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惊心动魄2001年!中国资本市场走进尖峰时刻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1年12月14日 13:26 中国经营报

  系列之一:大回放

  惊心动魄2001 证券市场大出血

  2001年中国资本市场有太多意想不到,这是惊心动魄的一年,股市年初开始下跌让人绝望,然后开始迅速在上半年上涨到顶峰,下半年快速深幅下挫,股市一波三折。

  2001年也是最热闹的一年,股市争论不断,学者们的争论带动了媒体、股民、网友的热情,大家从不同的层面阐述自己的看法。

  2001年是黑幕最多的一年,一个接一个的黑幕被媒体曝光,中科系崩盘引出幕后庄家、猴王惊爆上市公司提款机黑幕、三联重组郑百文银广夏爆出绩优陷阱……最终三大部门同时动刀,证券市场大出血,券商、基金、私募、银行违规资金、企业违规资金号称中国进入机构投资时代的一大批主力机构被套。

  2002年入世后的中国资本市场开放在即,证券市场是在国际游资的涌入中推高,还是在市盈率与国际接轨面临下挫的考验。

  2001股市机构投资者大玩过山车 资金抽逃券商难还客户保证金  证监会救市放开券商增资扩股

  跌!跌!与2000年形成鲜明对比,2001年的股市一开始就大跌,股市从2000点迅速跌至1800点,证券市场一片惊慌。股市大跌源于两派学者关于股市的争论,一派认为中国的股市市盈率60多倍,风险已经很大,股市泡沫越涨越大,迟早要爆破;另一派则认为中国股市是初生婴儿,必须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高市盈率并不可怕。

  股市之争、猴王事件惊爆上市公司提款机、中科系崩溃引出私募庄家吕良、山东三联重组郑州百文等股市黑幕一波接着一波。但是,奇怪的是,年初让人觉得崩盘即将到来的行情没有延续下去,相反股市很快就突破历史记录2245点。年初蹋空的投资者悔恨莫及,好心的经济学家吴敬链年初警醒股民的言论竟成为庄家进货的良机。

  2001年上半年的上涨行情似乎是B股演绎的,境内上市外资股要向境内投资者开放,B股持续上涨,套牢几年的境外投资者把接力棒最后传给了中国人;而到B股正式开放的6月行情已经结束,相反谁要在6月1日以前没有撤出这个市场,他就必然会被套,如今B股价格又基本上回到最初的起点。

  B股市场从巅峰转向低谷,A股的行情也开始急转直下,股市资金开始从B股市场抽逃。皮之不存毛将焉附,B股市场的资金抽逃影响到整个大盘,A股市场资金也开始撤离,最终国有股减持市场定价成为引发股市资金逃亡的导火索,中国的股市撑不住了。监管部门查违规资金进入股市、中石化大盘股上市、6只新股上市加速扩容、中科系崩盘私募基金惊爆黑幕一系列因素将中国股市从炎热夏日推向寒冷的酷冬。

  值得注意也是非常奇怪的是,中国证监会在3月就开始酝酿推出《客户交易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要求银行进行账户分离,把券商的客户交易保证金与证券公司的自营资金分离,以保证券商不再占用客户交易保证金。本来这个办法对券商和市场的影响很大,但是市场人士没有给投资者足够的提示。证监会3号令要在明年1月1日实施,年底前占用股民保证金的证券公司必须将资金归还到客户的账户上去,下半年如此恶劣的市道,证券公司这个任务肯定是完不成。股市交易清淡,券商营业部冷清,上半年各大券商营业部急剧扩张造成的恶果开始凸显;而证券公司保本付息的委托理财业务超过资产的几倍、几十倍,自营业务严重亏损,一些券商面临严重的资不抵债;市场传闻南方证券被套亏损30亿元,引发了市场对证券公司的信任危机。眼见到年底券商还不上钱让主管部门有些着急,11月份证监会急忙下令,券商可以自主增资扩股,优先偿还股民的保证金。

  2001年上证综指从年初大跌中持续爬升到2245点,从6月14日开始步入下降通道,三大监管部门同时动刀,股市垂直下落,纸上财富迅速蒸发,资金迅速抽逃,10月22日上海股市综合指数最低达到1515点,跌幅达到32.5%。

  证券市场大出血,券商等一大批机构投资者资金被套。为拯救券商,10月23日证监会暂停了国有股减持的政策,股市出现强劲反弹,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救市政策,但最终没有走出一个大幅反转的行情。

  证券市场衰荣影响宏观经济信心  年终盘点机构投资面临生死抉择  股票抵押贷款早已跌破警戒线

  2001年中国股市的大幅下跌已经使老百姓的金融资产损失数千亿元,财富的减少必然降低私人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市场的下行使得国有企业上市融资不能持续;不仅券商面临很多难题,银行、保险公司也忧心忡忡。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资金大逃亡引发的信心危机影响到经济景气指数,波及宏观经济。

  散户只能是望市兴叹,机构投资者也无法亡羊补牢。一些做代客理财的机构投资者,包括一些券商都对出资人做了保底的承诺,看来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撕毁合同;几家办理券商股票质押贷款的大银行,质押在席位上的股票也开始跌破警戒线,甚至可能到了平仓线。大部分代客理财的机构面临倒闭。当然,这个代理合同本来就是无效的,因为保底的承诺本身是不合规的;但是撕毁合同良好的客户关系也就完了,以后在业内如何混得下去?大量的机构撕毁合同,中国的企业信用关系再一次遭受重创。

  证券公司目前面临的是资不抵债及破产的危险,几家证券公司的倒闭将是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中国的金融风险不是从商业银行,而是首先从证券市场开始显现,这是始料不及的。实际上,一些老的证券公司由于90年代上半叶的投资失误,要认真进行清算可能早就应该倒闭了,只是市场的暂时繁荣支撑着这个“雪球”不断向前滚。如今股市跌入寒冬,券商不仅经纪业务冷冷清清,自营业务早已资不抵债;原来打破脑袋从上市公司手中争夺承销配股业务,如今也无人敢接手,股票销不出去,特别是配股更是无人理会,券商配股只能砸在自己手里。

  为了控制风险,国家一直不允许企业和个人进行股票质押业务,只是在去年才开始允许综合性券商以自营股票进行股票质押贷款。为了安全起见,《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规定股票质押贷款的质押率不能超过60%,而且设定了股票市值130%的“警戒线”和120%的“平仓线”。当时认为,这两个比例已经足够,该种金融产品风险很小,证券市场很火爆,商业银行主动开展银证合作业务,对于商业银行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具有重要的意义;没想到这么快,商业银行就面临着“银证合作”的风险。质押在席位上的股票开始跌破警戒线,甚至到了平仓线。但是问题是股票质押贷款做了不到两年,就开始出现不良资产,银行和证券公司彼此很尴尬,如果真是强行平仓,其一,如此市道,怎么能够平得了;其二,即使强行平仓出局,以后的客户关系怎么维持?

  证券市场火爆时,眼热的不仅是商业银行,还有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年初就推出了投资连接保险,曾经作为保险证券合作大书特书。很多投保者也因为保险代理人所说的有20%多的收益而将资金投入其中,今年的亏损将丧失人们对这种金融产品的信任,进而可能冲击保险市场。

  无论是对证券市场的泡沫,还是券商或者机构的融资,历史和国外的经验教训都不断提示我们要注意各种各样的风险。但是,在一个上升的市道中,没有人相信这些类似教条的东西;即使觉得有道理,但也不相信厄运会降临的自己头上。

  一些券商人士透露,如果年底以前没有行情,券商的报表将很难看。券商和机构投资者扭转亏损的唯一出路就是集体自救,但实际上券商不是不想救市,而是不能救市,因为任何一家券商不能自己完成这个重要任务,而合作完成这个任务是典型的“囚徒困境”,如果哪家券商愿意抬轿,别的券商和投资者可能就要坐轿。券商何以自救?没有答案,券商从这里得到的只能是教训。股市有市场规律,中国国情再特别,也无法保证股市一直上行。

  系列之二:大反思

  2001证券市场逃亡三大反思

  反思之一:三大监管部门清理门户

  2001年证券市场的主题的确与监管分不开,春节一过,市场就呈现出“监管年”的派头,舆论也是风声鹤唳。证监会对于市场的弊端从市场主体、市场中介等各个方面加强了监管,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市场的法律法规;2002年将开始实施《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管理办法》(证监会3号主席令),券商不能占用股民保证金,券商的扩张欲望大大降低,逐步收缩战线。而中国人民银行则从资金层面进行了清查整顿,从年中开始,严格查处银行资金违规进入股市;财政部按照“市场规则”解决十几年积存下来的国有股不能流通问题。三个部门对股市同时“动刀”,股市下跌是必然的,舆论也一边倒,中国股市被从炎热夏日推向寒冷的“低谷”。

  首先要反省的是政府或证券监管部门,为了支持国有企业改革,为了保持市场和社会的稳定,为了一些难以知道的目的,出台一些政策、在一些重要报纸上发表一些信号性的言论,对股市进行调控,时而称股市有风险,大家须谨慎,时而又是“东风吹来满眼春”。股市的涨涨跌跌,不是按照市场本身的规律来运行,而是看政府脸色行事,一些与政府有特殊关系的投资者,通过信息优势在中国市场赚钱无数。资本市场的发展政策应该具有连续性,让投资者、市场中介等都能够有一个稳定的预期;股市泡沫的产生与破灭也应该遵循自身的规律,波动是股市内在的规律,政府的干预不仅不能减少这种冲击,反倒可能增加市场波动的幅度。

  其次要反省的是一些学者,学者阶层靠全国人民拿钱供养,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到研究问题上来,不要随便对市场进行评论。中国的市场到底如何,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不是简单凭借感知就可以把握住市场规律的。那些学者本身就是投资者的,要用学者的良知来保证言论的公正性;不参与投资的学者,也不要以为自己中立就是正确,连市场都不参与,仅凭感知和逻辑推理,未必能够把握市场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反思之二:全球化接轨 引导证券市场结构调整

  2001年,B股对内开放,法人股的流通、国有股的减持,上市审批权下放到券商,证券市场出现加快与WTO后国际接轨的趋向,股市开始进入结构性调整,基本方向就是市场化。但是市场化的政策意图并没有得到认可,B股市场的开放使得国外资金胜利大逃亡,国有股的市场化流通则在施行三个月后被迫暂停。中国股市与国际管理接轨不仅必须稳健地向前走,不能操之过急,而且需要找出一套系统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市场再也不认可“摸着石头过河”。

  长期以来,股民有这样一种信念,政府需要通过股票市场为国有企业改革融资,不太可能让股市跌得太狠。因此,尽管股市的平均市盈率已经远远高于国际水平,中国的上市公司盈利状况很差,但中国的股市仍然持续上行。2001年中国股市仍然是资金推动型,并且与外在经济环境和政策变化关系紧密。2001年,美国经济状况持续恶化,新经济泡沫破产,政府严厉监管开始兑现,中国的股市出现大“反转”。专家分析认为,对一个发展中的股市而言,政府要退出市场并不是很容易的。

  反思之三:市场风险自己买单

  股市调整导致券商自营和代客理财业务缩水,资本规模较弱的证券公司将面临资不抵债,甚至可能导致某些券商破产,银行和保险公司将受牵连,进而可能演化为金融体系风险。上市公司代客理财的规模已经远远超出了其资本承受能力,市场的大幅下行使券商面临倒闭风险,券商的倒闭将可能导致一连串的债权债务关系走向混乱。长期的牛市上涨为市场的调整拉开了空间,调整是市场自身结构修复的需要,国有股减持是导火索,不是唯一原因,国有股减持方案对市场反应没有充分考虑。

  股市泡沫破了,只有股民和投资者错了,股市大跌,投资者活该倒霉。毋庸置疑,投资者的非理性责任主要由自己来承担,市场无情惩罚的主要是投资者。但是为什么每次股市下跌,散户不仅要接受惩罚还要背上骂名?最可怜的是普通股民,几年赚的钱几个月就赔光。需要深刻反省,在以后的投资中千万不要忘了那句似乎多余的话:“股市有风险,投资须谨慎”。长线未必是金,短线未必是银,股市的规律难以把握。实际上投资市场只有一个理论是正确的,高收益必然有高风险。

  系列之三:大展望

  2002:开放的资本市场负重前行

  从2002年开始PT制度将不复存在,上市公司终于进行大扫除,垃圾公司下市,对于推动上市公司改善经营无疑是一大鞭策;银行金融机构也需要收敛自己的手脚,金融机构出现问题也可能被撤销;委托理财也将被强制规范,这是日前出台的《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的实施办法》、《金融机构撤销条例》、《关于规范证券公司受托投资管理业务的通知》的规定。

  年末在停止国有股减持和大幅度降低印花税等利好的推动下,股市已经逐步回升到目前1750点左右。近日,管理层允许证券公司自主增加资本金,并将这些资金优先弥补以前年度的“窟隆”。利空利多同时出台,2002年证券市场政策基调已经明朗。

  券商保证金难还证监会止血救市  委托理财工作室将被纳入监管  断臂挖疮明年斩断PT公司

  明年1月1日,证监会3号令要实施,按理说券商以前年度占用的股民保证金必须在此以前还上,否则制度没法实施。如果2001年下半年的市道好,券商早一点卖掉一些自营的股票,这个窟隆就能轻松补好。但是,下半年股市一路下行,根本没有出逃的机会,因此,现在仍然有一些券商占用股民保证金。尽管证监会已经给券商开了绿灯,但是临近年关,市道又不好,向哪里筹集资金?业内人士的分析是明年的3号令只能推迟实行,给券商一定的宽限期。

  股市的下跌对宏观经济的冲击还是非常明显的。股市发展了11年时间,与宏观经济的关系已经非常密切,股市下跌过快过猛,不是股民受不了,而是银行、保险、券商、企业难受,这也是为什么在危机关头证监会挺身而出,制止股市下跌的原因。

  近期出台的《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的实施办法》、《金融机构撤销条例》规定,从2002年开始,PT制度将不复存在,金融机构出现问题会被撤销,这是对混乱的上市公司和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发出的强势金融监管信号,但是四大国有银行因为资金违规进入股市而被撤销会不会成为可能?非银行金融机构倒是需要收敛自己的手脚。

  近日证监会发出的规范券商受托资产管理的通知,对证券公司在受托投资管理业务中的业务范围、业务资格、双方权利义务、业务的运作和监督管理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券商委托资产管理也将纳入证券投资基金的模式,实行“三权分立”,由商业银行作为托管行,对券商的投资活动进行财务监控。这种规范化的代客理财模式自然对非规范的代客理财业务形成冲击。对于非券商的代客理财业务也就是私募基金,目前还没有法规进行规范,但经过股市下行的教训,出资者也会及时调整自己的委托投资策略,增强资金的安全性。

  市场资金充裕基本面向好  外资股将成阶段性热点  国外游资可能暗度陈仓

  2002年中国股市的运行将首先取决于经济基本面。尽管中国宏观经济可能面临加入世贸的冲击,美国经济也难以走出低谷,但是,中国政府会采取各种可能的措施扩大内需,经济仍然会保持一个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作为宏观经济“晴雨表”的股市2002年的运行将较为平稳。

  2001年股市的运行已经呈现出中国股市与宏观经济较为密切的联系,股市的风险很可能演化为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这形成对政府的反向压力,使得政府不愿意大盘持续向下。但今后很长的时期内市场仍将是一个“资金推动型”的市场,资金面决定市场平稳发展。2002年证券市场预计将处于震荡调整格局之中;调整显得较为温和,并形成阶段性投资机会,但无法再形成持续的牛市。

  从资金来源的可能上看,明年的资金供给仍比较宽裕。首先,一、二级市场间的潜在游资。2001年一级市场8月份前冻结资金正常量3500亿元,最高约6400亿元,存在大约1900亿元潜在的资金;其次,2002年预计居民储蓄存款新增1.5万亿元,根据最近调查,以10%投资股市的意向计算,这部分资金为1500亿元;再次,2002年国有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税后利润预计有80000亿元,目前企业直接融资率20%,其中一半作为入市资金,估计约有8万亿元左右。据分析,2002年市场资金的需求预计在9600亿元左右,而供给资金合计有11400亿元以上,如果加上其他方面的资金来源尤其是外资,预计2002年的资金供给仍比较宽裕,从而决定了2002年的市场将保持平稳发展。但是,查处市场不规范资金的工作持续,必然影响一些灰色资金的入市,并且可能引起一些边缘资金择机退出二级市场。资金面状况仍然取决于管理层的政策取向。

  中国加入WTO以后,资本市场的开放是一个必然趋势,2002年的证券市场面临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与国际接轨中所面对的不确定性和制度性变革。2002年的A股市场从上市公司、中介机构、资金管理等监管模式将进一步市场化。市场化的监管思路将对券商的承销、经纪、自营以及资产管理业务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2002年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市场质的方面而不是量的方面。

  目前,比较有可能出现的是证券中介机构的开放以及外资发行主体的开放。前者主要体现为合资和合作基金的大量出现,而后者主要体现为目前国内的合资或独资企业在国内A股市场的发行上市。但我国证券市场开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至少在2002年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不大。

  大量中外合作基金的出现,并不能导致市场资金面的较大变化。2002年,中国资本项目实行自由兑换的可能性不大,热钱进入中国还不是很容易,国际游资抢滩中国股市的可能性不大,但暗度陈仓的方式也防不甚防,从B股的兴风作浪到A股的渗透,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某些外资企业国内A股市场的上市,在2002年也只是试点,但二级市场上可能引发局部性的热点。这虽然对中国证券市场的结构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但对于2002年大盘的盘整格局,不会产生根本性的改变。

  国有股减持仍是市场心病  利率下调预期难动储蓄资金

  国有股减持对市场的影响短期仍然取决于定价机制。2002年上半年推出国有股减持方案的可能性很小。在新的国有股减持方案出台以前,市场都将维持震荡的格局。一旦迫于证券市场与国际接轨的压力,管理层非常着急地在2002年推出国有股减持方案,预计减持的价格会远低于市价,而每次减持的规模会有所增大。如果在新的减持方案中,对现有股东的利益照顾得比较充分,市场会发出一波较好的行情;如果新的国有股减持方案不能充分照顾流通股股东的利益,比如虽低于市场价但远高于每股净资产,市场反应尚难预料。

  美联储降息带动下各国持续降低利率,中国降息的压力也很大。由于我国银行体系对利差的依赖程度过高,降息又受制于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尽管央行不准备近期降息,但经济增长的压力以及学者的呼声推动,2002年人民币利率可能进一步下调。由于居民的储蓄倾向已经具有相当的惯性,利率下调对股市的影响将是微弱的。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加强对股票市场的监管将成为政府今后长期、持续的方针,但市场对宏观经济的多角度影响将抑制政府的调控力度。市场将遵循自身的规律不断波动,但总体而言,仍然是一个“调整期”。股市的真正“反转”应该在“十六大”以后。

  系列之四:金融市场大比拼

  政策开禁 外资银行强突中国市场

  12月11日中国正式入世人民币业务放开

  12月11日,中国正式入世。根据相关承诺,自本日起,允许设在上海、深圳的外资金融机构正式经营人民币业务,设在天津、大连的外资金融机构可以申请经营人民币业务。这意味着,中国老百姓可以到外资银行办理外汇业务了。

  入世的大门刚刚开启,外资银行尤如一股热浪蜂拥而至,虽然具体条款尚未出台,可是一股股的暗潮涌动,已经让我们感觉到他们的动作如运动员般的迅速,这批运动员们守侯在入世的门口,争抢着有利地形,准备好了起跑的姿势,静候裁判员的枪声。

  攻略一:花血本抢滩中国人才市场

  敞开大门后的中国,无论是中资还是外资,人才都是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据悉,前阶段花旗银行开始招聘支行行长,业内人士分析明年花旗至少要在上海新设两家分行。汇丰银行预计明年在内地要招聘200多名职员,而且已经计划未来三年内分批把1000余个后勤职位北移至中国内地。渣打银行目前在中国内地开设了7家分行,并正在研究将其余6家办事处升格为分行。恒生银行则表示,已申请将上海和南京办事处升格为分行。东亚银行不久前开设西安分行后,希望今年同时将北京和武汉的办事处升格为分行。入市之后,外资银行要在中国迅速发展,首先面临的是人才短缺的瓶颈。

  12月2日下午复旦—花旗管理研究中心揭幕仪式在复旦大学逸夫科技楼举行,花旗集团董事长威尔先生亲自参加揭幕仪式,可见花旗对此事的重视程度。近日来复旦大学的校园内,频频出现世界一流银行的身影,诸如汇丰、渣打等与复旦大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合作,外资银行对人才的重视可见一斑。

  花旗银行工作人员与记者聊天时说,现在复旦大学的毕业生已经有人拒绝花旗银行提供的工作,这种情况在前两年是不会出现的。

  原以为入世后中资方大量优秀人才会流失到外资方,但业内人士认为并非如此。国内银行由于在机构设置及操作流程等诸多方面远远落后于世界一流银行的水平,与其花费诸多精力去调教一位墨守成规的中资银行人员,不如聘用刚毕业的、出自名校、素质优良的学生重新培训来得轻松。

  因此,花旗与汇丰早在九十年代初便意识培训人才的重要性,并且早已开始实施人才培训计划。花旗的人才战略是选择国内优秀的研究生及博士生,输送到国外培训两到三年。汇丰银行早在1991年开始招聘应届毕业生,送去香港、伦敦培训三年,三年以后在内地银行担任高级职务,到现在为止已经有50多位经理,9间分行副行长有一半是内地培训出来的。

  攻略二:瓜分国内中资银行

  近期上海拟出售金融资产,可能出售的资产包括上海银行、交通银行和浦东发展银行,这让各路外资银行格外兴奋。汇丰银行主席艾尔顿早有表示,汇丰非常有兴趣入股上海银行。11月28日,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发表声明,证实正与有关方面就可能投资上海银行少数股权一事进行商讨。上海银行方面虽然对此拒绝发表意见,但承认一直与外资银行有合作,更有引进外资的意向。而汇丰钟情于上海银行,一方面是看好上海银行与外资银行合作的经历;另一方面,更钟意它的股权结构,上海银行股权分散,有近4万名个人股东,占其30%的个人股份,有2400家中小企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私营企业,另外还有国际金融公司参股,这种股权结构恰恰吻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正中外资银行的下怀。

  交通银行已经宣布,在获得中国人民银行的批准后,会在2002年将其总股份中的15%出售给至少两家外国投资者,来扩大本行的资金基础,从而为实现在国内证券市场的上市做好铺垫工作。已经有若干家外资金融机构对此表示出了积极的兴趣,而这其中花旗银行最有希望胜出。

  为进一步促进银行业的对外开放,中国政府将准许外资银行入股国内股份制银行和地方性银行,外资参股比例最高可达15%。这对苦于种种业务限制的外资银行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利好”。事实上,中外银行之间互相参股长期以来也是中资银行梦寐以求的,十分愿意依托外资银行的资金实力、管理创新等与国际银行接轨,从而在市场上更经得起摸爬滚打。而通过入股,外资银行可以跳过很多限制进入中国市场。根据中国入世的协议,要五年后外资银行才可以享受国民待遇,向中国居民提供人民币贷款业务,而通过入股却可以使这项业务的实现大大提前。中国的消费者又可以得到银行更优质的服务,这才是三赢的局面。

  外资银行消化能力还有限

  目前中国内地拥有3家政策性银行,4家国有商业银行,10家股份制银行和90余家地方银行,但银行业的经营利润并不看好。仅从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说起,1999年除交通银行、华夏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民生银行增长率为正值外,其余6家都是负增长,而且有大量呆账、坏账。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在“2001不良资产处置国际论坛”上透露,到9月底,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为1.8万亿元占全部贷款的26.62%。而目前一些国企的呆账、坏账的复杂状况,恐怕只有国有银行吃得消,外资银行根本无从插手。

  当前,最让外资银行头痛不已的是中国央行对其开设分行的严格规定——外资银行必须有200亿美元总资产才能开设分行,一年只能开设一家分行,外资银行分行人民币贷款不能超过总贷款的50%等等。尽管1999年政府修订外资银行分行的人民币贷款政策时,将比重已经由35%提高到50%,但仍被外资银行不断抱怨,他们希望再降低门槛,目前正在努力争取突破“一年一分行”以及贷款比例的限制。

  中国央行的政策也的确有松动的趋势——为了适应入世需要,央行有意放宽“境外(外资)银行在中国内地开设分行,其总机构资产必须达到200亿美元”条款的规定。此外,央行正会同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组成一个专家小组,对过去颁布的金融政策、法规进行清理及修改。

  加入WTO,中资银行还有多大生存空间呢?前车之鉴便是当年澳大利亚入世之后,外资银行一下子占领90%的市场份额。但在以后的几年里,本地银行一旦适应了市场竞争,也能收回“半壁江山”。

  总撰稿 庄乾志 何帆 岍志 李向军 李红


新浪闪烁短信,闪亮登场,传情无限。



发表评论】【谈股论金】【短信推荐】【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
惊天地、泣鬼神--2001年中国股市八大奇观 (2001/12/14 11:47)
中国股市大串联:侠客黄梁一梦神游茫茫股海 (2001/12/14 09:44)
股市杂文--中国股市魔鬼辞典(上) (2001/12/12 10:56)
美投资银行家预测5年内外资投向中国股市翻番 (2001/12/11 14:51)
汤敏:站在亚洲看中国股市和金融机制 (2001/12/10 13:13)
黄牌变金牌受益又是谁? 中国股市面临大洗盘 (2001/12/08 16:17)
分析:未来一年中国股市政策将以做多为主 (2001/12/07 14:09)
股市就象赌场一样?国家级专家评价中国股市 (2001/12/07 13:56)
空头主力:中国股市最大战役即将展开 (2001/12/06 12:08)
中国股市是一赚二平七赔的“零和游戏”吗? (2001/12/05 16:00)

新 闻 查 询
订实用短信,获赠超大VIP邮箱、个人主页、网上相册!


分 类 信 息
订信息获VIP邮箱!
:IBM笔记本岁末特价
   走向世界英国留学
   音乐餐吧年底特惠
   学开车到大宝驾校
   密云县乡政府招商
   不手术治子宫肌瘤
:美日入世新价格
   购瑞宏机票有礼送
   真汉子的选择!
   鲜花为您传真情
:颐和园=谊和缘
   美国新创电脑学院
   钢结构安装生产
:全新人才招聘信息
   二手物品信息登记
   华夏未来和平幼教
:柏林顿大学MBA招生
   东方神州招合作
   省内游优惠线路
:美好生活从鑫都始
   大方广告公司诚聘
:礼迎入世礼动江西
   让都市冬天亮起来
:好大夫美牙器
   超乎所值的性价比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3361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