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韬
统计数据显示,在深沪两市1151家上市公司当中,今年中期出现亏损的共有102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8.86%,同比下降23%。截至8月31日,1150家上市公司今年上半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569.4亿元,平均主营业务收入6.5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2%;中期实现主营业务利润1461.4亿元,平均主营业务利润1.27亿元,同比增加36%;公司净利润总额514.5亿元,
平均盈利4474万元,增长27%。
往年的中报,或多或少、或大或小都会在证券市场上掀起一波波业绩浪,而在今年尚显不错的“成绩单”面前却寻不见业绩浪的踪迹。是近来的股市暴跌消灭了中报行情,还是中报加速了市场的下滑?二者兼而有之。实际上,今年中报呈现的新特点带给人们更多的,是对上市公司的思考。
让人乐不起来的中报
中报特点之一:个别新上市公司对业绩指标贡献大。数据表明,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及净利润三大指标的大幅上升主要得益于宝钢股份和中国石化这两家新上市的公司。中石化与宝钢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高达1588.5亿元和146.7亿元,占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总额的22.9%。它们的主营业务利润也有292.7亿元和34.3亿元之巨,占总额的22.3%。净利润上,中石化一家就占了总额的15.7%。
代表每一股份和每一块钱资产经营状况的财务数据,可以有助于我们更加客观地看待公司的经营业绩。今年中期平均每股收益为0.1025元,比去年同期的0.1068元减少了4厘多钱;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4.07%,同比下降2%。即使考虑公司股本扩张因素,上市公司总体的经营业绩并没有上升。
中报特点之二:绩优股让人不放心。今年中报有一批老牌绩优股业绩“变脸”:清华紫光每股收益从去年的0.194元跌落到0.003元,四川长虹也仅剩下1分钱的业绩,康佳更是出现每股0.317元的大幅度亏损,这些市场上曾经的“旗帜”在中报期间纷纷倒下。更有甚者,昔日曾号称“大牛股”
的银广夏,竟然靠做假账为投资者吹起一个巨大的利润泡沫,如今泡沫破灭了,留下的只有巨额亏损。
从“绩优”到“绩忧”如此变化,这令投资者无所适从,大家都在担心,还会发生多少“凤凰变乌鸦”的伤心事。而这种担心并非多余,目前靠非经
常性收益托起利润的上市公司正在增加。据统计,在1100多家上市公司中,非经常性损益占利润50%以上的就有97家,而去年同期是73家;在中期扭亏的17家公司中有8家是靠非经常性损益扭亏;非经常性损益占利润总额的比例也由去年的23.77%上升到28.41%。我们知道,非经常性损益是公司正常经营之外的偶发性或一次性损益,包括股权转让收益、委托理财和证券投资的收益等,而过于依赖这种短期收益会使公司失去长期发展的能力。
中报特点之三:上市公司提出增发的多,愿意分红的少。据统计,今年1至8月,共有135家公司提出增发,拟增发金额超过1000亿元,创历史新高。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仅有75家中报推出分配方案的公司,在拟分配公司中,55家派现共19.3亿元,只占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的3.76%,还有16家送股,34家转增股本。
公司“含金量”亟待提高
纵览今年中报,在信息披露的背后给人们提供了一个重要提示,那就是上市公司的“含金量”不高。实际上,去年我国股市的“一枝独秀”并不是建立在上市公司内在价值的大幅提升上,过高的市盈率正说明我国证券市场上“通货膨胀”严重,这也是近期股市低迷的一个重要内因。因此,提升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已成为当务之急。
首先要提高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细心的投资者会发现,在中报里,一些上市公司往往都会把业绩不佳归咎于行业的不景气、国家政策的调整、周边环境的恶化等等客观因素,而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主观原因:本身缺乏持续经营能力。一个优秀且富有生命力的公司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应付自如,比如青岛海尔,同是在家电行业,却能实现每股收益0.501元的优良业绩。银河证券研究中心的吴祖尧认为,各个行业都有快速成长期,也都有不景气的时候,企业关键是要制定长远发展的战略,而不是在环境好的时候盲目低层次扩张,环境不好了又怨天尤人。
其次是要树立诚信经营的原则。中报中有个现象值得关注:在发布预警公告的68家公司中,有39家去年以来进行了首发、配股或增发,也就是说,这39家公司融资不到一年就业绩大降。人们不禁要问,这些公司圈了钱都干了些什么。目前上市公司正面临着严重的信用危机:频频改变募集资金投向、大量资金投资股票和委托理财、关联交易数额惊人无不揭示出某些上市公司毫无信誉可言。
加强外部制度建设对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同样重要。对上市公司要求计提新四项减值准备就是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今年中报中,有大约半数公司对包括固定投资、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委托贷款在内的四个新项目计提了减值,挤出了近120亿元的水分。专家指出,新规则较真实地反映企业的业绩,有助于确保股东权益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尽管这使一些公司的管理费用大增,业绩“缩水”,但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公司未来的稳健发展。
此外,还必须强化监管,加大对违规、违法公司,尤其是有关责任人的查处力度,并且尽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让违背诚信原则者亲身领会“失信,得不偿失”的道理,从而最终在证券市场上真正促成诚信经营的良好氛围。 《人民日报》 (2001年09月10日第十版)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