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突破性业务首选产品创新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19日 17:32 经济观察报 |
本报记者 张勇 上海报道 谈了两年多的券商创新,近期终于在管理层的支持下拉开了帷幕。 日前,光大证券正式向中国证券业协会递交了申请创新试点证券公司的全套材料,申银万国已研究开发了多个创新金融产品并部分上报中国证监会,海通证券等多家券商也在 积极准备试点申报工作。中国证监会8月12日下发的《关于推进证券业创新活动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已经进入了实际操作阶段。然而,此次由管理层发起的券商创新运动是否能够真正给券商带来机会?从目前情形来看,创新的成效可能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才能显现。不少券商还表示,真正急需取得突破的则是产品的创新。 产品创新先行 虽然当前市场的环境对于券商创新而言仍然十分苛刻,但券商“等还不如试一试”的心态促使它们十分积极地展开创新试点的申报。而业内人士还纷纷提到,在券商创新的几种方向当中,最为令人关注的是产品创新,这可能也是目前券商最急于寻求突破和形成自己经营特色的一个重点工作。 光大证券就是其中动作比较早的券商之一。该公司内部人士告诉记者:“我们此次上报创新方案中的‘重头戏’就是产品的创新,包括集合理财计划和资产证券化等。” 而申银万国目前重点研究的对象也是在资产证券化、企业年金、房地产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产品创新方面,并且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创新产品储备。 天一证券经纪业务部副总经理张琦针对产品创新说出了他的看法:“券商长期以来同质化竞争严重,最主要的原因是自身产品的匮乏,与基金公司和保险公司相比,没有可向客户销售的明确产品,产品特色更无从谈起,这也在相当大程度上限制了券商的竞争能力。” 因此,无论是光大、申万,还是海通等等券商,目前都在产品创新上下功夫。然而,值得业内关注的是,此次券商们努力设计出的新产品是不是真的有创新意义,还是仅仅在“赚吆喝”? 申万办公室的宋小姐表示,创新产品能否带来利润才是券商最为关注的问题。“创新并不等于利润,不能简单的认为创新产品多,券商的利润随之就会增加。”创新产品在可能给券商带来利润的同时,也伴随着新的风险。 而据记者了解,目前券商对于证监会的《通知》普遍感到疑惑的是:到底创新的是什么产品?证监会只是出台了推进证券业创新活动的一个政策,并没有跟进出台相应的有针对性的创新细则和措施。 大多数券商认为,证监会只是释放了一个政策导向。海通证券陈峥嵘指出,即使入选创新试点,并不意味着新业务会自己落到试点券商身上,创新还要靠券商自己。 期待政策松动 “早在2001年就有不少券商在探索经营方式的创新,但是一直没能形成气候,这其实主要还是由于证券行业外部环境过于苛刻。”上海证券的一位中层告诉记者,“政策的限制过多,使得券商的创新经常与违规只有一墙之隔。” 而此次《通知》的出台,可以说是一个政策信号,显示出管理层试图给予券商较为宽松的经营环境。不过,利好政策并非向所有券商倾斜。 海通证券资产管理部一位人士也向记者表示:“券商创新试点将与创新业务挂钩,但到底是每个具体的创新业务都要搞试点,还是只要是试点,各种创新业务都可以搞,我们也比较困惑。目前,券商处于创新无门的状态,只要动一下,就可能违规。” 一位券商人士则指出,从目前的现实来看,券商的创新业务不可能是想干什么就推出什么,必须是有制度安排且监管环境成熟的创新业务,监管层才会优先处理试点券商的申请,为其开辟绿色通道。 申万一位人士指出:“按照公布的申请条件,目前国内130家券商中,能够达标的也就10家左右,肯定不会超过15家。”这表明,大多数券商至少在短期内无法搭上“创新业务试点”这辆快车。同时,“证监会的《通知》对券商来讲有一定的利好,但这种利好是潜移默化的,不能立竿见影。”在目前的基础上,创新也只能是在一般业务和模式上的创新,不能彻底改变目前券商的经营状况。“证监会的激励更可以看作是一种宣传性利好,而不一定是实质性利好”。 目前券商普遍创新能力差、手段少,创新产品的利用程度不高。甚至有业内人士表示,创新业务对券商收入的贡献率可能非常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近日热议的集合理财业务,证监会一直还没有审批下来。 一位券商人士认为,仔细体会此次管理层的意图,可以感觉到,管理层对市场的拯救,更多的是通过间接的方式来进行,或者说是通过分解治本的方法来解决,根本目的是防患金融风险,在消解金融风险的同时,也在稳定市场。否则,即使股市上涨,问题券商的危机暂时得到缓解,但未来仍然可能会出现更大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