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以后,上海股市失守1800点牛熊分界线,1700点无声而破,连1600点也岌岌可危,退回到2000年春节后三天的位置,股指跌掉30%。若扣除一年半中上市的新股和国企超大盘股所虚占的指数,目前大概只相当于1300点的水平,牛市成果可谓丧失殆尽。
人们不禁要问:近几个月的股市连续暴跌30%的“病根”在哪里?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是由于二级市场泡沫太多。我则以为,这只是“病”之表,深层的问题在于:
1、新股发行上市前就造假、造泡沫
由于中国股市中企业招股上市的目的不是为了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优化资源配置,而主要是为了圈钱,加上国有股“一股独大”,因此,新股刚发行上市,就为日后二级市场的泡沫埋下了三大隐患。一是伪造业绩,骗取上市资格。如早年有红光、蓝田、活力28、大庆联谊、康赛、东方锅炉、琼民源、桦林轮胎,近又有华纺股份上市第二天就露馅。估计此类上市公司所占的比例不会低于10%。二是虚增业绩,以满足上市资格。估计此类上市公司所占的比例会有50%。三是以30—40倍的高市盈率发行新股,以40—80倍的市盈率增发新股,即在进入二级市场前,就存在极大的泡沫。一级市场的这个“病根”,无论是在以往的额度制、审批制下,还是在近年来的核准制下,管理部门都一味姑息,不塞住“病源”,却不时地对二级市场的泡沫加以整治,颇类似于以前光治理苏州河的水,却不堵住排向苏州河的污水管一样的徒劳,遂导致二级市场“病情”恶化。
从这个意义上讲,目前暂停发行新股的举措是正确的。只有把假货、泡沫消灭在上市之前,才能逐步把二级市场治理好。
2、国有股减持方案是引发股灾的导火线
自公布了国有股捆绑式减持方案后,与流通股不同“股”(成本价)的“国有股”,却打着维护国家利益的旗号,硬要与流通股同“权”(接受市场价)减持,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引起股指的暴跌。当击穿了1800点后,便导致众多机构的资金链断裂,被迫争相强行平仓,遂加剧市场的恐慌性抛售,吓退买盘,使股指越走越低。
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观点和“三个代表”的要求来衡量,前期公布的国有股减持方案,社保基金只在减持中拿到了几个亿,新股就发不出了,增发新股就无法实施了,短时期内,股指跌掉了30%,市价总值跌掉了15000亿,流通市值损失了5000亿,可谓因小失大。更严重的是,众多的券商、机构、私募基金和上市公司因股市暴跌资不抵债,将申请破产,而有限责任公司只承担有限责任,他们向企业的巨额融资和向银行的巨额贷款(直接或间接)便成了逃债,将金融风险转嫁到银行身上,后果十分严重。这不是维护国家利益,而是祸国殃民。
因此,将要出台的国有股减持细则,惟有改变原国有股减持方案,以净资产为基础,才是避免股灾发生的关键所在。
3、在发展和规范的股市政策上老是走极端,加剧了股市的风险
记得1996年512点时,强调发展,而当年12月1258点时,《人民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强调规范,把44倍市盈率说成是“危如累卵”、“严重的过度投机”。而1999年5月《人民日报》又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再度强调“发展”,把44倍市盈率说成是与当时银行利息一样地具有投资价值,只是“恢复性的上升行情”,并要人们“满怀信心,迎接中国证券市场的明天”。
2000年春节后,从香港请来了首席顾问,发表了《新千年开始之际的中国资本市场》,有关管理者也提出了“超常规发展中国证券市场”的口号。于是,发布了允许券商股票向银行贷款,允许三类企业进入股市这两个多年来被视为禁区的特大利好,众多代客理财的私募资金应运而生,人大《投资资金法》起草组官员多次强调,应让私募资金合法化。股市遂从1341点涨到2125点。2001年6月,再涨到2245点。
但是,2001年经济学家指责40—50倍市盈率是泡沫经济,管理层又来了一个超常规整顿规范证券市场,严查银行违规资金进入股市,并将私募基金贬为与非法集资同类,并超常规地“打假”、“挤泡沫”,造成了市场的恐慌和怀疑一切,希望在一个早上把中国股市的市盈率降低到成熟国家股市的水平,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这里面难道就没有管理层的责任?
其实,正如发展不能“超常规”而应“摸着石头过河”一样,规范也不能“超常规”,一蹴而就,也应走一步看一步。资本市场的泡沫是不能彻底捅破的,也应有适当的泡沫。即使要减少泡沫,也应有一个历史过程。
为了拯救当前颓势不堪的股市,我认为,当前刻不容缓的是,对“违规”资金和私募基金不能搞严厉打击,限期退出(事实上也不可能如期安全退出),而应使之逐步规范化,走上法制的轨道。
而上述三个病因,核心的问题是国有股减持方案。如仍不改变,坚持与民争利,那么,投资者是懂得“用脚投票”的道理的,到头来。中国股市发生股灾,将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