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泳霖,汉族,江苏省无锡人,54岁,研究员,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毕业,曾任清华大学校团委书记、清华大学计算机工厂副厂长、清华大学产业管理处副处长、处长、清华大学企业集团总裁,现任清华大学校长助理、清华大学企业集团董事长。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当清华大学企业集团董事长荣泳霖先生向记者多次重复这句已历时近百年的校训时,眼中的激动之情总是难以抑制,仿佛窗外的无边细雨都已被这古 老校训蕴含的壮志豪情卷席得无影无踪了。
140亿的水木清华
作为清华大学的校长助理,荣泳霖先生同时担任着清华大学企业集团及清华同方和诚志股份的董事长。“现在清华企业集团下属的企业有70多家了,我们估计调整后将留下40家左右。”掌管着140亿清华企业资产,旗下8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过300亿的荣泳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丝毫没有显露出长途跋涉的疲惫,“我今年已经55岁了。早年我在清华学习了四年的核化工,从1978年就开始管理清华校办企业了。”
学校不再是襁褓
在荣泳霖看来,与多数的高校企业一样,最早的清华企业如同方和紫光都是以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方式开始运作的,产业的建立以高校现有的研究为基础。有人将那一时期的学校与校企关系形象地比喻为父亲与孩子,在父亲的科研实力的壮胆之下,幼小的孩子开始在商业和资本市场上蹒跚学步。而今天,在经历风雨磨砺后长大的孩子不能再躲藏在父母的怀抱中了。
概括而言,革新后的产学研链条是让企业诞生于学校的襁褓之外,在市场竞争中独立发展,从而与学校教学科研形成一种相互支持的共生关系,突破了企业在科研上单纯依赖学校的被动局面,也避免了学校只能为企业输血而无法从企业获得技术上的反支持力的尴尬。
这种学校与校企间的良性互动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呢?为什么不在校企发展之初就采用这一方式呢?客观看来,这种良性局面来自于清华企业在多年的市场中和股市摔打后,积累了丰富的商业经验,已经逐步成熟了起来,从而可以以一种商业高手的从容来“逆向出牌”,重新打造产学研的链条。而这个在商场中摸爬滚打的阶段,是任何后来者都无法省略的。
以高科技介入国企改造
“清华一直提倡技术加资本参与国企改革的思路,如今这一倡议已经开始更多地落到实处。”荣泳霖说。
为说明这种特殊的国企改造思路,荣为记者举了一个实例。清华同方研制出一种先进的海关集装箱检查系统,可以通过射线透视集装箱内部的货物情况,分辨率高达2毫米,大大提高了海关检查的效率。这个产品涉及到核发射、接收和成像以及网络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在生产过程中,同方通过计算机控制,将不同的部件分散给全国100多家企业生产,而自己只在密云建立了一个调试厂,负责核心的组装部分工作。一个项目就拉动了100多家企业的生产,推动了这些企业的技术改造。
所以,多元的产权结构,以熟稔的商业和资本运作抢占世界技术之巅,在塑造世界级高科技企业的同时,推动大学科研水平的国际化,它以高科技引导国企改造,以独特的方式实现实业报国的理想,是荣泳霖心目中对“清华系”的期望。
资料:清华系8家上市公司一览
清华源兴档案
荣泳霖解词
清华源兴的创业史
短信点歌,带去你真挚的祝福! 3500条闪电传情,让她想不看都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