分公司因对2002年的企业经营比较谨慎,而不再盲目再融资;此外,还有一部分资金不是很紧张而可融可不融的公司,面对市价降低和委托理财风险增大的现状,顾虑当前实施再融资存在着再融资效率不高和资金投向不理想等问题。从需求出发,注重提高再融资的效率,逐渐成为部分上市公司的主导理念。
从券商层面看,受推荐通道紧张的限制以及对包销风险的顾忌,券商不再一味被动,而是开始主动选择上市公司或有了与公司讨价还价的余地。据悉,随着发行方式改革的深化,目前各家券商的推荐"通道"普遍吃紧,尤其一批大券商的"通道"早就排满。不仅如此,去年下半年以来接连发生的一批承销商成为上市公司大股东的现象,使券商对承销风险不得不高度重视。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券商面对上市公司的再融资,不再盲目热情和全盘接受。
毫无疑问,当前上市公司对再融资开始趋于冷静,是经历市场残酷洗礼和监管部门严格约束的结果。国际成熟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明,再融资是市场经济和股市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功能的重要方式,中国证券市场与国际接轨,为市场化的必然。但问题的核心和关键在于,上市公司对待再融资的态度,绝对不能偏离和扭曲,盲目和过度"圈钱"的再融资行为,早晚要受到市场的惩罚。事实证明,去年一批最终如愿实现再融资计划的,大多是业绩稳定、有较好市场形象的公司。
如果从新一年开始,上市公司的再融资真正逐步走向成熟,将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和投资者信心的树立,起到重要作用。
(记者 李彬)
股票短信一问一答,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