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封底 期刊汇总 上一页 下一页 收藏

经过1990年代的发展,到“5·19”前后,中国证券市场的博弈格局正在发生不为人知的深刻变化。标志这一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越来越多与中央政府有密切关联的上市公司开始进入证券市场。我们观察到,在“5·19”前后,几乎所有的中央部委都有了自己的上市公司,在上市即权力的中国股市中,甚至连计划生育委员会这样与企业经营毫无联系的行政部门都有了自己的上市公司。与此同时,一批直属中央的大型金融和企业集团也开始对证券市场发生浓厚兴趣,他们开始通过各种方式进入证券市场从事融资及投机活动。这里面既包括那些境内的大型企业,也包括那些海外的中资和红筹股公司。换句话说,除了地方政府及早期进入市场的权力资本之外,越来越多的中央级企业和公司开始在证券市场看到并拥有了自己的利益。在这些公司中,许多就是直接归属于中央经贸委和大型企业工委的,这样的背景显然要比一般的地方政府牛气得多。这批公司的到来,对那些在以往的股市博弈中势单力薄的地方政府及权贵资本来说,无异于如虎添翼。通过股市,权力资本找到了他们巨大的共同利益,一个藏在暗处但能量惊人的股市利益集团正在快速成型。中国股市对政策的高度敏感以及股市潜在的暴利使这个集团特别有动力去游说最高决策层。如果说,由于决策及利益的分散性使得其他领域不太容易形成有力的利益集团的话,那么利益和决策都特别集中的股市则是形成利益集团的温床。可以判断,在中国股市中所形成的利益集团,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智力水平最高、资金实力最强大、集团意识最自觉的一个利益集团。他们上达天听,触角广泛,网络十分复杂。虽然利益集团乃是公民社会中的正常现象,但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这个利益集团的封闭性和掠夺性则是显而易见的。他们惟一的目的就是将股市外部的各种社会资源吸引进股市,然后占为集团所有。就利益的自觉程度及活动的频繁程度而言,中国股市中的庄家集团是当今中国最强大的利益集团。这虽然是一个不易察觉的事实,也是许多人不愿意承认的事实,但它却仍然是一个事实。

坐庄,是一种明确的证券违法行为,在任何证券市场都被明令禁止。虽然,自证券市场诞生伊始,庄家便与之如影相随,但达到像中国股市这样“无股不庄,无庄不股”的地步,恐怕还前无古人。一句“股不在好,有庄则灵”的股谚,真实地反映了中国股市对庄家的万千宠爱。在中国证券市场中,最卖座的就是有关庄家的消息。翻开大大小小的证券媒体,你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股评家都成了“庄评家”,而诸如基本面之类的情况则统统沦为点缀。不管你如何聪明,如何熟悉各类投资知识,没有庄家的消息,你就没得混。然而,庄家真的有利于众多投资者的福利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否则,在证券市场近200年的发展历史中,各国证券监管当局就不会为如何限制内幕交易而绞尽脑汁了。很显然,证券市场再有中国特色,也不至于离谱得让庄家合法。可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这却是中国证券市场的残酷事实。

在“5·19”之后,显示中国证券市场博弈结构变化的另外一个迹象是,庄家集团的实力和雄心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们甚至试图操纵大盘。

许多人都注意到,2000年的中国股市行情,有非常明显的操纵痕迹。这个判断可以从市场的走势中得到部分印证。

以K线为例。2000年3月10日台湾大选结束,陈水扁当选,大盘短线下跌,接着为神秘资金托起;陈水扁“5·20”讲话前后,大盘又有一轮短线下跌,神秘力量又一次力挽狂澜,再次将大盘导入小幅盘升的上升通道。这与1999年的市场特征形成了鲜明对比。1999年是利好不断,但每一次利好兑现拉出一根大阳线后,便是漫漫不尽的下跌走势。而2000年则不同,利好不多,但大盘却后劲十足,升势绵绵不绝。要想维持这种走势,没有雄厚的资金以及周密的策划是难以想象的。毕竟,中国股票市场的流通市值已经足够大,任何单一的机构或集团资金都不可能带着大盘画图。与1999年不同,2000年的大盘有几个明显的特点。第一是资金入市的计划性。如我们在K线中所看到的,每当大盘摇摇欲坠之时,便有一批新资金拍马赶到,挽大盘于既倒。如果说这些资金是1999年被准许入市的(实际上,2000年拓宽资金供给的政策并不多),那么,它们为什么不在1999年指数较低时入市,而每每要选在大盘十分微妙的时候入市呢?这其中我们不难看到某种周密策划的影子。众多投资者看到的所谓戏剧性的大盘走势,其实早已在大资金的计划之中。2000年大盘的第二个特点是增量资金具有比较明显的非盈利性。从盘面上看,增量资金大多是在大盘累计涨幅巨大,市盈率风险高企的时候入市。我想任何一个稍有理性的资金管理者都不会这样做。剩下的答案便只有一个,这些资金入市的第一目的不是盈利,而是护盘。与以往的过江龙资金不同,2000年入市的资金好像一夜间都变成了长期投资者、战略投资者,买进去就不动了。如果这些资金大多是利好兑现就扯腿跑的短线热钱,市道恐怕就不是慢牛盘升,而早就开始上窜下跳了。这大概可以算做2000年市场的第三个特点。(摘自: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证券市场批判》 作者:袁剑)


封面 封底 期刊汇总 意见反馈 产品帮助 上一页 下一页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