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重建股市信用与规则”讨论(3):证券分析师风险时代来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1年09月20日 14:50 财经时报
  对话者:应健中 (三峡证券上海总部总经理)    姜 韧 (中广信息证券分析师)    张志雄 (本次讨论主持人)   □应健中相信:咨询必须通过自己的产品来赢得声誉,而产品应该是有形的,观点、思路要为市场所证明,并且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姜韧认为:股评要看,但对个股和大盘的研判文章则不大关注,个股涨跌的短期判断有时候跟摇奖的概率差不多   □张志雄认为:中国股评界总体而言质量极其一般   股评如何辩真假   股评要看,但仅基于短线对个股和大盘的研判文章则意义不大,有时候对个股涨跌的短期判断跟摇奖的概率差不多。媒体的附和导致股评文章量过大,无法进行筛选   张志雄(以下简称“张”):两位平时看不看股评?对此类分析文章如何做出真假判断?   应健中(以下简称“应”):我个人对各种媒体,包括电视上的一些股评栏目基本上不看。我主要关注两类东西:一类是有影响力的作者或很老到的评论者的文章,从他们身上透视出经过多年在市场摸爬滚打而形成的独到见解、特有的魅力,而不是拘泥于今天涨明天跌这样的表象,读这种作品,可以扩大自己的视野,从而更全面地去思考问题;另外一类就是证券市场上的大事件。   近年来,尤其是今年市场发生的事情特别多,与好莱坞的电影差不多,我比较关注这些大事件,从这些大事件中去揣摩人的心态、故事背后的故事,是谁在导演这场戏,背后的利益驱动在哪里。而现在多数股评好像仅停留在涨了还要涨、跌了还要跌这样一个阶段,这样意义就不大。   姜韧(以下简称“姜”):对于我来讲,股评要看,但一些基于短线对个股和大盘的研判文章则不大关注。有时候对个股涨跌的短期判断跟摇奖的概率差不多。我主要关心一些新出台政策的讨论和某一个市场案例的讨论,看市场对于这些重大事件的反应,比如银广夏事件、国有股减持等。   现在看得比较多的是一些海外投资理念的原版书籍、海外证券市场的一些经典案例,包括欧美、港台的东西。现在国内发生的一些事情,很多都是海外的翻版,包括网络股行情以及一些造假的方式和手段,其实就是他们的克隆。海外的投资理念有助于研判基金走势,现在基金的失败也是海外基金曾走过的一条失败之路。   张:你们如何判断一篇股评有多少是客观的,有多少是有意图的,例如文章背后有多少资金支持?   姜:我认为,不在于股评文章本身,关键问题是媒体的附和导致股评文章的量过大,无法进行筛选。即使神仙也很难保证每天能推荐一只好股票,而对于股评家来说,每天推荐一只甚至几只股票,最后演变成一项作业,仅停留在看图说话的层面上。因为各种分析文章,几乎都包含了多、空、横盘调整等所有的观点,如果把全国的报纸都搜集起来,恐怕20%-30%的股票都被推荐过了,那又如何去做决策?   张:您作为专业的分析师,都认为对股评信息难于筛选,那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如何去筛选这些信息呢?   姜:是的,确实很困难。   股评界的变化   以1998年为界,前一阶段股评人士是自发冒出来的,谈思路的多,谈个股的少;后来周末的股评大战更是千篇一律,太多太乱,投资者根本无从选择   张:现在与过去相比,股评界发生了哪些变化?   应:从历史的角度讲,以1998年为界,按照管理层要求以是否“持证上岗”,股评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前一阶段,股评人士是自发冒出来的,没有人教你,大学也没有股评专业。当时北京的《证券市场周刊》、上海的《一周投资》和深圳的《股市动态分析》最有名,当时媒体数量有限,谈思路的多,谈个股的少,发展到后来,尤其是周末的股评大战就更千篇一律了,可以说太多太乱,什么个股K线图、点评一览表,不同的报纸对每个股票的说法不一,投资者根本无从选择。   我同意姜先生的观点,要有投资理念、独到的分析方法。而目前的现实情况是有思路的东西太少,市场需要大智慧、大思路,股民最需要的不是看明天怎么样、后天怎么样的短线指导意见。当然这种方式迎合了一些咨询公司、工作室的偏好。   谁为低劣股评负责   媒体为迎合市场推出一些质量低劣的股评应承担一定责任,擂台赛本身有游戏的成分,当然也可能有资金参与运作,市场上的股评人士被人家当枪使,被人家耍弄,并不是稀奇的事   张:媒体为迎合市场需求推出了一些质量低劣的股评,应承担一定责任,但市场分析人士作为主体,有没有相应的责任呢?比方说非常时髦的擂台赛,不排除推荐个股的背后有资金支持的可能,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应:我认为擂台赛更大程度上是纸上谈兵,可以说是一场游戏。记得开始搞擂台赛时,大部分是出于争名、争气的目的,即使有资金作为后盾,好像也看不出只为庄家提供服务。后来的确有一些迹象表明,一些打擂的栏目在为庄家帮忙。总体感觉擂台赛本身就是虚拟的,不是实战。有一点可以肯定,主力在吸货、运作时不希望有很多人知道。   张:有一种现象不容回避,跟踪一些股票价格走势图会发现,在出货的顶部阶段,很多股评众口一词地进行推荐,你认为哪些是跟风,哪些是别有意图?   姜:应该对不同的股票做不同的分析,对于一些累计升幅较大的股票,并伴随利好的兑现,在牛市当中容易受到市场的追捧,这里更多要靠投资者自己去把握。正所谓看好的人最多时,就该考虑出货了。   擂台赛本身有游戏的成分,当然也可能有资金参与运作,管理层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近期发布的《通知》对这方面做出了规范。但这种现象可能永远都存在,就像现在暴露出来的银广夏,在除权后30元左右的价位时,出来一本专门介绍公司的书。虽然我们不知道其中的内情,但至少可以说明一些问题,投资者应该对此类情况引起警惕。   应:这本专著刚出来时,看上去像推出蓝筹股的一个系列,是中国股市10年来的第一次,这样变本加厉地为一个彻头彻尾的造假公司大肆吹嘘。其实市场上的股评人士被人家当枪使,被人家耍弄,并不是稀奇的事,关键是股评人士事后的态度,有一个职业道德的问题。对于银广夏的处理,我觉得投资者可以起诉这家出版社和相关人员,因为有误导投资者的嫌疑。   如何监管证券从业人员   目前法律规定不准许证券从业人员买卖股票,但法律也有漏洞。如果采用实名制,在某种意义上对中小投资者有利,但账户使用不公平,重复使用,这使得股票实名制在技术上很难操作   张:那你认为咨询人员,包括其他证券从业人员,是不是应该被允许买股票?   应:目前法律规定不准许证券从业人员买卖股票,但法律也有漏洞,法律上的禁止难以避免其家属、朋友按照他的建议买卖股票,因此在实际操作上是堵不住的。其实反过来看,不让股评人士买股票道理上讲不通,如果你自己没有亲自作战的能力,凭什么给别人讲评!很难想像自己没打过仗的人如何去指导别人打仗。我认为法律不应规范其主体,而应该规范其行为,这有点跟党政干部不准买股票类似。而美国的国家领导人可以投资股票,关键是要如实申报,监管的重点应落在个体的行为上。   张:这样就牵扯到一个股票实名制的问题,请问这对市场会不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应:影响会很大。目前外面公开的数字是6000万投资者,我个人估计只有1/6是真实的,其余的5/6基本上是虚的。为什么这样说?第一,在一级半市场刚兴起时,就存在机构或个人大户收买身份证和股东账户的现象。第二,申购新股时,按原来的办法一个账户只能申购1000股新股,当时拿到账号的概念就是拿到钱,就有成倍的利润。当年上海一个人最多时拥有7万个账户,几千个账户根本不稀奇,每一家券商能够拿出成千上万个。第三,以往的开户机制为虚假账户提供基础,深圳可以批量开户,并且可以连号,当时有种说法叫“左手一本百家姓,右手一本唐诗三百首”,通过排列组合来编名开户;上海的情况是同一个身份证可以开多个账户。   上面几个因素导致市场上积累许多虚假账户,既不公平,也不合理,在账户使用上也有不公正的地方,同样一个账户,待遇不同。基金管理公司就有特权,一个账户可以委托申购电脑极限数量的新股,而且一个账号可以重复申报。账户使用不公平,重复使用,这使得股票实名制在技术上很难操作。我相信,证监会和交易所只要是在账户管理技术上发出修改或审核的指令,都可能引起市场大的波动。   姜:应该说如果采用实名制,在某种意义上对中小投资者是有利的,比如打新股,同时靠筹码集中控制股价的庄股也会减少。要说有虚假账户,那只可能集中在机构大户那里,大资金、大机构是不实行实名制的受益者,我想如果要实行的话,阻力一定是很大的,同时大资金的动向会影响市场,而且波动不会小。   张:1998年管理层出台了有关咨询资格的规定,例如股评人士必须大学本科以上,通过指定课程的考试,具备了所谓的“门槛”。通过这种管理方式,能否有效地规避上面所提到的种种问题?   应:其实我认为这门槛并不算高,现在符合要求的人是数以千计。我认为一个优秀的分析师应该是能够把握长期趋势的,5年甚至10年让市场记住你,人品和职业道德能够被市场所认可是最难的。   咨询必须通过自己的产品来赢得声誉,而产品应该是有形的,观点、思路要为市场所证明,并且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现实的情况是,既有一定的量,又能在相对较长期内适用的报告、评论实在太少了,也就是很难有新鲜的东西脱颖而出。最后落实到一点,要去实践,这需要真正在市场上摸爬滚打。   张:现在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如果仿照国外的惯例,分析师可以买股票,并如实申报对股票的持有情况,同时采用实名制,这种可能性有多少?   应:我认为有相当的难度。内地与香港、台湾、美国的情况不一样,中国内地炒股票是一种群众运动,职业分析师有几千人,管理层都要管,恐怕是无法操作的。美国的情况是采取自律的方式,分析师买了股票要申报,   如果没有申报被人举报,就要查处。   股评能否是中医“搭脉”   中国证券市场走势与主力和题材的关系更密切一些,而与一个行业的周期性虽然也有联系,但没有国外这么强。现在中国分析师判断证券的走势的最主要依据是技术图形,其判断成功率不一定很高,但它符合特定的国情   张:现在中国的证券分析师大多是“搭脉”的中医,不像分内科、外科等专业的“西医”,意思就是说中国股评家大而全,对任何种类的证券分析起来都能够头头是道,通过简单的图形观察就可以预测出该证券的走势和质量的好坏,请问中国这种情况合理吗?   姜:我认为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证券市场走势与主力、题材的关系更密切一些,而与一个行业的周期性虽然也有联系,但没有国外这么强。就算是海外的股评家,其受到的批判程度比中国还要严厉,就像这次美国的大批分析师在全球股市大跌的过程中就受到了投资者的质疑,而且其中基金经理人所面临的压力还要大。中国的未来也会遇见这样的问题,基金经理人因为是实战的,承受着比股评家还要大的压力。根据我研究海外资料的结果,在股市波动当中承受压力最大的,一个是基金经理人,一个是证券分析师,因为他们直接面对投资者。   现在中国分析师判断证券走势的最主要依据是技术图形,这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技术图形可以反应市场主力的运作动向,这是中国国情的体现,我敢说,如果完全按照行业分析指标来分析中国的证券,中国的股民处境将比现在更惨。   张:那么就凭这样一千多个图形,敲几下键盘,在一两分钟内对一只股票的质量、未来走势迅速作出答复,你认为这里的可信度有多少呢?   姜:技术图形的判断成功率也不一定很高,但它是符合特定的国情的。举个例子,如果纯粹将行业分析作为工具,就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某一个行业整体处于亏损,但这个行业中会冒出一个绩优股,明明按照产业链的角度来看,上游行业受到下游行业的影响应该是亏钱的,但上游行业有绩优股,而下游行业全行业亏损,这些你又怎么解释呢?   比如说银广夏,那么多的机构投资者介入,比如上海金陵、“景系”基金、轻纺城,按照他们的解释都是行业研究之后作出的投资决策,可为什么会出现现在这种情况呢?因为现在国情如此,脱离这么一个环境,完全照搬国外的经验,就可能输得更惨。有些东西照搬海外的过来,明显的就是水土不服。比如海外市场投机性就要比国内大的多,近期股指跌幅远大于国内,纳斯达克市场上中国概念股从几十美元跌进面值,而在中国内地,这种情况还没有出现过。   目前情况下,一些技术图形分析准确度不是很高,但还是具有可操作性。如果将海外行业分析照搬进来,让人“吃药”的还要多。而且,在中国有很多行业,有很多上市公司你无法考察,也不给你考察的机会和时间,分析师还不如静下心来,坐在电脑前进行技术图形分析,通过图形还是可以发觉所谓“庄家”的动向的。   炒股软件的是是非非   现在所有的软件都比较夸大,好像给人感觉点石成金。而软件只是一种工具,它的功效其实和不用软件是差不多的,即使用也要人脑来用   张:现在市场上各种软件林林总总,有些软件自动会报出具有投资价值的股票,有些软件可以报出一个股票的各个买入点、卖出点。对软件分析,各位怎么评价?   应:我对所有软件的态度基本上是不以为然的。现在所有的软件都比较夸大,说没有什么软件炒股就不行等等,好像给人感觉点石成金。那么反问一句,如果这个软件真的能点石成金,开发商找到每年稳赚不赔的投资方法,为什么还要公开出来买?事实上,开发商看中的还是卖软件的收入,从这个角度来看,软件只是一种工具,它的功效其实和不用软件是差不多的。   姜:软件毕竟是一个工具,还是要人脑来用的,比如乾隆软件,它的参数如果不作修正,就根本不能跟随形势的变化, 比如最近的大跌,市场监管加强,主要原因是查庄家,使庄股成为重灾区,这用软件测不出来,还是得依靠人脑。市场形势瞬息万变,而且如果主力了解了软件的功能,就会进行反向操作,出现反技术的走势。所以说,软件只是一个辅助的工具,根本不可能一招制胜。   张:还有一个问题,以图形来看主力动向,是否要进行不断的修正和改变,因为主力也会根据图形来改变自己的做庄策略。   姜:那当然是要改变的,从市场角度来看,市场永远不会没有庄家,只会是监管手法的改变,软件、图形不过是一个工具,不是机械地去套,而应该是以变应变。有些规律性的东西是不会改变的,比如主力建仓时,图形肯定难看,而主力出货时,图形才是千变万化,且做图形也不是惟一的手段,还包括业绩、题材、概念等等。   应:我补充一下,刚才谈到的股评,除了技术上指导投资者如何操作外,还有一个社会学上的功能,起到了心理、精神上的作用,相当于一个“随军牧师”。其实现在搞分析的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监管部门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搞证券分析,总有阶段某性的成功者,从头至尾总成功的分析师是没有的,某一个阶段某一个人名声会很好。比如以前有一个“168”,点播率谁的最高,谁就是市场影响力最大的分析师。为什么?因为他有一种语言魅力,有一种独特的思路。这种功能从社会角度上来看也是有社会意义的,但不能搞大,搞大了就成为“李洪志”了。   张:既然软件如此,那么股评家呢?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性质呢?如果股评家真的有这么高的水准的话,他会从事咨询这种行业吗?他自己可以赚钱啊。他为什么要承受咨询业的这种爬格子的辛苦呢?   姜:其实这是一种行业气氛。这是一个社会的需求,就像软件,作为辅助型的工具,投资者还是需要的。就功能而言,也许有欠缺,但确实是必须的。这里和刚才应先生提到的股评家的社会心理作用也是相关联的。   张:就我这么多年读报下来的经验,只要股市今天涨了,股评家马上就推波助澜,反之也如此。给投资者的一个感觉是:在最需要股评家的时候,股评家就没有声音了。而投资者需要知道的往往是拐点,就是转折点,现在大多数的股评家却做不到这一点。   姜:任何事物都不能绝对,假设有一天,任何媒体都没有了股评文章,这个市场可能还要乱。这是为什么?因为投资者感觉没有了方向,大家都有了失落的感觉。许多炒股者都有一个炒股情结,虽然每天都是套牢的,但他在周末最难过,在春节国庆节最难过,因为没有股可炒了,这比套牢更有一种无法发泄的欲念。就这一点来说,股评家就存在刚才所提到的“随军牧师”的效果。   至于为什么没有发现拐点,并不能一概而论,现在股评信息量实在太大,是海量的,其中肯定有人发现了拐点,发现的人就是前面应先生提到的那种“阶段性的成功者”。今年的B股行情当中,预测准头部的也大有人在,这就说明并不存在没人说准拐点的情况,只是没有人永远预测准拐点。反问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全球哪一个经济学家预测准了全球的经济走势?现在美国有人说:“只有格林斯潘下台了,美国经济才会好。”而在上一个世纪,美国人将格林斯潘吹成了神。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倒闭,那些管理人都是诺贝尔奖的得主,都是各国财政部长组成的管理团队。这些都反映出一个道理:没有一个人可以永远预测准拐点,如果某个人做到了,这反而是不正常的。   股评家有点像“随军牧师”   无论股评家预测准不准,他们都是一个大众情绪的象征,股评家有“随军牧师”的作用,在股市跌的时候,维持住市场的信心;在涨的时候,提醒投资者理性。股评家的真正职能还是应该在指导投资者,心理安慰作用不过是其职能的一小部分   张:我觉得,无论股评家预测准不准,他们都是一个大众情绪的象征,1998年我在上证报《市场导刊》曾搞过一个股评家指数,但这个指数成为了一个反向指标。股评家有“随军牧师”的作用,在股市跌的时候,维持住市场的信心,在涨的时候,提醒投资者理性,这又是和股评家的客观性原则相矛盾的,各位怎么看?   姜:股评家的真正职能还是应该在指导投资者,心理安慰作用不过是股评家职能的一小部分。我个人感觉,其中有从业人员的本身素质的问题,一个是诚信与否,一个是业务水平高低,业务水平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在这个过程当中,还是应当服从市场的判断,并将这种判断告知投资者。   张:股评家有意无意会扮演心理咨询专家的作用,但毕竟股评面对的是群体。就个体来说,心理咨询是非常有用的,但当市场大势已去,股评家的安慰往往给人一种精神鸦片的作用。而机构却能快刀斩乱麻,迅速平仓。各位怎么看这种矛盾?   姜:我认为股评家还是应该按自己意愿作出咨询,认为涨的时候就说涨,认为跌的时候就说跌,而不应当仅仅起到心理安慰作用。就算有真正的心理安慰,也应该体现在如何在市场操作中指导投资者安排好自己的投资心态这一方面。从最原始角度来说,股价是投资者心理活动的表现。   应:我说的“随军牧师”职能,不是谁赋予的,而是市场出现的一个事实,不是说证监会指定某人为随军牧师,就像美国军队里专配的一样。过去股评当中冒出的精英人士,都是阶段性、周期性的,多少都是起到这种“牧师”的作用。从正面角度来讲,其实股评是缓解了政府的压力的,当市场大幅度下调的时候,老百姓骂股评家的人多了,骂政府的人就少了。假设某天市场上没有股评家的时候,社会的矛头会指向谁呢?有这么一支队伍在前线抗战,政府的压力会减轻许多。   而回到刚才的问题,股评家对投资者的指导究竟会起多大的作用,目前来说很难调查。股评家的评判标准很难确定。股评家在咨询活动当中,究竟是靠咨询收入赚钱还是靠业绩超出一般投资者来赚钱?如果一个股评家自己的操作水平很低,业绩很差,只能为一些稿费而工作,他肯定是不会被投资者认可的。如果股评家自己投资证券,能否跑赢大盘?据我所知比较难。   股评这个行业可以带来巨额收益,这个收益不是投资收益,而是因为有大量的咨询费收入,正因为有这么高的收益,才有大量的人向往成为股评家。   是过错还是有意误导   要区分股评家是无意过错还是有意误导很难,股评家预防这方面的风险关键还是行为要正。证券分析师的风险时代已经到来,讲究诚信至关重要   张:湘中药股评案,股评家首次败诉,各位应该如何看待这么一个问题,究竟怎样区分无意过错还是有意误导?以后这种风险也会越来越多,股评家应该如何预防来自这方面的风险?   姜:关键还是行为要正。湘中药案例,就是因为文中有大量失真描述,夸大事实。这就是一个诚信的问题,如果你曾经没有去愚弄投资者,就不必担心这个问题了。包括像《跨世纪的蓝筹股——银广夏》这本书,内容拿出来看看,还是反应了两个问题:一是诚信与否,二是行业分析方法是否和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相符。作为分析师,首先要诚信,在调查时要讲事实,不能为虚假表面所迷惑;其次在分析、撰文时要适当地注意一些技巧,不要给人家当“枪”使。我想,如果做到以上几点,这种风险还是可以规避的。    应:我认为证券分析师的风险时代已经到来,前10年基本上是无风险买卖,过去股评家获得的收益和所承担的风险是不成正比的,收益很大,风险几乎为零。没有人会管股评家,即使要管,也找不到适当的法规。而现在风险时代已经临近。为什么?因为今年发生了很多“故事”,倒了很多庄家,也倒了很多股评家。而且监管部门对咨询的监管也越来越严,不仅包括对分析师本身的监管,如近期就出了一个加强证券咨询监管的征求意见稿,而且社会对股评家自身的诚信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外分析师最讲究的就是诚信原则,而中国这一点做得非常不够。   通俗地来讲,中国的分析师的身价太低,收买的成本太低,几千元钱就可以搞定,没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所以我认为中国的证券分析师,特别是出名的分析师,就应该保护自己的身价,维护自己的名声和信誉,不要为小利而冲动。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发表评论】【谈股论金】【短信推荐】【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分 类 信 息
好运常有还不动手?
北京
  • 兴航律师咨询热线
  • 餐饮招商寻求合作
  • 移民留学不是梦
  • 国谊宾馆写字楼
    济南
  • 引领商务新时代
  • 占有率高专营性强
    上海
  • 豪华商住楼在日丰
  • 数码视频“三剑客”
    广东
  • 日上通讯诚招代理
    河南
  • 超乎所值的性价比
  • 分类广告刊登热线>>


    新浪商城推荐
      数字卡专题
  • 移动IP记帐卡
  • 省钱打国际长途
  • 联通IP卡31.99
  • 吉通IP卡 67折
  • 40元/月天天上网
  • 下一代上网卡
     (以上推荐一周有效)
  • 更多精品特卖>>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3361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