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蒋秀娟
东泰控股董事会日前公告称,鉴于公司公募增发A股需作进一步的准备工作,决定取消原定于9月18日召开的临时股东大会,并暂停公募增发的申报工作。此前,公司已将拟增发A股的规模从6000万股缩减为4500万股。
实际上,在东泰控股之前,东方电子已明确表示放弃增发A股的计划,凯迪电力也决定暂停增发新股。而上市公司缩减再融资规模更是盛行一时,华源制药甚至将其募资规模缩减了一半以上,由原来的拟增发6000万减少至2950万股。与此同时,调整配股价的公告也不时见诸于报端:同济科技董事会决定将配股价区间由原来的9-11元下调为6-10元,新疆天业、综艺股份、河池化工等公司也都调整了配股价格。
一个多月以前,上市公司对增发还是热情高涨,增发公告接踵而至,大有泛滥成灾之势,以至业内人士疾呼:要提高再融资尤其是增发的门槛!为何只过了一个多月,一些上市公司的态度就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呢?原因很简单,市场的无形之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无论是调整配股价格还是缩减增发规模,甚至放弃再融资计划,其实都是上市公司面对二级市场现状所做的无奈的选择。8月份以来,春兰股份增发险些遇阻,13家实施配股的公司中,只有4家公司的流通股股东认购率超过80%,大量余股被承销商包销,涉及金额达26亿元,券商承销风险凸现。在这种情况下,调整再融资计划就成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对上市公司来说,政策的“门槛”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其再融资的冲动,但并不能保证其融资行为趋于理性化,在新的增发政策出台之前,上市公司五花八门的“保配”行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只有市场的“门槛”才是他们无法绕过的。只有更多的新股发行遭遇困难,券商和上市公司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市场的约束,并因此而调整发行方式和“圈钱”的思维,况且,总是迫使管理层无休止地修改各种规定与市场化的发展方向也是相悖的。
近期天大天财、新华制药、全兴股份的增发由于采取了市场化的发行方式而获得成功,全兴股份在有效申购能够满足最大发行规模的情况下,仍坚持适度定价、适量发行的原则,增发总量比原来预计的发行规模减少了8.5%,这说明,那些运作规范,项目前景看好,并且在发行中坚持市场化的方式,充分照顾市场各方利益的上市公司,其再融资就可以通过市场这道“门槛”。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