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产业资本话事权提升 正成为A股市场的重要力量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19日 07:24  证券时报网

  证券时报记者 言心

  近期的两个现象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一是1月9日晚,中国联通(微博)中国石化中国神华大股东宣布在二级市场增持公司股份。次日,沪深A股同步大涨。三家公司增持股份数和市值总体占比并不高,但其大股东增持行为迅速撬高上证综指2.69%。二是中小板创业板持续出现大面积个股跌停。同时,大小非减持风声鹤唳。这两个现象源自同一个事件——产业资本增减持。

  近年来,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A股市场的投资者结构正悄然发生重要变化。目前A股投资者主要是产业资本、机构投资者,以及个人投资者。产业资本更多的以大股东、私募投资者和关联投资人的身份出现。产业资本地位正在迅速提升。

  数据表明,中国产业资本占流通市值比例已从2005年的5%逐年上升至超过50%,二级市场机构投资者从2007年的20%占比回落到目前不足10%。产业资本正凭借其影响力的逐渐扩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二级市场的估值体系,并逐渐掌握了二级市场定价的话语权。

  不仅是市场占比和地位的提升,研究表明,产业资本的增减持行为已经与A股的走势高度相关并具一定先导性。数据表明,产业资本从2005年7月和2008年9月开始的两次大规模集中增持,都是在A股市净率低点发生,而之后股市的估值都有一个回升过程。华泰联合证券的钱恺研究发现,产业资本增持潮往往发生在消费物价指数(CPI)处于下滑且快见底的时期,并且同期的狭义货币(M1)和广义货币(M2)同比增速也处于下滑筑底的阶段。产业资本增持潮不仅领先估值,同时也领先于经济指标,其对于实体公司和经济基本面的回暖具有一定的领先性和敏感性。对于A股而言,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A股的估值底有效性的判断便在于产业资本的增持潮。

  产业资本增持的另一面是减持。产业资本的增持目的不一,但减持却多为套现。近年来大小非解禁带来的巨额减持弱化了市场对股票估值的合理判断,产业资本的减持套利行为也带上了一层非理性的面纱,这成为去年以来A股非理性下跌的重要原因之一。

  笔者曾经在2011年8月24日本版中关注过《创业板平均估值超50倍》的话题。由于中小板和创业板在近几年融资扩容的速度很快,个股首发市盈率相对偏高,产业资本有明显的减持套现倾向。在接下来的时间,中小板和创业板被产业资本持续减持。尤其是近期中小板和创业板的连续大跌,产业资本减持成为重要抛盘。证券时报网(微博)络数据部统计显示,2010年11月份开始,中小板及创业板开始解禁,此后大小非减持逐步增加。中小板2011年的3月、7月、10月的减持股数均超过当月解禁股数的10%;创业板2011年的3月、7月、11月的减持股数均超过当月解禁股数的21%,而同期中小板指数及创业板指数同步大跌。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产业资本在中小板创业板减持潮出现的同时主板市场同步增持。在创业板和中小板的三年解禁期接近尾声之际,这一新的产业资本动向或许意味着新的风格转换。在货币政策未全面放松、流动性整体偏紧的背景下,话事权日渐提升的产业资本是否将主导A股市场主流热点和投资理念的切换呢?这值得市场密切关注。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