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羚
“养老金千万不能入市!请你们媒体呼吁一下,可别拿老百姓的这点养命钱开玩笑啊。”近日,一位老年读者给本报打来电话,急切地表明态度。在养老金入市上,赞成或反对,各方态度同样鲜明。养老金入市目前正处于一个进退两难的窘境。
手里有钱,心里发慌?
“大家都说‘手里有钱,心中不慌’,可我们是手里有钱,心中发慌。这笔钱怎么管起来能让它不贬值,这是个很大的挑战。”去年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称“人社部”)负责社保基金监督管理的一位副司长如此感慨道。
人社部2012年1月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1.92万亿元,包括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商业保险和个人储蓄等。目前讨论入市的主要指由各地政府负责管理的基本养老保险,这部分是养老金的主体,结余总量约在1.8万亿元。
这样大的一笔资金长期以来由于不能入市经营,大部分是按一年期利息放在银行里。根据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的研究,由此带来了数额惊人的福利损失。
这位副司长的感慨正是目前养老金面临的一个两难境地:如果不入市,仅采取目前的以存银行为主的管理模式,在当前通货膨胀的背景之下,养老金贬值带来的福利损失已成事实;而如果入市运营的话,虽然说可能取得较高的回报,但同样存在很大的投资风险,尤其是在中国这个总体还“不完善、不健康”的资本市场中。
普通民众担心养老金入市后万一亏损则可能动了现在或将来养命的钱;部分在股市中深度套牢的人则希望养老金入市能够助推股市提升,从而帮自己解套。
从官员方面来说,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自去年底以来多次态度鲜明地表示要推动养老金入市。这背后自然有提高养老金增值能力的好意,但也容易被人解读为要借养老金为目前一片哀鸿的股市“托市”。人社部近日低调回应,否认养老金入市,也被解读为不愿意放弃养老金这个“自家菜园里的果实”。
根据本报记者的观察,尽管目前关于养老金入市的争论很激烈,但双方争议的焦点与其说在于养老金要不要入市,不如说在于养老金是不是适合进入中国目前这样一个资本市场。
也就是说,即使是反对养老金入市的,有部分并不是完全反对养老金入市,而是反对在现阶段资本市场监管还不健全时入市。
《人民日报》近日的评论就是这样的观点:养老金入市是必然趋势,但入市时机尚有待考量。说起来这属于比较中庸的态度,但仍然引致一些批评。
出路:谨慎入市 长期投资
今年春节前,关于南方某省千亿元养老金入市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股市应声而涨。若消息属实,这应该是地方负责管理的基本养老金入市的一大步。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在多个场合表达了对养老金入市的积极态度。他负责管理的社保储备基金在过去11年间的投资表现相当惹眼,年均投资收益率高达9.17%,超过同期通货膨胀率(2.14%)7.03个百分点。2010年,中国股票市场低迷,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当年取得了4.23%的投资收益率。而据郑秉文测算,2000年至2008年全国社保基金总的收益率可能不足2%。
两相比较,高下立现。所以,尽管目前各方争议不断,但养老金入市的步伐看起来似乎有“开弓没有回头箭”的阵势。一方面,地方省份社保基金入市的尝试正在悄悄进行,另一方面,一个专门负责养老金投资管理的机构也在酝酿成立。而据人社部一位司长透露,今年该部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做好养老金投资管理办法。
从国际上的经验看,许多国家的养老金是入市投资的。但是有几点比较关键。一是养老金持有者有权确定投资方向和投资组合;二是养老金入市注重长期性的稳健投资,不为投机,只为增值。不过在历次经济危机中欧美等国家养老金投资亏损导致的基金大幅缩水仍令人心有余悸。
一位社保学者表示,过去之所以情愿忍受批评也不敢让养老金入市,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担心万一投资失败,没人担得起这个风险。
“风险总是有的。现在的关键是如何减小投资风险,尽量使养老金获得长期稳定的回报。如果不入市,就只有看着它贬值。”这位学者表示。
减小投资风险,除了在具体操作上控制进入股市的基金比例等之外,更为根本的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更加完善和透明。作为老百姓的养命钱,养老金入市的确要谨慎,应该选对时机。但若是等中国资本市场完善了再入市,那可能就“等到花儿也谢了”。
也有观点表示,今年是换届之年。新班子上台或许在完善资本市场监管上有新做法。可否如此乐观?我们拭目以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