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封底 期刊汇总 上一页 下一页 收藏

出于对泛滥于中国证券市场的虚假重组的厌恶,投资者对那些有优良资产注入的实质重组感激涕零。上海上市公司的重组大多具有这种业绩提高的表面特征,虽然这种业绩提高注定也是短暂的。这大概也是人们较少对上海资产重组提出抨击的原因。虽然这种重组在短期内对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有利,但它所耗费的社会成本与其他类型的重组并无二致。以上面我们提到的三家PT股票为例,仅仅PT农商社一家就赖掉银行资金4.08亿,加上作为大股东无偿赠与的价值3.66亿元的土地和1.93亿现金,在挽救PT农商社的过程中,共消耗国有资产9亿多元。换句话说,除了赖掉的4亿元银行资金之外,上海行政部门又从属于全体人民的国库中私下掏出了5亿多元给PT农商社的现有股东。慷全体纳税人之慨以维护一个地方的所谓形象,于理于法都站不住脚。请记住,上海行政部门只是这部分国有资产的管理者,而不是所有者。它根本就无权将这部分资产按照地方政府的意愿甚至是个别地方领导人的意愿来处置。更为严重的是,这种资产重组并不仅仅是国有资产的简单搬家,而是国有资产以一种巧妙的方式被送给了二级市场上的庄家。虽然从表面上看,这种慷慨奉送的主要受益者是PT农商社的现有股东,包括国有股东和流通股东,但实际上,最大的受益者却是在二级市场上潜伏已久的庄家。按PT农商社的流通股本1638万股计算,其在重组后流通市值最高增加约4.5亿元,以保守的估计,庄家在PT农商社的重组炒作中至少获利上亿元。而这笔盈利,以PT农商社现有的盈利能力恐怕一辈子的经营都赚不回来。当然,这并不是全体纳税人为重组PT农商社所付出的全部代价,因为在恢复了融资能力之后,PT农商社马上就会以“都市股份”的名义张开它圈钱的血盆大口。只要这个重组的游戏还能继续玩下去,光一个PT农商社就可以成为无止境吞噬社会资源的巨大黑洞。容易想象的是,从四面八方汇聚到PT农商社中的资金并不会从地球上平白无故地消逝掉,只不过它已经换了主人。由名义上属于全体公民的资产、投资者的资产,通过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可笑的是,在中国,这只手往往是法律与正义的化身),变成了庄家的钱、少数内幕人士的钱。用9亿元的公共资金换来内部人在二级市场上几亿元的私人利润,这就是PT农商社告诉我们的有关重组的本质。对于重组来说,只要这一个本质的目的能够达到,重组就值得进行,而那个被重组的企业是不是能够继续活下去,并不是重组者需要关注的目标。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等待这个国有企业的命运是再一次被重组。在现在谈论的这个案例中,我们指的是都市股份。但愿我们不会不幸而言中。不过,中国证券市场上诸多国有企业反复重组的例子已经为我们提示了这种可能性。同样一部烧钱机器,放到氧气充足的中国证券市场上来,只会燃烧得更加猛烈。将重组限制在国有资产之间,固然可以避开国有资产流失的指责,但它却是国有资产一种更加隐蔽的流失形式。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上海的资产重组,虽然表现出了某种不同的特点,但其烧钱与财富转移的本质与其他地方上市公司没有两样。而就其重组过程中所无偿动用的公共资源的巨大规模以及局限于国有资产之间的封闭性来看,上海的资产重组更是一个负面的典型。因为它建立在社会隐性成本基础上的业绩提高不仅强化了政府干预的合法性,而且也更加加强了政府对上市公司的进一步垄断。上海市主管资产重组的负责人曾经得意地夸耀:“上海本地上市公司的总资产约4000亿元,其中净资产1500亿元,国有股所占资产不到500亿元。通过战略调整,国有资产以持有三分之一的净资产,调控了4000亿元的上市公司资产。”好一个战略调整,不调整不要紧,一调整社会资源更加向政府手上集中了。“调控”当然是客气的话,其实质则在于控制。如果上海的资产重组真有什么创新的话,其创新之处正在于:行政部门学会了用资本市场的手段控制更多的社会资源。这毋宁说是计划经济的一种复辟更加贴切。

我们尤其要指出的是,在资产重组期间,上海上市公司在二级市场上的表现具有所有内幕交易的一般特征。这一点我们在PT农商社、凌桥股份等一系列的股票炒作中看得非常清楚。我们不做赘述,留待有心人一一查证。(摘自: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证券市场批判》 作者:袁剑)

封面 封底 期刊汇总 意见反馈 产品帮助 上一页 下一页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