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畅 原春琳
专程从辽宁赶来的于博跳上主席台,他把自己精心撰写的《关于原国有股、原法人股减持方案的建议》递到中国证监会官员周春生手中。
于博反复叮嘱周春生:“为了这份建议,我还专门去过史美伦的办公室呢!”
今天,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举办的“国有股减持和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前景讨论会”刚一结束,就出现了上述一幕。
于博既不是听讲的学生,也不是与会的学者。像另外4000多人一样,这家炉料公司的“生意人”对国有股减持表现出非凡的热情。
“11月以来,中国证监会共征集建设性的意见、方案4000多份。”中国证监会官员周春生说。
今天的讨论会,也成了学者、专家和社会人士向国有股减持的建议会。
美国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终身教授陈志武首先介绍自己的设想。他称自己既不是本土派,也不是海归派。不是海归派的理由是,“没有说股市该降到1000点”;不是本土派的理由是,没有参与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进程。
因而,他以一位“局外人”的视点,提出了对国有股减持的建议:应将国有股直接划拨社保基金。因为6月份出台的国有股减持方案“不可思议”,太浪费行政人员的精力。
接着,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林毅夫坦言:“这一方案不可行。”林毅夫更主张折衷的办法,使国有股减持平稳空降。
据悉,从7年前中国第一例国有股转让,国有股如何流通一直是中国证券市场的重大课题。今年6月12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减持国有股筹资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新发、增发股票时,应按融资额的10%出售国有股。到10月22日,上海综指下探到1514点,调整幅度达32%,股票市值缩水近6000亿元。社保基金作为战略投资者,配售中石化A股被套,账面亏损1.6亿元。前三季度股票交易印花税同比减少34.7%,估计全年减少180亿元。
随即,中国证监会宣布国有股减持方案暂停,并于11月向社会公开征集国有股减持方案。来自网上、信件、来访提建议的络绎不绝。
许多人期待着,资本市场能够形成广泛听取意见、自下而上的纠错机制。而中国证监会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也不仅仅停留在作风改进的层面。
对此,今天的讨论会上,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局局长谢平语出惊人:国有股减持的讨论本身已经超过了减持自身的意义。这一讨论将成为很重要的历史事件,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公开研讨了许多困扰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问题,使监管政策有了纠错可能。
他说,在这一背景下,具体实施哪一个方案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数千种方案,很难实现所有股民都满意的“多赢”局面。而机制改善才是最重要的,就是由单一决策变成公共选择,为以后的决策提供范例,比如,社保、费改税等重要改革,都可以采用这种公共选择机制。
中国证监会研究人员张新说,国有股减持无非是让非流通股流通起来,公共选择的特点是实现了“三公”原则。首先,程序必须公开,否则,即使结论正确,也会让人有违法暗箱操作的感觉。其次,实现公正,就要遵循一定的法律条文,照章办事。而公平是一个道德概念,政府出台政策,合法也要合理。因为这里面涉及国家信誉、利益平衡等问题。
张新分析了4000多份社会各界提出的国有股减持建议,其中,存量、回购、股转债等等实施设想,很多富有建设性价值,为科学、合理的决策提供了依据,重点还是国有股减持的定价问题。
张新说,中国证监会的管理理念理清了,就是保护投资者利益,并作为重要任务来完成。不料,会场上响起了笑声和掌声。
张新正色道:“这有什么好笑的?”林毅夫忙出面解释:“大家笑的是现在才理清。”
持续了3个多小时的讨论会上,人们听到最多的一个词是“机制”。大家达成了一个共识,国有股减持是一个历史性问题,在解决历史问题时,不能造成新的历史遗留问题。
“证监会会充分考虑投资者、社会各界意见,尽快出台新的国有股减持方案。”中国证监会官员周春生说。
(本报北京12月16日电)
新浪闪烁短信,闪亮登场,传情无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