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在上市公司的委托理财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令人奇怪的现象:
1、保底收益,差别较大。保底收益为多数上市公司的委托理财所重用,但保底的做法差别较大。例如,一家公司的保底收益只有2·25%,而另一家公司则高达12%。甚至有同一家上市公司,在委托不同的受托人时,保底的收益率也不同。
2、实际收益,千差万别。从已获得的实际收益来看,各公司的差别也相当大,收益与风险明显不对称。如铜峰电子委托(国债)理财的收益率超过了10%,但北方股份的委托理财却出现了亏损,仅靠券商兑现“保底”才勉强获得了一定的收益。
3、受托方参差不齐。受托方除了证券商等较正规的专门公司以外,还有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甚至连拍卖公司也参与其中,受托方的资产质量良莠不齐,鱼目混珠。
4、先斩后奏,斩而不奏。许多上市公司披露的委托理财协议都是补充公告,甚至还有“由于工作疏忽”被投资者“追问”时才“记起”应作出交待的。有的上市公司的巨额委托理财,虽然已超出了法定的授权额度,但既未召开股东大会审议,也未刊登临时公告,而是仅仅由董事会作出决议,甚至以“传阅”的方式作出,草率了事。
5、委(受)托金额巨大。在进行委托理财的上市公司中,委托金额在1亿元以上的不在少数,如泸天化、联通国脉等,特别是如四川长虹,委托金额高达11·5亿元。而受托方的总受托金额也是巨大的,如知名券商国泰君安、南方证券的受托金额都在10亿元以上。
6、“围城”现象明显。在上市公司的委托理财热潮中,出现了明显的“围城”现象:许多较早就已进行委托理财的上市公司,在去年底以前就“洗手不干”了,有的在今年6月30日前就终止了协议。但新“挤”进去的却为数不小,因为相当部分的委托理财协议是今年初甚至下半年以后才签订的。
7、委托理财“迫不及待”。在进行委托理财的上市公司中,去年下半年才募资上市的公司占有不小的比例,如国栋建设、福建高速等。甚至有刚刚增发完新股或配股未上市就进行委托理财的,如中农资源,在上市前三天便将1·5亿元委托给主承销商国泰君安。至于有大量“闲钱”委托理财仍打算再融资(增发新股、配股、发转债等)的上市公司也大有人在,不排除其中存在委托理财“先使未来钱”的情况。
8、H股公司也凑热闹。据中报等公开信息披露,今年共有沪杭甬、中海油、广船国际等8家H股公司进行金融投资或委托理财,委托金额在2000多万元至几十亿不等,公司有关方面称是想用闲置资金去获取更多收益。王白石
订短信头条新闻 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