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掉”兵马俑
古老的兵马俑一直在面临着股份化的冲击。
也许就是在明年的某一个时间,或许当人们望着这只股票一路攀升而喜不自禁时,很少有人还能记得它的生命源自若干年前的一次秘密会议。而现在,已经更名为陕西旅游股份 公司的原秦兵马俑旅游公司开始了最后的冲刺。至于前景,内部人表示:一定没问题。既然如此,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兵马俑上市走过的路……
“兵马俑上市”遭遇浅滩
一切原始的争论都来源于一份在当时来说是比较秘密的文件,1998年岁末,来自陕西省旅游、文物、建设、环保、林业和省政府等几大部门的官员们围坐一圈,他们头脑里反复掂量着的都是那份由省旅游局为主起草的内部报告,其中心是组建陕西省旅游集团,集中兵马俑等优质资产上市,利用资本市场加快陕西由资源大省向旅游名省的转变。
陕西省旅游局一位参与报告起草工作的处长表示:“早在1998年,我们就作出了《关于深化旅游体制改革,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将旅游视为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而也就在那时,我们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可以将旅游景点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思路。当然,作为文物大省的陕西有其特殊性,所以那次研讨兵马俑上市的会议也就显得格外重要。”
当时的这份报告主张将陕西几大强势旅游景点集中到一家省级大公司,其中最大的几块资产包括兵马俑、华清池、华山、法门寺和乾陵等,另外将陕西省中旅和国旅,以及省内一家名列全国前十位的旅游汽车公司也列入其中。到了1999年,陕西人确实感到了实在的力度。当年,国有独资的陕西省旅游集团正式成立,总资产达20多亿元,董事长为张小可;其中,集团发起设立的秦兵马俑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的公司总股本8042万元,总资产47592万元,并拥有员工2000余人。
作为董事长的张小可一直强调:“抓好兵马俑的上市准备工作是重中之重。”于是,在随后的时间里,集团在兵马俑博物馆续建工程中投资2700万元,汉阳陵景区投资了500万元,到2000年底,集团公司投资、贷款及批准企业自筹等方式,用于开发建设的投入已经超过2亿多元。这些投资为上市之后的兵马俑做大了概念,并扩展了传统意义上的兵马俑旅游的盘子。
就此,西北大学的史耀疆博士表示:“这个股份公司的盘子并不是很大,也就是4个多亿,但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题材,西部行业内人士以及学者都普遍认为,这虽然不是一个高科技的题材,但是,私下里已经炒得甚是火热。”事实上,上市的兵马俑股份公司设想中的主要收入就是兵马俑的门票所得。没有亲自到过兵马俑的人是很难想象兵马俑的门票收入是一种什么样的概念的!65元一张的门票一天甚至可以卖出6万多张,“这是数个陕西中型企业一年的全部利润总和,并且,绝对没有污染,”陕西的一位副省长如此表示。
当然,能够给陕西带来利润点的当然不仅仅是兵马俑的本身,计划上市的秦俑股份有限公司还直接控股着以经营外围项目和综合开发秦陵为主的秦俑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至于文物保护则还是由省文物局直属的事业单位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承担。
肢解兵马俑?
然而,事情一开始就似乎注定要成为各方争论的焦点。
事实上,无论是秦俑股份有限公司还是秦俑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2000年之前,几乎都是有名无实。随着赞成者和反对者交锋的日趋激烈,原来的上市计划被打破了。
到了2001年3月,在全国文物局长会议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更是明确指出:“对有些地方和单位以所谓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名义,擅自转移文物保护单位经营权,甚至将文物的经营权向国内外进行招标、承包,对此,我们是坚决反对的。”陕西省文物系统一位老专家则充满了忧虑:“我是参加了1974年兵马俑一号坑的清理工作的,那时刚挖掘出来的兵马俑都是有很漂亮的颜色的,但现在全都脱落了。再者,你开发这一片势必要侵占和破坏周围地区,那里也是有文物的啊!”
对此,秦始皇陵考古队的副队长、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段清波也在记者曾经的相关采访中表示了相关的忧虑,但是否就因噎废食?“政府拨款的力度远远不能跟上开发工作方面对技术投资的进度,因此,通过更好的资本性的运作来提高对兵马俑等文物的保护、研究与开发应该是一条更好的方式。”
事情总是存在着正反两个方面,城建部门作为旅游景点的另一个主管单位,其直接与兵马俑有联系的单位就是骊山风景名胜保护区管委会,“我们始终强调的是保护,特别是有文物的旅游区域,要是对文物保护工作有所松动,一处文物古迹的破败甚至消失是很快的事!”陕西省建设厅城建处一位主管旅游景点的官员表示了自己的担心。
而在中国证监会因为兵马俑上市一事向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咨询意见时,它们也以“资源不可上市”为由不同意,兵马俑上市暂时搁浅。
对于这些担心或支持,陕西文物部门官员表示,其实,解决包括色彩保持等技术问题并没有多大困难,只要再多些资金投入科研,开放经营权,拿出更多的资金来再进行文物保护并非绝对没有希望。”而资金从哪里来呢?
兵马俑的“奶牛现象”
前一段时间,由国家计委牵头,召集国家文物局、旅游局、建设部、环保局、林业局等八大部委有关人员的联合调研组开拨到陕西考察。研讨的中心问题只有两个:一是经营权,特别是文物单位的经营权能否转让;二是这样的经营性单位能否上市。
种种争论的核心其实很简单,就是能不能将兵马俑等文物景点的门票收入列入开发企业的财务中,以及这块资产进入后公司能否上市。
2000年兵马俑博物馆的门票收入达到1亿元,以往大约是7000万元。按现行政策,这历年7000万元门票收入中的4000万要上缴省文物局,1000万元作为含考古在内的一般性支出,另外2000万元用做博物馆自身的改造新建。这种分配格局显然是有利于陕西省文物系统,因为其一年下拨给兵马俑博物馆的只有几百万元。已经开发开放的几处兵马俑遗址,只是全部600多处遗址的极小部分,而这点经费就已经显得捉襟见肘了。再从秦俑博物馆历年财政拨款情况可以了解,1979年财政拨款为6万元,收入为2万5千元;1998年,财政拨款40万5千元,收入7千7百万,收入与投入几乎是不成比例,因此,如果要将这一块更动,可以想象其中牵涉到的部门利益纷争足以让任何事情停止。
仅仅是事业性收入已经达3亿8千余万的秦俑博物馆,在所获得的总投资方面也是相差悬殊,兵马俑博物馆提供的数字显示,70年代末兵马俑一号坑开发时国家总投资不过700万元左右,而80年代末二号坑的开发也才是7000万元左右。可以想象,如果将未开发的大多数遗址考虑在内,只靠国家投资显然是不可能的。而随着对秦俑的进一步开发,在资金链条上越绷越紧的兵马俑确实也需要改变“吃得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的“奶牛状况”。
“文物景点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只要规划得好,只能给文物保护带来更大的好处,而其中受损失的其实是部门利益。”旅游科学研究所林跃英研究员分析:“文物的所有权归国家这是有法律保障的,但应该看到作为门票的经营权的分离与否,与文物保护的好坏没有直接关系。只要合同规范严格,你让企业经营上50年,并将一部分收入专门作为保护费用,它有什么理由不保护好呢?以兵马俑博物馆为例,文物部门掌管文物保护,建设部门掌管骊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而旅游部门则制定相关的旅游开发规划,把奶牛的供应链与价值链串联,兵马俑上市又何乐而不为呢?”
“曲线救国”策略
其实著名景点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案例已经不少了。先是2000年山东孔子国际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购入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的经营管理权,而最近在四川宜宾,德国阿贝尔勒公司已持有了宜宾卡斯特旅游开发公司49%的股权,取得了兴文石海景区50年的经营权。这是在国内景区出让经营权方面闪现的第一个外资身影。“三孔”由于其在中华民族儒学中特殊的地位,它的经营权的分离也曾经引起了社会极大的关注,更由于“水洗三孔”事件更带来了一个长时间的媒体讨论,但其中所渗透的利益的纷争却远远超过了事件本身,这也可以看作是兵马俑上市的一个障碍点。
于是,在政策口径尚不统一的时候,兵马俑等项目的上市,选择了“曲线救国”策略。
据相关人士透露,为避开文物经营权与所有权能否分离这道难题,目前陕西省的一个思路就是暂时先不将兵马俑等景区的门票收入等资产划入股份公司,而是将原来的秦俑股份有限公司改名为陕西旅游股份公司,从而力争尽快上市,这是公司更名的深层次的原因,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利用融资投入兵马俑等项目的今后开发中,以等待时机,最终将兵马俑的经营权,即门票收入纳入上市公司。至于再外延的话题,陕西旅游股份公司的董事会秘书向东虽笑容满面,但却守口如瓶:“这个事情正是在关键的时候,一些话题实在还无法透露。”
上海京华投资顾问公司的专家就此认为:“其实,目前是旅游企业上市的大好时机。但资源的开发应该以实力雄厚、管理现代的集团为主,而不是政府行为为主。”
一份研究报告显示,陕西旅游当前的主要问题是旅游产品长期处于浅层次开发阶段,缺乏新的热点产品吸引游客;其次,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条块分割,缺乏发展大旅游产业的内在动力等等。
其中政策限制被当地一位研究旅游产业的学者称作是对陕西旅游业“致命的束缚”,民间资本大量存在但很少进入,外资热情很高但无处下手。陕西省旅游集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更是抱怨道:“我们从一开始就承担了许多政策突破的功能,但在反反复复的谈判中我们的商机却白白丢掉了。”
事实上,作为奶牛的兵马俑所流出来的并不仅仅是牛奶,当然,这并不是怂恿我们去把牛皮也剥了去卖,实际上,兵马俑迈向市场的步子早就开始了,1983年至1988年,《秦代兵马俑全国循环展》历时4年在全国14个省展出,观众达176万人次。“那次循展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出乎博物馆的意料。”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办公室白主任如此表示,这一点,从秦俑博物馆的收入情况上也可以得到佐证:从1985年开始,秦俑博物馆的非事业收入(该馆收入表列为:“其他收入”分类)从550元开始到1986年的10万元(具体为103,885.07元)并逐步递增到1996年的163万(1,631,771.33元)、1997年的197万(1,972,910.05元),并直到今天的近200万元的其他收入充分证明:兵马俑在长期摸索的基础上已经开始了自己产业化发展的努力,并从中获得了1400余万的收益,也正是这些成为陕西人敢于提出“曲线救国”,先将门票收入不计入讨论的底气。
争取上市的兵马俑也许现在需要的仅仅是这头奶牛,即使是无法获得挤牛奶的权利,当然,更不能去剥他的皮,但仅仅是这头奶牛的效应即可以激活这泓死水,并也能在资本的市场上获取可观的收益与产业化的回报。“借用美国著名城市规划理论家L·孟福德的话:‘真正影响文物的是深刻的政治和经济转变。’我们要求兵马俑上市决不简单是为了融资。这样一个产业规划性不强,资源商品化意识淡薄,特别是多年体制封闭不顺的现状,才是我们要改革的根本问题。”陕西省一位直接参与兵马俑上市计划的官员语意深长。
数字化兵马俑
从1979年秦俑博物馆开始营业以来,其经营性收入一直保持直线上升的趋势,从而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与秦俑的进一步开发甚至对整个陕西省的财政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秦俑博物馆外汇券收入:
外汇券现金收入共1498万元人民币(具体为:14,982,110.74元),外汇券转帐收入4915万元(49,151,826.81元),由于特殊原因,该数据仅为1980年到1994年数据总和;
秦俑博物馆事业收入:
1979年为25,537.79元,1998年77,140,525.50元,合计收入381,628,918.59元。
赢周刊记者张韬
短信圣诞站送大奖:数码相机、CD/VCD…好机会别错过!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