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美琴
中报显示,上市公司经营情况平稳,但仍有逾五成公司收益下降
“丑妇”为何越来越多?
上市公司中报披露昨日落下帷幕。除银广夏外,沪深两市1151家上市公司如期公布中报,其中1050家盈利,101家亏损。这份“成绩单”有喜人的一面:上市公司经营情况平稳,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业务利润、净利润大幅增长。但还有令人担忧的一面:1151家公司中期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1025元,同比下降4·3%,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4·07%,同比下降0·08个百分点。1151家上市公司中,50%以上的公司每股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下降。101家亏损公司中有38家是新面孔。
“丑妇”终于见了“公婆”。本来,今年中国经济在世界上一枝独秀,“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上市公司应该分享到更多成果。事实上,中报也显示大批上市公司如“五粮液”、“中集集团”等都大放异彩。然而,为何也有越来越多上市公司收益下降,沦为令人惋惜的“丑妇”?
令人吃惊的怪现象
业内人士细读上市公司的中报,发现几大怪现象:
一是业绩总体增长依靠个别公司。据统计,上市公司中报平均主营业务收入、业务利润、净利润三项指标大幅增长主要得益于宝钢股份与中国石化上市。数据显示,中国石化与宝钢股份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占上市公司该项收入总额的21%与1·9%。这两家主营业务利润也占上市公司该项利润总额的20%与2·3%。在净利润上,中国石化占了上市公司总额的15·7%。
二是老牌绩优股纷纷“变脸”。不少以前位居绩优榜的公司纷纷加入“绩忧”股的行列。曾经是绩优股龙头的四川长虹每股收益仅1分钱,另一家电巨头“深康佳”大幅亏损。科技之星“清华紫光”、“风华高科”业绩也大幅下滑。
三是次新股多“流星”。新上市的明星公司“富”不过一年现象突出。年初上市的中农资源业绩同比下降95%,上市刚一年的兴业聚酯、天龙集团中报亏损。据统计,去年6月以来上市的180只次新股,中期平均每股收益不到0·15元,较去年同期下降一成多,大部分公司业绩下滑。
四是利润不升费用升。不少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上升,但费用上升得更厉害,结果净利润不升反降。如中钨高新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上升13·2%,但三项主要费用同比增长41·8%,结果净利润下降61·9%,类似的还有红豆股份、重庆路桥、凯迪电力、北方国际等。
五是主业不兴副业兴。不少上市公司“不务正业”,将募集资金投资债券和股票,投资收益直线上升,但主业经营却陷入了低谷,甚至大幅“减产”。据不完全统计,在实现投资收益翻番的238家公司当中,有90余家公司主营业务利润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下滑比例最大的达184%。一些公司的净利润完全被投资收益所左右。如不考虑投资收益,雅戈尔等许多“绩优”公司中期净利润将大打折扣,包括四川长虹在内的20余家公司则陷入亏损泥潭。
环境不佳,政策有变?
对于业绩下降的原因和上述种种怪现象的解释,不少上市公司在中报中有的闪烁其词,更多的是归因于行业经营环境不佳和国家政策有变化。
的确,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逐渐加快,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好坏不仅受其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的影响,而且受制于其所处行业的国内外环境。今年由于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市场疲软,使与出口相关度较高的上市公司经营受影响。而国内,买方市场越来越占主导,多数行业已经进入全面竞争阶段,同行企业获得的只是行业内平均回报,导致不少行业特别是传统行业的收益率下降较快。中报显示,彩电、有色金属、化纤棉纺、化工等行业的上市公司均受国内外供求关系变化影响而大多数业绩大幅下降。
不少公司的业绩本来就带有政策的“影子”:或是属于垄断性行业的,或是有政府重点扶持的,或是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等等。政策发生变化,这些公司的业绩即受影响。最明显的便是行业垄断逐渐被打破。很多上市公司能够保持较高的经营业绩和净资产收益率,很大的程度是依赖于拥有某个行业的垄断权,或者在垄断行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比如通讯类、电子信息类的上市公司和某些拥有金融业务参与权的企业。但是,随着加入WTO进程的加快,国家加快开放市场,竞争格局开始形成,垄断行业的利润率便开始下降。
对公司业绩影响较大的还要数会计制度中的“新四项计提”。从今年开始,财政部要求上市公司新增四项计提,即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委托贷款四个项目提取减值准备。这样一来,许多公司管理费用就浮了上来,更有甚者因此由盈变亏。典型的要算天鸿宝业,由于将原来分摊到5年的在建工程开办费等一次性计入成本,中期业绩同比减少92%。近半数的上市公司计提了新四项,挤出约120亿元水分。
缺乏竞争力是主因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外因往往不是主要的,在外部环境变化的表面诱因下,深层次的原因是不少上市公司内功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技术升级跟不上,产品雷同单一,导致竞争手段低下,陷入价格战的恶性循环。不但彩管、彩电如此,我国许多行业包括医药、电子通信、新型材料等朝阳产业,都不具有独立知识产权和技术优势,都是建立在西方发达国家产业递推的基础上的,先天就缺乏国际竞争力。从目前家电企业、科技企业的中报情况可以发现,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如果企业没有在技术升级中处于有利位置,很难在国内外竞争中取得超过行业平均利润回报的。
对政策的依赖也是内功不足的明显“症状”。政策的调节会使公司的经营环境发生变化,甚至会对业绩造成直接影响,但是,上市公司不应就此把业绩下降的原因归咎于政策变化,或者把盈利的希望寄托于有利政策的出台。因为,某项政策的出台只是对某个方面进行调节,企业的各项经营指标必须经得起市场的全面考验。
业内人士指出,今年“新计提”制度的实施,表面上导致上市公司的费用上升,但实际上却更真实地反映其财务状况、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更明显地暴露了上市公司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因此,上市公司应该从强化内控入手,从严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这也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不少有识人士对上市公司主业不振,依靠投资收益撑门面的现象表示担忧。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徐宏源认为,上市公司“偏爱”投资收益,与某些公司管理层在主业上无所作为有关,反映出管理层经营水平不高、公司治理结构也存在问题。
海通证券研究所的黄正红指出,一个公司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其主营业务的竞争能力,只有这种能力才能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其它收入来源如投资收益只是暂时的、不稳定的。如果上市公司过度沉迷于追逐投资收益,长期依赖副业支撑经营业绩,不但会加大经营风险,而且还会导致原有产业优势逐步丧失,对公司持续发展非常不利。
平安证券综合研究所的高利进一步分析,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了上市公司用自有资本获得利润的能力,是衡量上市公司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中报显示净资产收益率整体水平下降,反映出多数上市公司无法提高募股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赢利水平。因此,如何利用募股资金强化主业经营,给投资者带来稳定的回报,是多数上市公司必须直面的问题。因为,这直接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证券市场未来的发展。
今年的上市公司中报,令投资者恹恹欲睡。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