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邓妍北京29日报道】 对于中国的券商们而言,2001年似乎不太走运,“内忧外患”纷至沓来。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市场制度逐渐规范,都让他们倍感今不如昔,券商门前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似乎已经成为不堪回首的往事。
资产托管变成地雷阵
上交所2000年度会员年检数据显示,去年有近10家证券公司出现亏损或接近亏损,这个数字在今年可能会大幅上升。不少证券业分析人士表示,由于今年7月以来沪深股市急剧下挫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国内券商2001年的盈利将明显缩水,证券业出现全行业亏损基本已成定局。
10月中旬,南方证券总裁刘波就市场传闻该公司产生30多亿元人民币甚至更多的亏损进行澄清。刘波表示,这种传闻纯属无稽之谈,截至目前,南方证券尚未发生实际亏损。但他也同时承认,下半年由于市场行情低迷,公司一些部门及业务出现亏损,公司资产管理的面浮亏确实存在。
与南方证券有类似遭遇的券商还有很多,由于管理层查处违规资金入市以及上市公司造假丑闻不断,使得沪深股市自7月初开始一路回调,沪深综指回调跌幅已近30%,交易量也创下近22个月以来新低,中国101家券商经纪业务由此受到严重打击。有分析报告预计,2600个券商营业部中的80%在第三季度可能入不敷出。而在去年,这101家券商共实现利润240亿元人民币。
在券商承销业务方面,由于市场对国有股减持和增发新股有一定抗拒情绪,新股和增发的规模大为减少。今年以来国内股市仅发行新股60多家,近1/3具备主承销商资格的券商颗粒无收。
当初券商以各种优惠条件吸引而来的资产管理业务,如今却成了券商不得不闯的“地雷阵”。目前券商受托理财的资金规模具体数字尚不得而知,但从沪深两地上市公司2001年中报可略见一斑。今年以来,共有97家上市公司委托券商进行资产管理,38家券商受托理财118.91亿元。其中国泰君安、南方证券、国通证券等综合实力较强的券商受托资产居券商前列,这三家受托的资产占上市公司委托券商理财的1/4强。国泰君安接受19家上市公司委托的金额高达17.8亿元。
业内人士估计,有的券商同时还接受各类投资公司、大型国企的委托,一些大券商资产管理业务的规模可能达到五六十个亿。
浙江证券分析师认为,券商从事资产管理业务期限多为一年以内,今年股市表现较差以及管理层严格监管,许多企业可能提前回抽资金,届时券商将面临被迫斩仓,面浮亏亦将转为实亏。大盘暴跌将给券商的资产管理业务带来严峻挑战。
如果券商管理的资产状况和大盘同步缩水,加上管理成本,券商的损失将在25%以上,这样,一个大型券商目前的资产管理面亏损可能在10个亿以上。即使118.91亿元受托资金的缩水幅度按10%计算,券商的潜亏也远超过10亿元,其中份额越大的券商亏损就越多。
光大证券分析人员指出:“面对这样的危机,一些大型券商还可以将上半年B股火爆时的大笔佣金和投资收益冲抵自营和资产管理业务的亏损,但中小券商的日子就不那么好过了。”
退出机制敲响警钟
中国证监会《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管理办法》(简称《办法》)和《关于执行〈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管理办法〉若干意见的通知》(简称《通知》)相继出台后,有关负责人就此专门发表谈话,一些敏感的市场人士认为,这表明继上市公司退市机制形成之后,中国证券公司的退出机制即将浮出水面,证券公司“只生不死”、“只进不退”的现象将成为历史。
市场人士指出,该《办法》是中国证券市场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文件。对于一些经营不善的证券公司而言,退出机制将敲响警钟,一不留神,这些公司就有可能退出券商舞台。
由于历史原因,证券公司与挪用客户保证金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一家证券公司严重违规或是严重亏损时,监管部门很难将其驱逐出证券市场。被挪用保证金的投资者变相成了违规经营证券公司的保护伞。
随着《办法》和《通知》的实施,证券公司挪用客户保证金将被禁止,证券公司挪用客户保证金的历史问题也将得到妥善解决。证券公司同其他企业一样,既可以永续存在,也可以按《公司法》的规定,破产清算。西南证券研究人员认为,经营不善的证券公司破产,将无伤证券市场大局,证券市场的市场化程度又将从新的角度得到提高。
海通证券分析人士表示,建立健全适当的退出机制有助于证券公司的“优胜劣汰”,促使劣质公司适时退出证券市场,给成长性良好的证券公司留下更大的发展空间。退出机制还将充分发挥证券市场的筹资功能和优化资源配置功能,有利于改善市场主体结构,优化证券公司的内在质地,提高其营运质量和运作效率。
此外,退出机制有助于优化证券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可以有效地防止“内部人控制”现象的产生,降低代理成本,把经理层的经营管理行为纳入法制的轨道,形成有效的约束和制衡机制,从而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促进证券公司运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大小券商各寻出路
不少证券业专家认为,在中国即将入世之际,中国券商应抓紧时间开发新投资品种,努力学习国外券商的市场理念和管理经验,培育自身核心竞争力,否则今后将无法与国外券商相抗衡。
自身业务的不断滑坡,使得中国券商正面临生存危机。而在不远的将来,券商还将深切的感受到对国际“巨无霸”的恐惧。一家证券公司的高层人士曾经慨叹,中国的券商规模跟摩根士丹利、美林这些国际巨头相比,简直就是小儿科,一个美林的资本金已大大超过中国现有100多家券商资本金的总和。中国券商的整体实力,无论是规模、管理技术、抗风险能力、创新能力,跟国外同行相比,差距何止5年,恐怕得是10年到20年。中国券商应加紧推动兼并和重组,强强联合,联手应对加入WTO后的竞争。
广东证券董事长钟伟华在刚刚闭幕的深圳高交会上称,预期未来2年—3年左右,中国有一批证券公司将会走向亏损,一部分规模较小的证券公司将被淘汰、兼并,业绩优良、运作规范的证券公司可依法公开发行股票、债券及其他有价证券,通过资本市场融通资金。他表示,证券公司通过重组和业务创新形成拥有各种证券业务的大规模金融控股集团在政策法规上已获得支持,优秀的大规模的证券公司和金融控股集团将出现,证券业的行业集中程度将大大提高。
一些专家和业界人士也表示,中国证券业大规模重组兼并时代即将到来。一次较大范围的行业洗牌之后,中国券商寡头将由此诞生,市场将在一场大规模的重整中孕育中国证券业的“航空母舰”,从而在未来的国际资本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目前部分经纪业务比例较重的地方性证券公司已开始转让甚至贱卖证券营业部,以压减较高的固定成本。更有一些地方性券商开始上门寻求较好的“婆家”,希望将自己整体出卖,找一个较好的归宿。
业界人士透露,尽管中外券商成立合资机构的政策还不明朗,但几乎每家券商高层都有“海外寻亲”的动作,在海外频频与洋巨头接触,建立一个战略同盟关系,寄望一旦政策放开,先行一步组建合资机构。
公开的消息显示,中外证券经营机构的合作也已进入了一个新高潮。到目前为止,包括6家基金管理公司和6家证券公司在内的12家国内证券机构,已经与境外13家证券机构建立了正式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至少已经涉及技术、经验、法律法规等各方面。
海通证券国际业务部郑卒博士认为,由于国内资本市场将逐步开放,外企在内地上市呼声日高,而中资券商则希望走出国门,争回一些国内企业海外上市的承销权,因此外资的参与将是证券业下一轮竞争的重要力量之一。
订短信头条新闻 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