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的话
对中国股市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股权“收购战”对股民的吸引力已经由盛而衰,曾记得当年“宝延风波”发生时,延中股价的一飙千里是多么激动人心。但今天,这种举牌却再也不能引起投资者的热情了。这中间值得思考的地方很多,除了投资者渐趋成熟以外,这种“举牌战”双方的所作所为显然是应该反思的。就说那个首开中国股市收购概念的深宝安来
说,如今又怎样了呢?
再也不会轻举妄动了
股市开设至今,所谓的“收购题材”先后也发生了几十起。对市场和股民来说,从过去的激动、期盼,一听到某公司收购某股票就马上跟进、炒作,到现在的麻木不仁,这反映了这样一个被反复证实的事实:现在的“收购”,大多不是真正的收购,而是利用“收购”作为题材,进行以获得短期利益为目的的炒作。例如,方正科技的前身延中时期,当时的深宝安就信誓旦旦,号称要做延中的长期投资者。但不到几年就发生变化了。更有甚者,今年五月,裕兴等五家企业,也高举“收购牌”,大叫要取代方正,但结果期限一到,脑子里就充满了“溜”的念头。
应该看到,每一次“股权之争”,都给市场,给投资者带来了伤害。所以,在无数的事实面前,广大投资者都变得聪明起来了。今年以来,无论是裕兴,还是现在的高清,说得再好,唱得再动听,也吊不起投资者的胃口,以至于那些借机炒作的“庄家”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实际上,证券市场本来就是让上市公司通过运作,达到资源优化配置和结构重新调整。所以,通过“收购”,借壳上市无可非议。但广大投资者要的是真收购,真重组,而不是“过江龙”式的“炒作”。对此,我们至今还没有看到高清在这方面的实质行动,我们甚至于还没有真正认识高清的真实面目。更重要的是高清的这次举牌,正是裕兴等可以“溜之大吉”的时机,从这点讲,高清的举动就使投资者疑惑重重。所以,我认为无论结果怎样,高清的这次收购方正很可能同以往几次一样,不了了之。只不过经过几年来锻炼的广大投资者,再也不会轻易上当了。
(陈奇)
期盼用法制来规范
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像方正和高清的“股权之争”相信会不断出现。这就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问题和课题,即如何规范这样的“股权之争”。
我们且不论这次方正和高清的“股权之争”结果到底如何,也不谈方正是否应该接受高清的加入,PC是否能同HDTV做到强强联合?只要看看这次“收购举牌”信息披露情况,我们就发现,这次“股权之之争”在信息披露方面不够规范。
例如,高清公司到底是何方神仙?它的股东是谁?它的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到底如何?另外,这次举牌增持方正是否长期行为?准备持股多少时间?这些信息都没有及时予以公布。所以,对此次举牌,投资者感到茫然无措。
应该看到,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证券法》有规定:“发生可能对上市公司股票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而投资者尚未得知的重大事件时,上市公司应当立即将有关该重大事件的情况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和证券交易所提交临时报告,并予公告,说明事件的实质。”但披露内容方面却没有明确含义。
所以,我们急盼人大或者有关主管部门迅速、及时出台一部制定详细的“上市公司收购行为准则”或者“收购法”,以应对越来越多的市场收购行为,使其行为有序、规范,从而保证整个证券市场稳定发展。
(徐惠芳)
收购乎?炒作乎?
裕兴举牌方正科技的硝烟尚未散尽,又爆出高清举牌的新闻。
这一次,高清志在必得,一定要做方正科技第一大股东,北大方正开始很低调,声言无意增持股份,但其子公司却悄然增购其股票。到底谁能最后坐上大股东的位置,人们正拭目以待。
就在高清与北大方正交战正酣之际,一些股民眼看着方正科技股价直往上窜,慌忙跟进,没想到,刚迈进去,股价就大幅回落了。
其实,方正科技再也不是当初可爱的“迷你股”了。它的流通盘已有3.7亿股,现在股价虽不算高,但复权仍有30元左右,这样的价格还有多大投资价值?
依笔者所见,人们花几千万甚至几个亿资金收购这样大市值的上市公司划得来吗?证券市场“壳”资源并不少,通过受让非流通国有股同样可以入主上市公司,何必千军万马去挤“三无”概念这座独木桥呢?况且,股份全流通已是大势所趋,届时“三无”概念也就不再是稀缺资源了。
因此,笔者认为,当前方正科技举牌大战还是炒作成份居多,上市公司股价炒高了,泡沫吹大了,对公司发展很不利,入套者更是深受其害。
(徐家贵)
花钱做广告不如用钱做股票
“三无概念股”无休无止的“股权战”,反映了我国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结构治理中普遍存在着的一些问题正亟待解决。最近,上海高清举牌方正科技,就是这一现象的充分体现。
就争权双方的行为来说,北大方正或者上海高清的行动都是应当给予肯定的。
至于发动“股权战”双方的动机如何,天知地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说他们投资也好,说他们投机也罢,许多股权挑战者,无不在“三无概念股”上名利双收。
“三无概念股”的股权争夺影响到其股价在二级市场上的走势,这是毋庸置疑的。而各路参与股权战的投资方则在股价的不断波动中,即获得了巨大的财富效应,又得到了广泛的影响。
正所谓:花钱做广告,不如用钱做股票———名利双收,一举数得。故难怪“三无概念股”的争夺股权之战会无休无止地从上世纪打到现在。
(罗建琪)
(《上海证券报资本周刊》)
订短信头条新闻 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