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雪梅北京报道
减持背后的故事
如同人质,“国有股减持”被主力机构牢牢地抓在了手里。
在上周国有股减持方案重开讨论之际,股指再度狂泻。1500点政策底被空头一笔带过股指直逼1400点。联想到两个月前主力机构联手做空迫使有关部门暂停国有股减持,一种新的猜测在业内迅速传开:“国有股减持”是否会被投资机构再度利用,并迫使管理层再度妥协?
国家体改办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史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国有股减持其实是很正常的一件事,而现在股市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已不再是国有股减持问题,而是一些机构不计成本恶意做空。”
“在中小投资者不够理性追涨杀跌时,主力机构通常通过做多来赢利,而在中国股民日趋理性,不再轻易斩仓出局时,这些机构改变思路以做空来操纵市场。”
“尽管两种方式操作思路不一致,但性质一样,最终受损的是中小投资者。”他说,从这种意义上说,证券市场的全流通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而管理层此次能否无视市场压力,彻底解救“人质”,成为2002年股市第一猜想。
全面解决方案浮出水面
1月11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召开“国有股减持方案专家评议会”,政府官员、专家学者齐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就银河、中金、海通、华夏、中信等八大证券机构分析整理的七大类国有股减持方案进行广泛评议。
大会一开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清泰的主发言稿为会议定下基调:国有股的减持与非流通股进入流通并非一码事。解决上市公司非流通股的流通性问题,是我国证券市场当前的重要任务。
此言甫出,股市应声而落。国有股减持也由原来筹集社保资金的单一目标,过渡到寻求中国股市的全面解决方案。
据记者得到的最新消息,1月21日,前次参与国有股减持方案评议的专家、学者及专业人士,将就11日会议达成共识的“以净资产值为轴心确定对流通股的补偿标准”的全流通方案进行进一步论证。
有评论认为,如果证券市场的全流通方案一旦获得通过,将是我国产权改革及证券市场市场化建设的重大突破。
据悉,即将交付讨论的全流通方案将倾向于在如下两种模式中进行选择:一是以净资产值为核心,综合考虑企业赢利能力确定减持价格。具体方案是,以过去3年每股收益水平决定其系数,如过去3年平均每股收益为0.1元,即其系数总和为1.1,乘上其净资产,即得出转让价格。上市公司只要取得50%以上流通股股东的同意,即可按上述价格选择配售、回购或股转债等方式进行减持。另一模式,则是以净资产值为底价,以非流通股的一部分向社会公开竞价转让,全流通前的历史均价和中标价的差额即为向原流通股股东补偿的金额,最终社会受让的非流通股以竞价购买,中标价与补偿金额之差为原流通股股东享有的优惠配售价。
不愿透露身份的上述方案设计者均表示,这只是一个大框架,更多细则仍在研究之中,但总体原则是宜简不宜繁,宜快不宜慢。
一位参与方案设计的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将近期的股市暴跌再度归咎于“全流通”显然有失偏颇。“全流通”只是解决国有股、法人股的“可流通”问题,并不是非流通股全部上市交易。
他说,“以方正科技为例,如果方正减持2%就会丧失大股东之位,实际它不可能全流通。大股东要想保持控制权,势必会考虑持一定比例的股权。”
“况且,大部分非流通股权仍在国家手里,什么时候减持,减持多少都是可控制的。因此,全流通方案对市场的实际影响是有限的。”
考虑到全流通不仅涉及到2400亿国家股,还涉及到658家企业917亿股法人股的流通问题,他认为,这项工作无论怎样“简化”,都将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作。
如同一幕刚刚上演的戏剧,或喜或悲的结局,在开始时往往难以预料。由于新的减持方案到目前为止并未确定,我们无法就方案本身对市场的影响作更多揣测。但减持过程中凸现出来的另外一些问题同样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管理层大力扶植的机构投资者是否起到了市场“稳定器”的作用?证券市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机构投资者?
不解决这些问题,即使股市“全流通”问题迎刃而解,庄家恶性操纵市场的行为仍然不可能从股市上消失,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口号仍是空谈。
诸多不确定因素,使看似公开、透明的国有股减持至今前景迷茫。
只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减持被再度叫停,我们已无法发出这样的欢呼:市场的力量再次取得绝对胜利!
国有股减持并非洪水猛兽,却一不小心成了机构“砸盘”的工具。
闪烁短信--时尚至爱 动感短信--最佳祝福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