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镇/文
投资者来到二级市场是为获利,市场也确有许多可爱之处;庄股活跃,差价可观;亏损不死,永无风险。更让人欣慰的是,政府爱市,而且是非同寻常的爱,不仅让投资者若惊,更让投机者受宠。然而,对于一个规范的市场来说,政府超然于股市已是大势所趋,国有股减持正是这一目标的具体步骤之一。这就意味着过去二级市场的投资行为方式和管理方式
都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面对这一趋势,二级市场投资者将何去何从呢?
政府包办股市
政府爱市,爱得非同寻常:不惜以信誉担保市场繁荣,而且是高市盈率的繁荣。我们常会耳闻某地方政府为某亏损公司减免多少千万应收税款的慷慨;每当市场出现不合时宜的调整时,投资者也会得到一些利好消息或某某报评论员的心理支持。
由此可见,我国的政府关爱股市,那是人所共知的。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要这样做?任何投入都是为了产出。政府关爱股市有多重目的,有人说是维护社会安定,有人说是为老百姓开放一块资产保值增值的乐土,还有财富再分配、国企改革、税收等等。可以说股市之产生不仅对社会经济,甚至对社会政治层面都在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这样的结果:上市公司往口袋里装钱、投资者从口袋里掏钱似乎是永远不会改变的。看看现在的一千多家上市公司,有几家给投资者的回报超出了从市场上圈去的?这说明证券市场自始以来都是处于失衡状态的,既然要照顾一方的利益,另一方利益受损就在所难免。要维持这种利益转移,政府就必须投入越来越多的资源维持这种失衡!个中原因就在于,庞大的国有股把政府利益与这种失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管国有股是否真的为国家或政府带来了利益,但目前状况下政府对这一块是不可能撒手不管的,因为每一个上市公司都可以是本地方的一颗摇钱树,可以不要任何成本地获取大量资金。这对于国有企业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对地方经济同样也是重要的。
这或许有助于我们理解股市市盈率高高在上的同时,管理层却还在组织大量资金入市;为什么对10:3的配股资格限制弃之不用而干脆来个增发新股;为什么一谈到市场存在的问题就有人怕市场受不了打击;为什么激励投资信心的市场前景是4000点,10000点之类的市场聚钱规模,而不是投资收益的递增幅度?这是无意的疏忽还是从来就没有考虑过股东价值、二级市场股东利益的存在?市场规模对投资者的概念是掏钱规模,而投资收益才能真正告诉投资者收益规模,这只是用词不当或无意的概念混淆吗?
投资者何处去?
政府对市场的“关爱”似乎应该是投资者的幸福,但由于利益关系的影响,政府对市场的过多干预打破了市场的公平,最突出的问题则在于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利益明显受损,股东权力和要求却很少得到真正重视。谁都清楚,只有公平才能真正保证市场各方的利益。
过去十年证券市场的社会效益尽管可观,但许多经验教训也确实值得认反思。只有政府摆正了自己在证券市场的位置,这一切才会结束。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割断政府与国有企业间的“包办”关系,严格市场规律办事。这才是投资者的福音,也是国企加入WTO后的有力保障。
过去十年只能算是我国资本市场形成的探索和过渡期,证券市场以失衡为代价换取到了生存权;国有企业也得到了应有的照顾;二级市场投资者得到的只是与国家的政治前途混淆在一起的市场心理预期,但投资的经济收益却并不那么明显,除了少数的投机高手。这种状况恐怕很难再维持十年,市场必须走向与国际接轨的规范之路才能维持平衡和持续发展。
但是,政府超脱市场也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国有股退出历史舞台,将意味着政府干预或者说包办市场时代的结束,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确实简明了,对市场各方的态度也许会更客观公正一些。但对市场来说会怎样?投机泡沫不再需要了,也不会再有人来维持了,前十年积累下来的高市盈率似乎像一座高高筑起的债台,谁也不知是哪一天会轰然坠地,证券市场就像一个抱在手上吃了十几年奶的虚胖儿,一朝要其下地自己走,恐怕至少要先爬几年了,至少得先把胖子拖成瘦子才能站起来了。当然,政府对股市肯定不会完全撒手,股市筹资功能还是在的,但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肯定是大打折扣了。
由此来看,国有股减持是大势所趋,股市泡沫的消退也是大势所趋,中国证券市场走向“三公”也是可以期待的,只是目前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恐怕也难免一场“瘦身运动”。
短信发送,浪漫搞笑言语传情
订手机短信接收沪深股票实时行情股价预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