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映宏
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件骇人听闻的事:某沿海ST公司居然做了三、四套帐,以至于当地国家审计机关花了数月时间也未能对该公司的真实财务状况作出一个全面判断。据内幕人士透露,这并非个别现象。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上市公司业绩水分的严重性;近期频频曝光的业绩造假案,又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上市公司业绩掺水的普遍性。
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含有水分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制度性背景。
上市公司上市资格的额度制,就是上市公司业绩水分的历史性根源之一。不可否认,额度制曾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它却客观上催生了企业为上市而编造利润的行为。由于在额度制条件下,哪家公司上市基本上是由当地政府说了算,得到额度的企业不管业绩如何,为了达到上市的目的,都会按照审批部门制定的上市条件去“做”利润。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拟上市企业、主承销商、会计师、律师等机构,都具有“做”利润的动机,这样的企业上市后,为了继续保持“业绩”的“优良”,只能延续当初的“利润制造”手法,典型的如PT郑百文。当然,PT郑百文的业绩水分已经暴露了,但是类似的没有暴露的上市公司应该还为数不少,这类上市公司的业绩是否含有水分、水分含量有多少,就只有天知道了。
部分地方政府也是上市公司业绩水分注入的始作俑者。在狭隘的地方主义利益的驱动下,部分地方政府将所辖区域的上市公司当成了第二财政的主要来源;上市公司因此不能将募集资金用在主业的发展上,赢利能力急剧下降。地方政府为了保住“第二财政”的资金来源渠道,自然会成为上市公司业绩注水的源头和促使者、纵容者、默认者。
我国目前二级市场所谓“庄家”的炒作方式,也与上市公司业绩水分化有着密切关系。XX系对股票炒作的事实说明,上市公司与“机构”配合,出题材、出业绩、出“利空”,这些上市公司的利润在巨大利益的驱动下,成了可以随意“调控”的数字。一家上市公司的业绩肯定是不可以被长期调控的,尤其是长期往高处调控;当业绩不能赶上“庄家”不断增长的要求时,被拉上了“贼船”的特定的上市公司,也只能通过业绩注水的方式,将“革命”进行到底了。近来“出事”的一些上市公司中,就不乏这样的例子。
令投资者欣慰的是,随着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和8个具体会计制度的实施,上市公司通过所谓债务重组等方式“制造”利润的途径已经被堵住了,8项计提的被要求,也使上市公司业绩操纵空间进一步缩小了。不过,有关市场人士提醒投资者注意——“反造假”将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
投资者所能祈祷的只能是:希望这个过程不要太过漫长。
短信发送,浪漫搞笑言语传情
订手机短信接收沪深股票实时行情股价预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