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宏观研究 > 《数字财富》2004 > 正文
 
当前宏观经济运行:判断、调控与方向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13日 15:42 《数字财富》杂志

  席涛/文

  1.经济趋紧——关键时期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从去年至今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部分行业过热、投资需求过旺、信贷投放过猛、耕地占用过滥等问题,呈现出中国市场经济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反映了深层次的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

  一季度经济运行主要表现为:

  从投资和消费的结构看,一季度投资增长43%,消费仅增长10%,投资与消费的结构严重失衡(图1);

图1:投资与消费结构严重失衡

  从中央和地方的角度看,中央项目投资增长4.8%,地方项目投资增长60.2%,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十分强烈(图2);

图2: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十分强烈

  从区域经济看,东部地区同比增长加快9.8个百分点,占全国投资比重达62.4%,广大的中部和西部地区仅占30%左右(图3);

图3:中部和西部地区仅占30%左右

  从制造业内部结构看,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投资分别增长107.2%、101.4%、101%和41%,加剧了煤炭电力、油料和运输的紧张状况。尤其是电力,17个省份拉闸限电,不少地方出现停三开四的情况。

  从贷款动态看,贷款规模仍然偏大,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9.2%,通货膨胀压力剧增;

  从流通环节价格走势看,生产资料上涨14.8%,消费资料价格总水平上涨2.8%。

  上述种种问题中,最根本的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特别是一些行业增长过快,大大超出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其结果是:势必刺激信贷规模扩张,反过来又推动投资的更快增长;势必加剧煤、电、油、运的紧张,使经济运行绷的更紧;势必拉动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加大通货膨胀压力;势必占用大量耕地,削弱粮食生产的能力。

  如果上述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任其发展下去,就会使可持续发展受到限制,加剧结构不合理的矛盾,造成重大比例关系失调,引发通货膨胀,也就会出现大量生产能力过剩。而一旦市场发生变化,企业停产和倒闭必然导致失业增加。其结果都会造成银行呆坏账增多,最终造成经济大起大落,影响社会稳定。

  经济运行状况表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关口,这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一场新的考验。在经济运行中,热中有冷、冷中有热的结构性矛盾,暴露出体制性的深层次问题,体现了关键时期经济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如果国家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准确、及时、有力,对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的因素坚决加以抑制,就可以确保中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平稳前行。

  2.宏观调控——适时适度的松紧政策组合

  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结构性矛盾,中央和国务院审时度势,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使得经济运行中存在的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开始得到缓解,宏观调控政策效果逐步显现。

  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6%,比一季度回落14.4个百分点,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遏制;

  钢铁、水泥、电解铝投资增幅分别回落52.2、44.9和29.5个百分点;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8.2%,比一季度回落12.4个百分点;

  货币信贷增长偏快的势头得到控制,同比增长16.2%,比一季度回落3个百分点;

  基础产品价格上涨得到抑制,农业生产出现“拐点”,部分过热行业增速明显回落;

  努力缓解煤、电、油、运供求紧张的矛盾。上半年发电量、煤炭、柴油产量分别增长15.8%、14.9%和22.1%;铁路日均装车量逐月上升,6月份突破10万车,煤炭运量增长17.7%。

  上述经济运行数据表明,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国家所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是及时、正确和富有成效的。

  第一,调整结构,没有搞“一刀切”和“急刹车”。这次宏观调控有着很强的针对性,重点解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规模过大,特别是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耗能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等问题。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土地政策等,根据经济发展形势,松紧有度,区别对待,对症下药,收到了较好效果。

  第二,调控动手早,措施适时适度。这次宏观调控,实际上始于去年下半年,是在局部问题有所显露、还没有演化为全局性问题时采取措施的。由于是一种事前的预防性调节,调控的回旋余地较大。根据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根据不同行业的情况,调控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多次微调、适时适度,较好地把握了调控的时机、力度和分寸,使宏观经济平稳发展,没有引起大起大落。

  第三,控热促冷,冷热兼治。这次调控采取控热促冷、冷热兼治的双向调整措施。为了抑制那些生产过剩、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的产品,提高了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的市场准入标准,并严格控制对过热行业的信贷投放和建设用地审批。与此同时,加大对“三农”和煤、电、油、运供应紧张和西部开发等的支持力度,采取了许多切实有效的供给措施。

  总的来看,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进一步显现和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当前整个经济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3.市场经济——经济体制与环境的变化

  与前几次宏观调控相比,这次宏观调控具有新的特点。正确认识当前宏观调控的新特点,对于我们分析经济形势,制定宏观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从经济体制看:

  前几次宏观调控是在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型过程中的调控(如1987年~1988年;1995年~1996年);这次宏观调控,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和完善过程中的调控。

  前几次宏观调控,主要采用的是行政手段,如行政性财政政策,强制控制财政支出;行政性货币政策,强制控制信贷投放;对长期亏损的国有企业,停止财政补贴,停止银行贷款;对落后的小企业进行整顿和关、停、并、转等。

  在1995年~1996年的调控中,开始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如运用利率、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率等市场化货币政策进行调控。这次宏观调控中,主要采用的是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调控。宏观调控中综合运用经济手段(利率、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率等市场化货币政策)、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提高过热行业准入门槛、提高资本金比例、整顿土地审批和加强监管等),对症施策,确保宏观调控取得预期效果。

  从利益主体看:

  民营投资和外资迅猛增长,加大了调控的难度。今年前5个月,在全国城镇投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同比增长33.3%,而民营企业投资增速高达70%。民营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也由1994年的31%上升至目前的50%以上。外商在我国的实际直接投资额由1992年的100亿美元左右扩大到500多亿美元,增加了4倍。因此,这次调控中,一些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受到影响较大,资金链断裂,生产经营中断,不但会形成银行新的呆坏账,而且有可能增加社会的潜在风险,企业的退出要付出代价和成本。这都使各种不确定因素加大。

  从开放程度看:

  前几次宏观调控,外贸影响的因素要少一些,也没有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这次宏观调控,我们加入了WTO,国际国内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必须从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考虑调控手段的选择及其相应影响。

  例如,1984年进出口总额为1201.2亿美元,1994年进出口总额为2367亿美元,2003年进出口总额达到8512亿美元,比20年前扩大了7倍,比10年前增加了4倍。我国的国家外汇储备由不到200亿美元,扩大到4300多亿美元,增加了19倍。2003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三大进口国。从总量看,我国的进口额只占世界总额的3.4%;但从增量看,我国的进口增量约占全球进口增量的1/3 以上。海外有关机构、投资者和新闻媒体,对中国经济是否过热,怎样进行宏观调控特别是这次宏观调控的效果将会如何,也予以了广泛重视。因此,这次宏观调控同时要兼顾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统筹协调。

  从经济总量看:

  前几次调控经济规模小,这次调控经济总量规模大。如1995年和1996年时,GDP分别只有58478亿元和67885亿元,而2003年GDP达到116694亿元,经济总量增加了一倍。大船的转舵、转向和小船的转舵、转向的调整是不一样的。原来调控一个小船很容易,现在调控这样一艘大军舰是很不容易的,增加了许多复杂性。

  从经济运行态势看:

  在前几次宏观调控中,针对的都是经济已经出现超过11%的经济增长率(1978年:11.7%;1984年:15.2%;1988年:11.3%;1992年:达14.2%),都是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双膨胀,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表现为全面过热或总量过热,而且都要治理严重的通货膨胀。而这次宏观调控,针对的是部分行业和部分地区投资的局部过热,针对的是物价有上升的苗头和压力。

  这次宏观经济总体并没有过热,但局部经济投资过热,引起了煤、电、油、运等生产资料供应紧张。因此,这次宏观调控对于过热的部分行业来说,是及时的调控;而对于宏观经济全局来说,则是见势快、动手早、防患于未然的主动调整。所以采取的方式是由冷静观察、温和预警,到逐步加大力度,准确地把握了调控的时机、节奏和力度,通过适当的控速降温,促短降热,在保持适当高位运行的同时,延长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

  4.中国经济——进一步调整和改革的方向

  从结构上看,一方面,一些行业和部门扩张过快、投资过大,导致经济运行绷得过紧;另一方面,还有相当多的地区、部门和行业偏冷,比如农业、西部地区以及教育、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的投资还很不够,发展仍比较滞后。这就决定了宏观调控要区别对待,有抑制也有发展。

  从体制上看,不能否认,钢铁、水泥、电解铝和房地产的过快增长,有着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消费升级,住宅、汽车等行业快速发展带动的因素,但其根源在于政府职能尚未根本转变,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的政绩观仍在起作用,建设财政向公共财政的转变还远未到位。这就要求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建立起调整和改革的互动机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增长方式上看,“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完全转变,一些企业粗放经营、管理落后;一些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技术、落后设备和落后企业没有退出市场。因此,选择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

  从经济运行上看,投资偏热,消费偏冷,两者的结构和比例极不平衡。在没有消费需求支撑的情况下,如果再扩大投资规模,那么今天的投资一两年后就是大量的过剩生产能力,将导致物价下降、通货紧缩,将会产生企业停产、倒闭和职工下岗,以及大量的银行呆坏账,潜在的风险不容忽视。

  因此,要综合运用多种宏观调控工具,注重政策的松紧搭配和协调,注意把握好调控的时机、节奏和力度,做到适时适度;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区别对待,不搞“急刹车”,不搞“一刀切”;要在总量控制的同时,着力调整结构;既要着力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发展,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当然,现在调控面临的环境比以往要复杂得多,调控的难度更大。然而,计划经济的观念、方式仍未完全退出,政府职能转变、金融体制改革等任务十分艰巨,地方扩张冲动的愿望仍很强烈。加上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国内经济联系更加紧密。随着改革的深化,市场主体、经济结构将更趋多元化,宏观与微观、国有与私营、外资等,各方面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对宏观调控的认识以及所追求的目标自然也不尽一致。这方方面面,都对政府宏观调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怎么办?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还不到30年历史,实行市场经济也仅仅只有10多年的历程,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不断提高宏观经济调控能力。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宏观经济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球迷关注亚洲杯决赛
雅典奥运FLASH演示
赵薇邹雪纠纷
广州新白云机场图片集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话题-上海与城市榜样
可爱淘《狼的诱惑》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