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重提理财资金入市 银行混业初露曙光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10日 01:02  中国经营报微博

  梁宵 朱紫云

  明令禁止两年后,“证”“银”间的“眉目传情”给银行理财资金入市带来了一线生机。

  作为对证监会主席助理吴利军“引导银行理财计划”入市之说的回应,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银监会主席助理阎庆民“开放性”的回答颇具想象空间,其表示:“不是所有的理财产品都能进入资本市场,如果要进入,也要有一定的比例和限制制度。”

  监管层的表态也让银行为之一振。“基于监管层的态度,银行间也在对此进行讨论。”某股份制银行零售银行部负责人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

  多位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均表示,即便开闸,理财资金上市的规模也不会太大,但是此事的象征意义不可小觑:通过理财计划直投股票市场相当于银行混业经营的一个突破点,如果可行,或将重塑整个理财市场的竞争格局。

  银证共赢

  对孱弱的A股市场来说,理财计划直投二级市场的可能性无疑是个好消息。

  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为19176款,发行规模为16.49万亿元,较2010年增长幅度高达1.34倍,而2011年A股流通的总市值为16.36万亿元。这就难怪银行理财资金被“四处游说”的证监会觊觎。

  2月9日,吴利军在某证券公司调研时表示,证券公司要加强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在投资组合中增加相对安全、高回报的理财产品,引导银行理财计划更多面向二级市场进行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

  面对证监会的积极表态,银监会也是一副“万事好商量”的口吻。阎庆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是否允许银行理财计划和理财资金进入二级市场还要研究,不是所有的理财产品都能进入资本市场,如果要进入,也要有一定的比例限制和制度限制。

  这对银行来说正中下怀。2009年7月银监会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中,明令禁止银行理财资金投资二级市场股票或相关的证券投资基金。长久以来,银行的理财产品投资标的集中于信贷资产、货币市场、债券市场、票据类资产;对股票、期货等资本市场、大宗商品市场的投资乏善可陈,而且很难大规模去做。

  “这使得中资银行的产品线严重不足,信贷类的投资品种相对于资本市场的产品,在预期收益率上缺乏想象空间,无法满足某些客户的投资需求,长此以往,会造成银行高端客户的流失。”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微博)表示。

  即便现存产品,也不时遭遇监管禁令。接连而至的银信合作、票据类信托被叫停,以及银行资产池的规范和清理使此类产品“元气大伤”。Wind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投资于信贷资产和票据资产的理财产品市场占比分别从去年同期的9.04%和11.94%下滑至1.52%和3.97%,降幅明显。

  在此背景下,理财计划直投二级市场的可能性无疑是个重大利好。“这对拓宽银行资金的投资渠道来说肯定是件好事。此前银行只有少量涉股产品,都是借道信托渠道来做,而由于信托的证券账户一直受到管制,这种‘间接’方式也难以为继。”招商银行(微博)私人银行部常务副总经理王菁对记者表示。

  而历经去年银监会多轮密集的整顿和规范,中资银行的风控能力较之2009年已不可同日而语。“理财产品销售的各个环节,包括客户风险评估、信息披露、对客户的了解和沟通方面都更加规范,因此理财资金入市的推进时机比几年前要成熟很多。”王菁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贺强指出,银行理财余额目前突破了4万亿元,按照循序渐进的投资安排,假如首批有10%的资金入市,则可以为股票市场增加4000亿元的投资,可以大大提振市场信心,推动资本市场发展。

  规模有限

  政策和方案的出台还需时日,另外理财资金直投A股对银行的专业投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赢得市场并非易事。

  不过,上述估计目前看来还太过乐观。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政策和方案并不会很快出台,目前还只是一个动议。”一位银监会内部人士也告诉本报记者,如果允许银行理财资金进入资本市场必须要制定相关的细则,但目前所知并没有召开会议来讨论入市问题。

  “前车之鉴”恐怕也不能让监管层下定决心。在2008年A股市场持续走熊的大背景下,“涉股类”理财产品出现过大面积亏损情况。实际上,目前已有部分QDII和私人银行的一些理财产品通过各种合作“间接”投资股市。数据也显示,去年37款没有实现最高预期收益率的产品中,挂钩股票的就有13款。

  阎庆民在接受采访时强调,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大部分是规范的,但也不排除有不规范的。且理财产品投向是一种投资行为,本身要承担一些风险,如果到二级市场投资恐怕风险更高。

  而且,即便过了监管的关卡,如何赢得市场也是一道难题。“投资者对中资银行理财产品的印象一直是稳健保本的,涉股类产品并不符合普通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投资习惯。”某银行理财经理表示。

  多位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尽管操作路径未有定论,但是倾向于“基金化”、独立托管的方式来运行。“一定是要分开托管的,而且由于市场不确定性很强,因此必须保证产品足够的流动性,滚动发售,随时买卖赎回。”王菁认为。

  不过,与多家银行合作发行阳光私募产品的星石投资首席策略师杨玲表示,涉股的产品不仅能够提供给高端客户,也可以适合一般投资者,“有些产品设计相当于债券基金,股票占比只有20%,风险较低,关键是要考虑到风险级别的划分。”

  这也对银行的资产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位股份制银行零售银行总经理告诉本报记者,如果未来允许银行理财资金更多投向二级市场,对银行来说是好事也是挑战,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要求银行建立自己的专业投资团队,同时要坚持合理的比例配置资产。

  不过这绝非易事,前述负责人就坦陈,银行直接去做涉股产品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为在现有条件下,银行并没有专业而合格的基金经理来进行投资管理。

  “起步阶段市场不会很大,这几年股市情况不是很好,即使有这样的一个新产品,市场接受也需要一段时间。”王菁指出,“一开始银行肯定要借助外面的资产管理团队来做,慢慢推进。”

  筹谋混业

  “吃利差”的银行也有苦衷,信托、基金等机构能做的投资行为他们却不能涉猎。

  对于银行来说,时间和规模并非当务之急,理财资金入市最大的意义在于对银行混业经营的破冰。“打通直接投资股票市场的投资渠道对银行来说意义重大,这意味着银行将可以混业经营。”杨玲表示。

  因此,直投股市将仅仅是第一步。“理财计划能够开户的话,最大的进展就是承认理财计划的法律地位,可以把涉及到产品的管理、核算、托管、清算等一切流程、机制都梳理清楚了。”上述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法律地位”的确立意义非常,“这是一种‘正名’,也意味着更多的权限。”

  某股份制商业银行个金部有关负责人则表示,以“理财计划”开户为过渡,未来银行理财业务的最终目标是应该朝着“资产管理商”的角色转变;有条件的银行甚至可以成立独立的具有法人地位的公司,做大银行理财业务。

  但在现行制度下,这一切还只是“痴人说梦”。中信银行《中国私人银行客户特征与未来发展趋势研究报告》就指出,私人银行平台“借重”信托、私募、PE等机构,也产生一系列的弊端:比如产品管理不到位、操作风险下权利与责任的不统一、无法推出许多有生命力的金融产品,特别是大量跨市场、交叉性的金融产品。

  “与印象中银行的强势不同,在某些方面银行是弱势的。信托、基金等非银金融机构除了不能吸收存款,其他很多投资行为都可以涉猎;但银行却恰恰相反,只能依靠存贷利差,其他的事情必须要依赖其他的平台。”鲁政委表示,从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来看,推进银行的综合化经营也是不可阻挡的潮流。

  本报实习生秦华对本文亦有贡献

    中国经营报微博:http://weibo.com/chinabusinessjournal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