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金融数据出炉,一般媒体引用较多的两个数据略微有些偏离预期,其中人民币新增贷款为5052亿元,创下13个月以来新低,而M2增速也低于机构14.5%左右的一致预期。
这些预期的偏差并非无法解释,一方面是因为季初原因,上个月存款太猛,这个月存款回流,存贷比等限制导致贷款空间相对就少;另外,外币贷款仍然维持了在信贷中的较高比例,几乎占到本外币贷款总额的20%,这是近年来比例最高的一个月,跟人民币对美元相对强势,境内居民和企业持汇意愿下降有很大关系。
更重要的还要看社会融资总额,10月达到1.29万亿,仅次于三六九三个季度末冲高的数据。其中,企业债券融资近3000亿,创下纪录,信托贷款虽环比下降,但规模和比例都仅次于上个月的高点。今年以来,央行也一直强调提高社会融资中直接融资的比重,看起来顺利成章。
当然,就是这样一份数据,我们还是略有一些担心,这也是此前一些担心的延续,近几个月企业债券融资和信托贷款的迅速增长,比例大幅提高。这里面并不完全是市场自发的采用更多直接融资的方式,也包括了政府相关的货币需求在银行体系之外寻求满足的实现。
今年以来,城投债的增幅累计增长已经超过去年全年不少,而基建信托、地方政府应收账款信托等更是占据了信托融资的较大比例。经济连续多个季度下行之后,最近的企稳离不开政府的对冲操作,稳增长的需求完全可以理解。但大规模增加基建投资,扶持一些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最终未必能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眼下却在相对有限的货币资源中产生了一定的消耗,同时增加了企业争夺资金的价格成本。
与此同时,因为美国QE3等境外经济体的宽松政策,通胀的隐忧至少看起来仍然在困扰政策制定者。因此,我们看到央行明确表示“不主动采取货币手段来刺激经济”,但另外一方面,刺激经济的手段却离不开货币资源的运用。而股票市场,在目前这种政策组合下,除了短期或有受益的少数行业外,整体的积极效应相对有限,甚至略偏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