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启华 于海涛
风靡一时 赚钱乐此不疲
上市公司委托理财早已成为时尚,众多上市公司无不热衷于此。
据统计,今年3月至7月初,共有26家上市公司披露了近50份委托理财协议,涉及总金额超过了43亿元。进入7月份,上市公司披露的委托理财更是大幅增长,初步统计显示,共有15家上市公司进行了披露,涉及金额约为22亿元。虽然部分上市公司的委托资金指定用于国债投资或一级市场投资,但大部分资金却是用于二级市场投资。由于1999、2000年两年股市行情火爆,大盘上涨幅度巨大,委托理财取得了一定的收益,许多上市公司都是靠委托理财的收益将报表做得好看,甚至争取到了配股、增发的权利。据悉,四川长虹今年中报也是靠近11.5亿元的资金用于委托理财才避免亏损。
上市公司热衷委托理财,固然有投融资体制改革不到位、现有民间投资领域过于狭窄等原因,但实业投资比证券投资所需资金多、成本高、风险大、见效慢却是不争的事实。
风险凸现地雷连连引爆
如今,随着行情越来越难做,委托理财的红火日子也算走到头了。北方股份2001年中报里就有这样一句话,“截止到2001年6月30日,资产管理委托亏损346755.47元。”虽说亏损金额并不大(不到35万元),亏损率也不高(不到1%),但它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已经把委托投资所蕴含的市场风险彻底暴露出来。近期市场大幅下挫,一些个股跌得体无完肤,委托投资亏损的可能性更大。
在股市不景气的情况下,北方股份的委托投资合同保证了公司6%的年收益率,不足部分由国泰君安补足,这才幸运地防范了市场风险。而那些没有保底收益率的委托投资,又该如何来防范市场下跌的风险呢?业内人士指出,在股市大幅下跌的情况下,要实现“保底”与“保本”就很难了。
疯狂跳水的公司不少,既然中科跳水伤着了中西药业,其余跳水公司会不会牵连上有些上市公司委托理财的资金呢?炒作一时的“银广夏事件”能否将某些上市公司的委托理财资金炸得七零八落?
花样翻新难救昨日黄花
上市公司委托券商投资公司理财的蜜月期已过完,那分道扬镳也将是情理中的事。因而,随着上市公司委托理财协议纷纷抛头露面,“围城”现象也成为了一大特色。据统计,有7家上市公司在6月30日前终止了委托理财的协议。还有部分公司是因为“公司项目建设资金需要”,从而提前中止协议,江苏索普就是一例。
事实上,还有一些公司仍纷纷将资金委托出去,其中不乏数亿元的大手笔。从存放银行,到购买国债,再到委托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公司、投资公司及拍卖公司等进行理财,上市公司为手中的闲钱出处想了不少办法,如今又出了新花样——将资金委托银行对外放贷,只是不知能否成气候。
现在,委托理财不如当初吃香了,上市公司今后会将闲钱作什么用呢?也许,又会以新的形式出现,因为这类数额巨大的资金是不甘于寂寞的。
订财经短信新闻 国内外经济动态了如指掌
订手机短信接收沪深股票实时行情股价预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