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从“数据恐惧症”到“结构机会”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01日 21:45  中证网

  经济复苏过程中对经济乃至股市的担忧并非当前个案。每一轮经济复苏中,都会有各种质疑的声音,市场也往往充满情绪化的波动。除了密切关注短期因素外,我们还应站在更大的视野和更长的时间中看待当前的市场。美国经济和股市在上世纪70-80年代的表现非常耐人寻味。我们就以此为例,就市场非常关注的宏观指标和股市的关系进行探讨。

  对M1的痴迷

  投资者对宏观指标,特别是M1指标异常痴迷。彼得林奇曾有过有趣的描述:从1980年代初开始,“突然之间M1成了决定整个华尔街未来至关重要的数据……几个月来到处都是关于M1增长太快的新闻,人们担心M1增长太快会减弱我们的经济增长,甚至会威胁全球经济发展……每到星期五下午公布最新的M1数据时,一般的专业投资者像中了催眠术一样沉迷于最新货币供给量数据的新闻,股票价格也随着M1的变动而上下震荡”(《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修订版中译本255-256页,机械工业出版社)。

  我们不妨回顾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M1增速和股指走势的关系,应该说大部分时候两者都表现出同方向的关系。但是从1970年代后期开始,两者关系变得不再稳定。

  首先,1970年代中后期,M1增速持续高企,但股指始终低位盘整。1970年代是战后美国经济最为艰难的时期,当时的主要支柱产业依然是汽车、钢铁和重化工,没有新产业兴起。而传统支柱产业此时受到了严重的国际竞争威胁,钢铁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低下,国内汽车产业受到日本和德国的冲击,全球半导体市场份额急剧下降。在此期间美国劳动生产率跌至谷底,1974-1982年,平均劳动生产率不到1%,1974年、1982年劳动生产率甚至出现倒退,增速达到谷底,分别为-1.9%和-1.7%。1975-1979年,卡特政府试图通过激进的财政、货币政策刺激经济,但由于缺乏新产业载体,结果是美国走向史无前例的财政赤字和经济滞涨。

  其次,整个1980年代M1增速和股指的关系不再稳定。1985年末到1986年初,M1增速接近历史高位,但两个月调整后又创出新高,股市也持续上涨。1987年股灾之后,M1下滑一年半的时间才走出谷底,而股指只经历了3个月左右的调整就重拾升势。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