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幕后唱主角 内地基金操盘QFII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6日 01:29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本报记者 李良 上海报道

  当舆论有些惯性地将A股11月骤然暴跌归罪于海外投行“假唱空”、QFII“真抄底”时,许多业内人士却窃笑不已。事实上,业内一个公开的秘密是,由于人才储备的缺失,近年来许多QFII都将针对A股的投资顾问权乃至决策权委托给内地的基金公司,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基金经理被挑选为QFII的投资经理。

  质疑声随之四起:这样的QFII,还是QFII么?而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中的“小QFII”,或许将对QFII这一模式的持续性形成更大的挑战。

  逝去的“领袖梦”

  在投资圈里,张平(化名)有两重身份:一是某QFII的投资经理,另一却是某基金公司的投研人员。

  “职位的排序,或许该掉个先后。”面对中国证券报记者的采访,张平的语气有些调侃的味道,“应该先说‘基金公司投研人员’,再提‘QFII投资经理’。毕竟,我的顶头上司是基金公司的投资总监,我的薪水,还得由基金公司来支付。”

  在外人看来,张平的“双重身份”有些难以理解,但在基金业内,却早已是见怪不怪。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几乎所有的内地合资基金公司,都能获得外方股东的QFII投资顾问业务,有些则干脆拿下了QFII的投资决策权。以海富通基金公司为例,从2004年底开始,海富通就获聘为富通银行QFII(被该QFII管理人富通基金打包成在欧洲发行的中国A股“扬子”基金)提供投资咨询服务,截至2010年9月30日,海富通基金包括QFII在内的投资咨询业务规模已经超过230亿元人民币。

  每周,张平会和QFII管理方举行一次电话会议,遇到紧急情况,沟通的频率会增加。在电话会议上,张平会向对方提出自己的投资操作建议,包括仓位变化、行业配置、股票选择等投资的关键要素。尽管最终下单权依然握在QFII管理方手里,但张平在投资决策中的分量不言而喻。“它(该QFII)的股票池都是由我们来建立的,买什么,卖什么,基本上都按照我们的思路来进行。”张平颇有些得意地说。

  随着更多的QFII将权力委托给内地基金公司代为行使,它的神秘光环也在快速褪色。人们渐渐发现,QFII的投资抉择与内地A股基金越来越“殊途同归”。而伴随内地基金业近年来的快速成长,QFII正表现得越来越像内地基金业的影子。

  这种趋势,令一些老QFII们感觉很受伤。尽管他们依然期望更多地发出自己的声音,但令他们失望的是,关注的人正越来越少。“其实我们也知道,对A股的观点,我们和内地基金大同小异,确实很难找到吸引大家的地方。”某QFII投资经理说,“但我们还是很怀念当年的好时光,那时候,我们的重仓股是机构和个人投资者都会追捧的对象,引导别人的感觉,真的是太棒了。”

  很显然,QFII独领风骚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这不仅体现在其影响力的衰弱上,还表现在不再独领风骚的业绩上。2007年,内地股票型基金以137.66%的净值增幅首度击败了QFII(当年123.54%的净值增幅)。而根据理柏最新报告显示,截至10月底,纳入监测范围的QFII今年以来整体平均业绩仍为-4.22%,表现不如国内股票型基金。

  理柏亚洲区研究总监冯志源指出,在中国资本市场,并非“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中国基金业虽然发展时间尚短,但发展速度很快,其成熟度已经足以和QFII一较高下。“QFII与中国基金成为竞争对手,是一件好事情。对于中国的投资者而言,不要盲目崇拜QFII,而应当从理性角度将其作为一个观察、比较的对象。”冯志源说。

  有效的本土化

  QFII缘何主动将权力委托给内地基金业?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这或许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相对于规模扩张的速度,QFII的人才储备太少了。

  尽管影响力日渐衰落,但QFII蜂拥A股的热情却与日俱增。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5日,QFII数量已扩充至103家,额度累计达到189.7亿美元。更多的QFII额度申请已在监管部门处排成长龙,但伴随而来的烦恼是,让谁来管理这些QFII呢?

  “过去,QFII的投资总监、基金经理基本上都是老外,包括以前部分中外合资基金公司中,投资决策者也常常由外方委派。”某合资基金公司投资总监告诉记者,“但随着时间推移,外方逐渐认识到,他们那套投资方法在中国并不合适,他们对中国市场的了解程度远远不如中国本土的基金经理。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基金经理被挑选为QFII的投资经理,QFII本土化战略正慢慢成形。”

  价值投资理念的普及,为QFII本土化战略扫清了障碍。该投资总监指出,在长期的投资理念交流中,来自内地的QFII投资经理与外方QFII投资经理的观念差异正在缩小,所以,将QFII委托给内地基金公司来管理,并不会出现理念上的冲突,这有利于双方合作的进一步加强。

  而在冯志源眼里,没有任何一个基金经理能够了解所有的市场,在转换市场投资时,需要更多的时间来了解、适应,QFII的本土化战略也是在为自己争取时间。

  “对于QFII基金而言,产品发行周期很短,无法给自己的投资经理足够时间来准备。而让内地基金公司作为投资顾问,或者全权委托国内基金公司代为投资决策,一方面可以迅速落实投资布局,另一方面也给了海外投资经理学习和观察A股市场的时间。”冯志源说,“我认为,委托内地基金公司为投资顾问或做出投资决策,并无绝对好坏之说,关键在于委托的质和量,如果质和量都配合得很好,那么对QFII的业绩大有裨益,如果不好,那就会拖累QFII业绩。这种情况,在海外也是一样。”

  当然,并非所有的QFII都愿意拱手放权,但从部分QFII的业绩表现来看,实施本土化战略的QFII显然强于“越洋操作”的QFII。以景顺中国A股基金为例,这家在内地拥有合作伙伴的QFII,截至10月底,近两年的净值增幅达到108.95%,而一只依靠“自己人”管理的QFII,与其业绩差距达到近49个百分点。

  “小QFII”的威胁

  尽管通过放权给内地基金业,QFII得以在快速扩充规模时保持了业绩的稳定性,但这种模式的持续性将遭受严峻考验。威胁者,便是来自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中的“小QFII”。

  所谓“小QFII”,主要是指境外人民币通过在港中资证券及基金公司投资A股市场,这将给境外资金开辟另一条通道,它不分流现有QFII额度,而是拥有单独额度。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姚刚日前表示,将适时推出在港募集人民币基金投资境内市场(小QFII)的试点。这进一步加大了市场对“小QFII”即将破冰的预期。而在内地基金业的眼里,这无疑是一座正待发掘的金矿,今年以来许多基金公司纷纷在香港设立子公司,摩拳擦掌等待“小QFII”的开放。

  “在‘小QFII’的模式下,内地基金业将会直接运作来自海外的资金,这显然会与目前受托管理QFII投资运作相冲突。”一位基金公司高管向记者表示,“从目前来看,内地基金公司显然更看重‘小QFII’的前景,毕竟这将是属于自己的产品,无论是规模效应、品牌效应,还是利润增长,‘小QFII’显然要比目前的QFII投顾业务要强得多。”

  这或许意味着,当内地基金业拥有了自己的“小QFII”产品时,现有模式的QFII想借力内地基金业的本土人才优势做大做强的想法有可能落空。毕竟,在内地基金业自身人才储备正随着A股市场的发展而捉襟见肘的现状下,期望他们平等对待“家生子”——小QFII和“外来人”——现有QFII,将会是一种近乎奢望的想法。

  前述基金公司高管指出,这会对现有QFII的本土化战略提出严峻考验。毕竟,如果QFII业绩落后于“小QFII”,将会对QFII管理方形成直接压力。因此,他们可能会千方百计阻挠“小QFII”的顺利诞生。“但这是大势所趋,所以,我认为,未来‘小QFII’形成一定规模后,QFII与内地基金业的合作可能会出现两极分化。”他说,“合资基金公司外方股东的QFII,依然能得到内地基金业的支持,但没有这个背景的QFII,或将另起炉灶。”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