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家伟任晓雨
上市公司将正常闲置资金开展委托理财本来是一种无可厚非的行为,但是,许多公司的委托理财是变了味的。那么,越演越烈的上市公司委托理财都演绎出什么样的状况和后果呢?
第一,委托理财变成“委托炒股”。即使有些上市公司与受托单位签定了诸如“国债投资”等这样那样的委托协议,但稍微明白的人都知道,这些被委托出去的资金,大都流入了股市。因为,短、平、快项目并不是到处都有,况且,许多受托单位并不是实业公司,而是投资公司。既然是投资公司,那又投资什么呢?是国债还是基金?亦或是期货?应该说,都不是,或者说,不全是。因为,受托单位与上市公司签订的委托理财回报率高达6%。要取得如此高的回报率,除了投入股市外,还能指望什么呢?
第二,委托理财资金来源不当,甚至是蓄意违规。据分析,上市公司用于委托理财资金来源主要有两种:正常的阶段性闲置资金和挪用募集资金。如果都是前者,那没什么可指责的。但是,往往是募资被挪用于委托理财了。众所周知,募集资金必须投到募资时承诺的项目中,上市公司不得随意更改募资投向,需要更改的,必须经过股东大会讨论通过。这是《证券法》以及相关规章制度所明令要求的。上市公司竟然将募资挪用为委托理财,其行为的蓄意违法违规性质昭然若揭。
第三,引起上市公司亏损和“连环亏”。统计显示,进行委托理财的上市公司中有13家曾发布业绩预警公告,更有银鸽投资、天龙集团两家公司今年中期首次亏损,出现了一边是业绩大幅下滑、一边是巨额的委托理财的矛盾。统计表明,今年1-8月,已披露的上市公司委托理财有41家,涉及资金65亿多元,按照当前的上证综指跌幅计算,损失可能在3亿元以上,平均每家公司损失800多万元。另外,许多上市公司都未针对委托理财可能带来的风险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受托单位一旦亏损,还不了受托资金,就有可能用自有资金填补,有可能去银行贷款,或者互相拆借,甚至连环抵押等。这样,上市公司、券商、银行或其他受托单位相互之间的资金链条一旦出现断裂——如果情况严重,就很容易导致偿还危机。
第四,挤占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所需资金,给上市公司带来深远影响。专家指出,将募集资金大量用于委托理财的一个最直接的影响是产生“挤出效应”,即挤占上市公司发展主业项目所需的投入,进而对公司主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产生不利影响。
第五,上市公司在侵犯市场公正。委托理财的一个严重后果是,侵害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影响市场公信。一些上市公司将募资委托给某单位后,可能与该单位或相关个人勾结,联手操纵市场。上市公司把精力都放在炒股这种歪门邪道上来,哪有心思搞好主业。当初,投资者认购上市公司发行或增发的股票,就是基于对公司拟投资项目的承诺。既然被欺骗了,人们还能信任谁呢?一旦造成恶性循环,上市公司和整个证券市场的公信力何在,又何谈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呢?
第六,对整个证券市场和国民经济贻害较大。健康的经济体系中,实物经济与虚拟经济应该保持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和内在的有机联系。具体说,就是两者的发展速度、规模应该协调,虚拟经济发展过慢会抑制实物经济的发展,而虚拟经济膨胀过快最终也会因泡沫的破灭而损害实体经济。
由此看来,上市公司委托理财弊大于利。上市公司应该将委托理财行为早日刹车,早日转到正常的主营业务经营上来,拿出真正可靠的业绩,实实在在地回报投资者和全社会。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