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2月14日《证券时报》一条新闻标题很是显眼——《“申万系”现身上海34家上市公司的十大股东》。一位读过此文的读者询问:“这个申万系与德隆系、明天系是不是一样?依照申万的实力,它参股的上市公司是不是多少都有机会?”
记者一时无语。还好,几经周折,终于对这个所谓的申万系有所了解,而且真正的数字可能不止34家。原来,每一家上市公司的参股背后都有不同的故事,但和传说中的明天系 、德隆系等有很大差距……申万系只不过是众多券商中的一个缩影。
如果根据上市公司公布的2001年中期十大股东名单,以最近宣布要增资控股至43亿的国内大券商申银万国证券为对象进行统计,可以发现在十大股东中申银万国现身的家数多达54家之多,占上市公司总数的5%。而和2000年年报相比,这个数据已减少了约10%具体的持有明细请见表一和表二。申银万国持有上市公司股份规模如此之庞大,其动机是什么?今后会怎么运作?
原始法人股是潜在的“金矿”
从公开披露的资料看,申银万国持有的所有流通、非流通股份数量均未违背有关法律要求。而且最最值得关注的是其持有的大量原始法人股,其数量之大、潜在价值之高(如果获准流通)令人羡慕。据申银万国分管财务的副总裁黄晓蔚解释:“申银万国早期承销时往往买一些法人股,这些股票不能流通,低价转让又不愿意,日积月累,所以,在很多上市公司中都能找到申银万国的身影。”
确实,申银万国的前身申银证券和万国证券是新中国的第一批券商,它们创造了中国证券史上的几十个第一,包括发行了第一只A股、第一只B股。十多年里,陆陆续续积累这么多法人股也属正常。这样的情况在国泰君安、海通证券等同等规模的券商中也不算鲜见。就连爱建股份也是手握大把法人股。事实上,就持有法人股数量而言,券商们还不是最庞大的,如久事公司等有政府背景的公司才算得上真正的股市大鳄。再以上海本地股第一百货为例,它持有的已上市的公司法人股就多达20家,这还不包括其投资的诸如申银万国、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交通银行、上海石油集团油店股份有限公司等股权。和它们相比,近年来新涌现的一批法人股爱好者如上海新理益等机构也只能算是后知后觉者。
转配股模式可能是最佳途径
其实,申银万国热衷于法人股的投资由来已久,绝大多数法人股是在1993、1994年间购入,属“历史遗留问题”。黄晓蔚的解释仅仅给了我们一个粗略的印象。实际上,在当时投资这么多法人股虽然是项目需要,而更主要的是看中其今后能够流通。上市公司的股票都要有流通的权利,法人股流通也同样是一种权利;法人股不能流通的问题肯定要采取积极措施加以解决。基于这样的理念,当年法人股市场也一度火热。NET和STAQ市场法人股流通试点更是火上浇油。联想起今年早些时间法人股拍卖火爆异常,当初热衷其中的人的心态应该可以理解。但结果只有两个——赢或输。我们已经看到的申银万国持有的这份法人股名单,想来是其进行的为数众多的投资中的一小部分,这部分是精华,而我们看不到的是当初广撒网的全貌。就以其持有的31家法人股为例,就有PT公司两家,ST公司三家。PT就不谈了,ST猴王的股份是抵债所得,ST棱光极有可能连续三年亏损,在2001年年报后被摘牌的可能性极大。也许明年,当我们再来看这份统计明细表时,就会有些小的变动。
和目前很多机构靠运作法人股聚资敛财不同,像申银万国虽然持有大量法人股,但对其如何运作似很少考虑。转配股模式可能是将来最理想的解决途径,一旦允许上市,一抛了之。现在每年拿拿分红当然省心省力,毕竟这只是其拥有的资产的一小部分。
流通股透露自营动向
申银万国持有的流通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配股、转配股等历史原因持有的、主动性投资自营的股票和B股。就金额而言,其中占大头的是前两类,尤其是第一种。
券商包销现象在1998年就有发生,而2001年更是突出到几乎要影响证券公司的正常运营。实际上由于2000年转配股获准上市,券商原本今年在这方面的资金占用压力已经大大减轻。但行情一跌,事情就不一样了。比如今年10月申银万国承担配股主承销的江苏吴中一笔就包销了1132万股,涉及资金1.8亿元。这个金额和南方证券拿出8.5亿元吃进哈药集团配股6830万股、平安证券耗资4.96亿元吃进浙江广厦配股4904万股相比还不算什么。
在我们去除掉表二中一些明显由于特殊原因而持有的股票,如江苏吴中、南京医药、基金汉盛、东方明珠等等,一份自营的投资组合就显现在我们面前:浦东不锈、申通地铁、五粮液、上海医药、陆家嘴、上菱电器……相信熟悉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会对这个清单所代表的涵义有所了解。这其中重组股和绩优股占了多数,和近一段时期的市场热点倒颇为匹配。像浦东不锈、申通地铁更是下半年难得的牛股,陆家嘴、五粮液,投资者相信也是熟而又熟。需要提醒读者的是,这个数据是一份历史数据,是截止到2001年6月30日的。特约记者合言
新浪闪烁短信,闪亮登场,传情无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