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煜娟
2002年1月的中国股市,由于希望和失望的强烈反差,加剧了人们心态的不平衡。
说起1月的股市,历来有“1月预言”之说,意思是“1月上涨,全年上涨,1月下跌,全年下跌”。关于此说的真伪,有两种说法,一说得到了多次的验证,具有比较高的可预见 性;从上证指数过去十年的统计资料来看,除1996年、1998年及1999年1月份的涨跌与全年涨跌不一致以外,其余七年的“1月预言”均在其走势上得到支持,可见,所谓“1月预言”并非空穴来风,其中所揭示的某种规律性已非常明显。一说则认为未必准确,依据“历史重演”的观点推测未来未必可信,1月股事,同样如此。
2002年1月,沪深股市承接上年的走势,继续进行深幅调整,到第三周的下半周一度出现结束调整的迹象。但由于消息面不确定,盘中做多动力有所动摇,第四周的走势再度出现震荡。受“1月预言”的影响,不少人对未来股市的趋势不敢抱乐观的态度。
沪深股指的调整实际上是自去年6月下旬开始的。9·11事件后陷于经济衰退困境的欧美股市不跌反涨,而经济上一枝独秀的中国去年下半年股市最大跌幅却逾三成之多,这种明显的背离引起大多数人的不满。2002年1月,股指在极短的时间内再度出现深幅下调,恰好许小年放言“到了1000点再说”,因而,对于这次调整的看法无形之中成了海龟派与土鳖派争论的焦点。
事实上,尽管我国已经一步跨进了W TO的大门,而对于证券市场来说,至多只伸进去半只脚。证券市场开放属于资本项目范畴,不在W TO协议之列,目前只是根据W TO服务贸易范畴,将允许境外服务提供者进入我市场,为中国投资人提供中介服务。证券业的开放和资本市场的围城本身就不能不构成一对不可思议的矛盾。就目前而言,按照接轨的观念评判当前股市走势,显然为时尚早。
本次股指的调整,有许多情况已经超出了技术分析所能解释的范畴,“测不准”的特点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鲜明。中国股市实际上一向是政策市,而政策市的特点就是多变。股市在转折时期暴露出来的矛盾,特别是一些深层次的全局性的问题,并不是证监会的职能范围内所能解决的。例如,国有股减持就是这样。1月股市围绕减持方案的讨论大起大落,并不奇怪。
在这样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政策问题上,只要最终的政策未明朗,多赢的含义应该是相当丰富的,对仅仅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的投资者利益的过多奢望无疑是不现实的。股市的利好饥渴症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慢慢地通过自我调整来解决。
股指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年报预警有关。在银广夏事件深度损伤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心的情况下,由于2002年1月份对2001年年报业绩的预告中出现的变脸现象较多,加上预警制度的改革人为地制造了一种业绩大起大落的现象,使得股市笼罩在一片不必要的业绩恐慌的气氛之中。
实际上,2001年亏损公司总数比上年有所减少,而T类公司扭亏为盈的趋势却好于往年。由于政策时差的存在,上市公司2001年业绩的保险系数还将继续发挥作用,受到新政策的影响有可能比人们想像的要小一些。
2002年的1月股市,总体上没有脱离一个万古不移的规律,万事开头难。不过,在笔者看来,1月份的这篇文章,怎么看也不像一个预言,倒更像有中国特色的八股文,它的起承转合,看起来都是老一套,而在不同的笔下,同一命题可以有多种写法,后面变数无穷,一个“起”字并不能说明一切。
闪烁短信--时尚至爱 动感短信--最佳祝福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