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文物界专家反对文物和旅游联姻,反对使用无形资产“兵马俑”作为公司名称
“‘兵马俑’上市不涉及文物问题”
当记者首次采访陕西旅游集团公司(简称“陕旅集团”)、陕西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陕西旅游”)时,遭到了委婉拒绝。陕旅集团办公室副主任程建设提供一份通稿后表示: “内容都已包含在里面了。”陕西旅游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向东则坚持道:“还是再等几个月吧,到时候事情会清楚得多。”
几天后,记者却意外接到向东的电话:此前一直不愿露面的整个事件的核心人物之一,陕西旅游总经理陈荣终于表示愿意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
“所谓兵马俑上市,从一开始就不涉及文物问题。”采访过程中,陈荣一再强调这一点。理由是:“文物并没有归入陕西旅游的资产,今后也绝不可能进入公司;否则文物作为资产一旦进入公司,就形成公司的法人财产,文物国家所有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他介绍说,正是为避免被误解,有关方面已决定改变原上市方案:将原秦兵马俑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秦俑股份”)更名为陕西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后,进行相应资产置换:将秦俑博物馆等文物景点的门票收入置换出去,而把相关的旅游服务项目置换进来。陈荣表示,“倘若进展顺利,陕西旅游有望今年内挂牌”。
门票不是“陕西旅游”主要收入
其实,有关“兵马俑上市”的话题可追及多年前。旅游业与科技、能源等并列,被当作陕西经济的“六大支柱”之一。20世纪80年代中期,陕西省海外游客接待量和旅游外汇收入一直排在全国五六位;进入90年代后,发展速度减缓,1997年跌至第11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98年,陕西省作出《关于深化旅游体制改革、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同年12月28日,据此组建的陕旅集团总资产高达12亿元,其中包括秦兵马俑、秦始皇陵、华山、华清池、乾陵、法门寺、汉阳陵等文物景点。
1999年5月28日,原秦俑股份作为陕旅集团直接控股的公司成立,其直接目标就是“上市”,最初的设想是将秦俑博物馆等文物景点的门票经营权通过租赁等方式进入股份公司、进而实现上市融资。但事情一开始就成为各方争论的焦点,其中直接阻力来自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部分专家的反对。据陕西省财政厅相关处室负责人介绍,反对意见具体包括两方面:其一是不同意使用“兵马俑”(无形资产)作为公司名称;其二就是反对将兵马俑等文物景点的门票收入列进企业的财务中。
2001年6月,原秦俑股份“上市辅导期”结束后,有关方面为避开文物经营权与所有权能否分离的难题,决定对原上市方案作出修正:2001年11月,原秦俑股份更名为陕西旅游,将除秦俑博物馆综合楼以外总计7600万元净资产剥离回陕旅集团;注入资产则包括秦俑劳动服务公司、秦俑旅游服务公司、秦俑博物馆与港方合办的环幕影院中方收益权、华清池梨园资产、唐乐宫25%的股权等。
目前,拟上市的陕西旅游总股本8042.86万股、总资产近5亿元,由华清池分公司、秦俑分公司、华山分公司和西安中国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陕西中国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陕西海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等组成。陈荣表示,经过资产置换,陕西旅游已成为以旅游服务为主业的公司。
“陕西旅游”上市并不轻松
但截至目前,陕西旅游的部分资产置换仍处于“正在进行时”状态,多方面利益牵涉其中,能够真正落实吗?陕西旅游原有主要账面收入来自秦俑博物馆、华清池等文物景点的门票,将它们剥离出去、置换进来的资产质量能符合上市要求吗?况且,今后能保证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吗?
按重组方案,公司被置换出的净资产总值达7600万元,置入净资产总值3000余万元;抵销陕旅集团与陕西旅游的应收账款后,再由陕西省政府向陕西旅游注入2000多万元资金。由此,陕西旅游的净利润达到1900多万元,每股收益0.24元,基本满足上市门槛。
按中国证监会的要求,拟上市公司应在人、财、物方面充分独立。按现有方案,陕西旅游在这方面显然还需下一番功夫。拿秦俑博物馆来说,其1998年以前属陕西省文物局;1998年底,按事企分开的原则,一部分与文物无直接关系的资产(如水电暖等)剥离出去,组成秦俑分公司;其余部分仍留在秦俑博物馆内。在这样的构架下,实际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双方财务机构仍是一个、未实行分账核算。如今再设立秦俑有限责任公司来管理门票,能够妥善安排并且长期有效运作这“三驾马车”吗?秦俑博物馆副馆长张仲立表示:“不容易!”
更多的怀疑来自对陕西旅游持续盈利能力的前景。目前,秦兵马俑、华清池、华山等三个景点的盈利中,约有80%来自门票收入;资产置换后,公司怎样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呢?陈荣回答说,出路是设法增加门票外的收入。他认为,陕西旅游服务业当前存在纪念品无特色、服务水平不高、餐饮住宿条件差等问题,应当有针对性地去加以改进。他计算说,这些景区年均人流量达400余万人次,即使以人均消费20-30元计算,一年收入也能在一亿元左右,潜力非常大。
陕旅集团入主,褒贬不一
在采访最后,记者设法与秦俑博物馆副馆长、秦俑考古队副队长张仲立研究员取得联系,就秦俑博物馆与陕旅集团联姻前后、对文物投入的实际情况咨询了他的意见。张仲立的结论是:将秦俑博物馆门票收入等资产划入陕旅集团后,对文物保护和研究的投入力度暂时看来“变化不大”,但由于“性质”发生变化(他解释说,是由事业性拨款变成企业性投入),有时基建所需款项可能到位不及时。据他介绍:1998年前,秦俑博物馆的门票收入实行“自收自支”,基本满足需求;1998年后,实行秦俑博物馆自留1000多万元、上缴陕西省文物局3000万元、而其它收支情况则“变得复杂起来”。
但是,他的这番话遭到陕旅集团的“激烈反击”。后者强调说,正是陕旅集团的入主,才使秦俑馆等文物资源的保护由过去的“有限保护”开始向“有效保护”转变!具体而言,除增加文物专项保护资金外,还包括:为保证乾陵、汉阳陵景区和田野文物的安全,陕旅集团下属的乾陵、汉阳陵公司派专人日夜守护,使这些重要文物的安全在原有的保护条件下又增加了一道新的屏障;陕旅集团下属的华清池公司通过多方努力,收回了十多年没有解决的3000多件文物,使华清池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实;陕旅集团下属的秦始皇陵公司两年多来对陵园进行了大面积的绿化保护,既美化了陵园环境,又有效保护了地下文物……据介绍,2000年8月,由国家文物局委托的课题组得出的调研结论是:在旅游发展和文物保护的结合上,“陕西省进行了具有开拓意义的尝试……文物保护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崭新景象。”
文物与旅游联姻是利是弊?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陕旅集团和陕西旅游仍然希望在政策许可的情况下,最终促成兵马俑资产上市和获得相应门票收入;一些文物界专家却自始至终反对文物和旅游的联姻。在他们看来,根本就不能有凭借文物资源盈利的意识!西安历史地理学会副会长李健超教授认为:实践中,利用文物资源往往会造成破坏,文物的唯一性、不可再生且不可替代性决定其价值远远超过旅游的经济收入,包含难以估量的文化、科学、教育价值,是国家社会公益事业。他在举出一些城市建设、旅游经营中造成的损害后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对文物保护、研究的拨款,而“不要为图一时之利”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
张仲立还给出了具体如何妥善处理文物与旅游关系的做法:首先要树立“不能视文物为财源”的观念、不应过度开发文物资源;最理想的局面是“旅游、文物各行其道”、以各自适当的方式去运作——譬如通过完善整体环境、提高服务水平以增加旅游业的盈利,多盖有特色的博物馆以提高门票收入并带动相关交通、食宿收入等。
陕西旅游业的现状是,游客“白天看庙晚上睡觉”、停留时间短自然消费少,倘能在经营策略和管理方式上积极改进,旅游服务收入自会大增。届时,是否将兵马俑等文物资产纳入企业反而不重要了。本报记者欧洋
背景资料
在全国范围内,利用证券市场来发展旅游服务业已有多年历史:
1996年11月18日,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组建的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黄山旅游)正式创立,同年11月22日,黄山旅游8000万B股成功上市;次年4月17日,黄山旅游4000万A股上网发行。因兼容景点、索道、宾馆、旅行社等诸多绩优业务,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黄山旅游股票明显有别于其他旅游内容较为单薄的旅游股票,不少行家评说它是“中国第一只完整意义的旅游概念股”。
近期,各地尝试了许多新做法:2000年内,山东孔子国际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购入山东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的经营管理权,引来媒体广泛关注;去年11月,德国阿贝尔勒公司持有四川宜宾卡斯特旅游开发公司49%的股权、并部分取得兴文石海景区50年的经营权,从而成为在国内景区出让经营权方面闪现的第一个外资身影。
截至目前,国内主营旅游服务业的上市公司已有30多家。通过改制、上市发行股票,这些旅游业公司一方面因为转变经营机制、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在个别地方发生了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如发生在山东曲阜的“水洗三孔”事件中,舆论对造成破坏的旅游公司“口诛笔伐”,使后来者不得不慎。
短信圣诞站送大奖:数码相机、CD/VCD…好机会别错过!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