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盘历次短期深幅下跌走势背景及回顾

2001年07月31日 07:52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宁波海顺 王 栋

  针对我国股市容易出现大涨大跌波动的特点,管理层在1996年12月16日开始实行涨跌停板制度。在此以后,市场波动明显收窄,但每年基本上市场仍然会出现一次显著冲高或探底动作。在这里,笔者想总结一些历史上出现过的大幅调整案例,希望能够对投资者分析起到帮助作用。

  (一)1996年12月

  市场情况:历史上最为投资者记忆深刻的大跌产生于这个月份。涨跌停板限幅制度开始实施之初,带给市场强烈冲击,个股大面积跌停,很多股票经过这次调整之后又回到了1996年夏天的位置,直到第二年5月才重现生机。

  背景分析:这次下挫的直接原因是人民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对当时市场中存在的过度投机行为做出了严厉批评。而市场自身的原因则是在10月之后,个股炒作进入疯狂阶段,一些垃圾股鸡犬升天,像当时的东北电当日曾出现过翻番走势,市场累积了丰富的做空动力。但跌势止住后,更强劲的一轮升势从855点一直持续至97年5月上旬的1504点。

  (二)1997年2月

  市场情况:当时的市场已逐步从年底的调整中恢复过来,股指重新开始稳步攀升。但1997年2月中股指受邓小平同志逝世消息影响出现大幅震荡,其中,2月18日沪指单日跌幅达到8.91%。

  背景分析:这次震荡只是对底部突破前的一个确认过程,经过短线调整后,股指的扬升显得更加动力充沛,随后走出了长达3个月的单边上扬行情。

  (三)1997年5月

  市场情况:97年5月11日后,又一次大幅调整全面展开,但即使在跌势最烈的最初二周里,单日跌幅在100点以上的也只有5月16和5月22日两个交易日。从这个时候开始,市场结束了持续两年的单边牛市,进入了持续2年的调整市道。

  背景分析: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1997年5-9月是1996年至今为止出现单日大幅调整情况最多的时段。这其中固然有管理层开始给过热的市场降温,实施规范资金流向、加强金融管理等客观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则是由于股指累积升幅过大,做空动能积蓄充沛,因此,市场的调整持续了相当长时间。

  (四)1998年8月

  市场情况:从1998年6月开始,股指反复震荡下行,到8月,跌势开始加速,8月17日,股指向下出现跳空缺口,当日下跌8.36%,抛售压力得到了充分释放。

  背景分析:由于当时周边市场情况极为不稳定,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市场存在多种猜测,而且国内面临严峻地自然灾害,一时间风声鹤唳,股指飘摇难定。但由于这次调整较为充分,随后很快出现了一波反弹行情。而且,8月18日的下探,更是确立了1050点箱底的重要支撑效果。

  (五)1999年7月

  市场情况:从1999年6月30日开始,短短几个交易日内股指出现了连续下调,很多个股跌势迅猛,尤其是5.19行情中表现活跃的网络科技股更是表现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速焉的特点。其中,7月1日跌幅有为尤为壮观,指数回调7.61%,半数个股跌停报收。

  背景分析:在经历了5.19爆炸性行情之后,很多个股股价都实现翻番,在这种情况下,不进行一轮调整,下一步的行情已难以为继。因此,可以看到1999年6月30日出现的调整显得极其自然。经过费时半年的调整,多方重新获得了动力,终于在1999年12月再次踏上了征程。

  (六)2001年7月

  市场情况:股指从2001年6月26日开始持续回调,期间缺乏反弹,股指始终以阴跌为主。自7月23日开始,跌势明显加速,连续6个交易日股指以阴线收报。昨日,更是出现了创近两年单日跌幅之最的回落走势。

  背景分析:在两年时间里股指始终保持大涨小回的强势格局,没有出现过大幅调整,而近日出现的破位下行,可能确实标志着阶段性调整格局的确立。但从短期走势看,笔者认为,经过盘跌-急跌这样一个完整回调结构后,无论是什么原因促使大盘产生昨日这根百点以上的长阴线,都有利于大盘尽快探出底部。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吉普车冲撞天安门金水桥事件已5死38伤
  • 体育总决赛-李娜遭小威逆转无缘冠军 视频
  • 娱乐陆川秦岚秘密分手近三月 陆川:我们很好
  • 财经养老金并轨试点被疑不改公务员利益
  • 科技快递单信息网上仍热卖:单日最多卖5万单
  • 博客吐槽大学社团:节操掉光了活动没下限
  • 读书揭秘:为何红军长征从来没中过埋伏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
  • 水皮:三中全会能让股市大涨吗
  • 光远:公司注册资本制度变革是大红利
  • 姚树洁:王岐山反腐重在震慑力
  • 小兵:一招把首都房价降到6千
  • 花木兰:银行将开始算计有房族
  • 曹凤岐:新型城镇化框架下的金融创新
  • 陶冬:联储动作再延后 汇率又争先
  • 张明:上海自贸区热的冷思考
  • 王吉舟:新快报大败局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