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唐 薇 范卫锋
笔者对今年上市公司中报进行研究分析后发现,多数新公司和次新公司均能按照募资计划投放资金,且取得良好效益。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首先是部分公司募集资金投向变更严重。上市伊始就“变脸”,落下了刻意包装招股
说明书,不考虑项目可行性的嫌疑。
如去年底上市的某上市公司,募资4亿多元,仅半年时间就终止了招股说明书中所述的7个投资项目中的5个,涉及变更资金约占募资总额的60%。去年7月上市的一家公司,募资约8亿元,更改了4.5亿元的募资投向。类似的公司还有不少。新上市公司如此迅速地变更募资投向,不得不使投资者对于其决策机制、上市目的产生怀疑。
对大多数公司来说,更改募资投向确实是为了公司的长远利益着想,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必要手段。但部分上市公司往往为满足发行条件而“设计”项目,资金到位后,再另作打算,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纯粹“圈钱”行为,不利于维护市场的规范性和有序性,为证券市场的良性发展埋下了隐患。
其次,部分公司募集资金项目进展缓慢,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中报显示,部分公司项目进展不尽如人意。如2000年12月发行的中农资源,中报披露尚未实施募股项目,称部分项目正在制订方案,部分项目仍正在考察论证。而在2001年1月份发行的福建高速,中报也披露尚未投入募集资金项目,原因是拟收购的福泉高速公路收费权项目还尚待审批;2001年1月发行的平高电气募集资金7亿多元,到中报期末投入募资项目1900多万元,用于归还到期贷款和补充流动资金近亿元。
而少数上市公司如广东榕泰和上海家化,其募集资金投入时间均为2001年6月30日,其与中报截止期的巧合,也令人深思。
在募集资金项目进展缓慢的同时,部分上市公司热衷于短期投资、委托理财,形成了实业投资和金融投资一冷一热的鲜明对照。如中农资源,通过控股子公司间接委托证券公司从事证券投资3亿元,福建高速则公告称“董事会决定通过适当方式(如国债投资、委托理财等),对资金进行短期运作,授权董事长决定有关资金运作的具体方式并组织实施,额度4亿以内”。
这种委托理财热、短期投资热折射出目前部分上市公司心态的浮躁,其深层因素则是市场对上市公司缺乏适时有力的制约机制。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