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证监会创新监管思路
2012年10月,在国务院第六批行政审批项目集中清理工作中,中国证监会共取消和下放了32个行政审批项目,占国务院部门清理项目总数的10.2%。据统计,自2001年开始,证监会分六批累计取消了136项行政审批项目。同时,证监会还加大打击内幕交易力度,与其他部委紧密合作,形成全方位的综合防控体系。
袁绪亚:自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上任履新,一股创新监管之风随之扑面而来,改革与创新就此而始。从倡导上市公司分红到退市制度实施;从强调IPO的市场化定价发行到清理和取消一系列行政审核制度等,可谓大刀阔斧,令业内和社会耳目一新。2012年5月召开的金融创新大会更将创新监管推向了高潮,所列明的十一项中国证券业的改革重点涵盖了证券公司业务、管理、产品及经营模式等所有方面。为了进一步强化证券经营机构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性,证监会在去年上半年更对多达近百项行政许可与审批制度、条令等进行了清理或权力调整与下放,目的就在于给证券经营机构以创新的动力。
为什么如此强调创新监管呢?说到底就是中国证券行业的行政监管有“过度”之嫌,导致市场创新意愿和能力严重不足。回想中国证券业发展历程,虽时间不长,但所暴露出的风险与违规现象实在不少。挪用客户资产,违规开展业务,证券公司财务风险极大等一直是证券业存在的顽疾,更阻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经过历时三年多的综合治理,以上问题得到了解决,证券业发展的风险问题降到极小的程度,但也带来了创新发展动力不足、创新意识及意愿极为低下的长期发展问题。从事证券经营的中高管人员对《证券法》、《基金法》及各种行政监管条例等已谙熟于心,许多可以大胆试、大胆闯的业务和产品创新在证券公司那里总会忧虑种种,裹足不前,甚至一些证券公司面临大好发展良机而白白丧失。在这样的背景里,证监会放松监管和鼓励创新,可以认为是找准了中国证券市场难以大发展、快发展的症结所在。
“证监会放松监管和鼓励创新,可以认为是找准了中国证券市场难以大发展、快发展的症结所在。”
2、基金第三方销售正式开闸
“长远发展绝对不能单靠基金销售的佣金,而是要依靠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
继2004年天相投顾获得独立基金销售机构资格之后,2012年2月22日,证监会再度发布独立基金销售牌照,有四家机构拔得头筹,随后的4月份,数米基金网、同花顺和上海长量信息科技3家机构又获得基金第三方销售牌照。至此,第三方独立基金销售机构增至8家。
郤锋:金融深化下牌照功能弱化是大势所趋。第三方销售机构进入市场,给原有的销售渠道———银行、基金、券商带来了激烈的竞争,有助于逐渐打破基金销售市场银行独大的局面。长期以来,国内的基金销售主要是通过银行和券商销售,其中,银行又是销售的主渠道,在国内的基金销售市场上,银行代销一度占基金销售近90%的市场份额。第三方销售机构的增加有助于增加消费者的金融体验,享受到更优惠的价格和更完善的售后服务。
基金第三方销售业务开闸,是在整个金融行业相互渗透的大背景下发生的。比如,这几年信托业开始涉足很多银行和证券公司的事情,资产规模已经超过保险行业;证券公司也开始介入银行业务,比如券商的“现金宝”、券商与银行合作票据业务等等;银行除了原有优势的债券、信贷业务外,还在推进纸原油等期货业务。因此,基金第三方销售业务开闸是金融生态正趋于多样化的一种表现。
当前任何一个金融企业实际是在整个大的金融格局中进行竞争。每个公司的发展都需要思考重点在哪里,特色在哪里,优势在哪里,客户在哪里,产品、目标、定位在哪里。必须找到金融服务业与一般服务业的最本质区别。是否服务越好就越挣钱?是否服务品种越多就赚钱?最重要的还是客户资产,甚至通道服务本身可以不收费,可以通过拥有客户资产、盘活客户资产、为客户资产提供增值服务来产生收益。基金第三方销售机构持牌后,自助式的基金超市预计会成为新一轮的风潮,但长远发展绝对不能单靠基金销售的佣金,而是要依靠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
3、新退市制度正式启动
“退市新规关键在于严格执行。”
2012年6月28日,沪深交易所同时发布新的退市制度改革方案,2012年12月31日,深交所宣布*ST炎黄和*ST创智两家公司终止上市,这是自2007年*ST联谊退市后5年来A股市场中再次出现ST股退市。自今年1月4日开始,沪深两市“风险警示板”和“退市整理板”同时进入正式运作。
刘景德:完善退市方案,是推动股市与成熟市场接轨的有益尝试,明确恢复上市和退市的条件,如退市后申请重新上市无需证监会审批,体现了对市场机制的尊重。未来上市、退市和增发等还权交易所,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上市资源,培育市场化的交易秩序和制度规范,构建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完善退市方案,使沪深交易所可以自主淘汰垃圾股,赋予了上市公司壳资源价值,强化了优胜劣汰等资源配置功能。
完善退市方案,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首先,完善退市制度等股市制度性重塑,靠引入辩方举证、集体诉讼等市场自律的规范化措施,让中国股市更加公开、公平、公正;其次,把沪深交易所真正变身为公司制,放置在国际竞争秩序中,接受市场筛选;另外,退市方案可以遏制对绩差股的过度炒作,让投资者在一定程度上回避了风险。
目前,上证所的风险警示板和深交所的退市整理板已正式运行。与此同时,为最大限度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并实现平稳退市,证监会专门做了四项制度安排,加强退市信息披露、设立“退市整理期”制度、建立重新上市制度、为退市公司投资者提供股份转让服务等制度。以上举措体现了监管层终结“破产公司不退市”历史的决心和信心。
退市新规关键在于严格执行。因为一项好的市场制度只有严格执行,对所有相关公司执行统一标准,才能给市场各方最强烈的信号,才能形成威慑力和约束力,才能发挥出最大效用。此外,一个过渡时期之后,退市新规要根据市场反应,进一步健全与完善。
4、QFII和RQFII额度大幅提高
“中国股市的估值已降低到与国际投资市场同一水平线上,投资中国市场成为一种理性的选择。”
2012年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审批速度明显加快,超过66家机构获批QFII资格,截至2012年11月30日,已有201家境外机构获批QFII资格,全部QFII累计获批360.43亿美元投资额度。此外,国家外汇管理局修改QFII外汇投资相关规定,将主权基金、央行及货币当局等机构投资额度上限放宽至可超过等值10亿美元。2012年11月14日,证监会宣布再增加2000亿元的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投资额度,至此,RQFII试点总额度达到2700亿元人民币。
李康:从“外部”角度分析,在QFII和RQFII名单中不乏淡马锡投资、卡塔尔投资局、马来西亚国家银行这样的主权投资机构。为什么这些偏向于长期资产配置的机构积极申请QFII和RQFII额度?原因至少有两点:其一、国际社会对中国未来长期经济增长持正面展望态度。中国经济增速尽管与以往年度相比有所下降,但与其他国家做横向比较,仍是较快的。IMF在三季度做出的对今明两年的展望中,预测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为3.9%,发达经济体增速为1.4%,发展中经济体增速为5.6%,中国经济增长的比较优势明显。其二、中国股市的估值已降低到与国际投资市场同一水平线上,以往中国股市由于估值较高,对国际资金缺乏吸引力,现在大家的价格都差不多,而中国的经济增长又快于其他国家,投资中国市场成为一种理性的选择。
从“内部”角度分析,为什么我国会加快对QFII和RQFII的审批?中国股市处于弱势已经有一段时间,国内投资者对市场比较缺乏信心和热情,此时引入QFII和RQFII这股活水,在池塘里放入几条“洋泥鳅”,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市场信心的重新树立,对市场的回暖是有帮助的。当然,这样的举动只有短期作用,真正使市场走向慢牛行情还需多方因素,如增强上市公司治理能力、强化对股东回报意识、严惩欺诈发行上市各关联方、建立二级市场投资者维权的集体诉讼制度等。
5、证券公司创新发展大会召开
“创新更需要基层探索,监管部门鼓励证券公司在实践中主动探索是创新的活水之源。”
2012年5月,证券公司创新发展大会在北京召开,包括证监会、沪深交易所以及各大券商的负责人共450余人在两天时间内深入研讨券商发展大计。为支持行业创新发展,监管层拟定“关于推进证券公司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思路与措施”(征求意见稿),明确了证券业下一个阶段发展的“路径图”,并计划从11个方面出台措施支持行业创新。
王国平:证券公司创新发展大会标志着中国证券业进入创新发展的新阶段,将在前期规范发展的基础上,开启全新的行业发展新格局,进一步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证券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道路。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较为滞后,我国证券业能够为市场提供的金融产品、交易工具、中介服务相对于国外发达市场都太少,一方面导致庞大的储蓄和资本的闲置;另一方面是经济发展的很多关键领域缺乏资金。这就要求金融中介结构进一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创新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创新需要顶层设计,来自政府和监管部门的重视为创新注入了制度保障;创新更需要基层探索,监管部门鼓励证券公司在实践中主动探索是创新的活水之源。面向未来,证券公司要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和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发展作出全方位的贡献。第一,在加快行业开放和金融综合经营的趋势下,推动证券行业形成中介与资本中介等相辅相成的综合经营模式;第二,在产融结合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框架下,推动传统投行业务向综合财务顾问服务转型,推动传统经纪业务和资管业务向财富管理转型;第三,在利率市场化与金融脱媒的趋势下,通过提供大规模、多层次的产品和服务来分散金融系统性风险,优化金融体系和经济主体的资产负债结构。
金融是经济的血液,证券行业无疑应该是最有活力的血脉。创新大会之东风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本土证券公司正在加快创新发展,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为中国经济转型保驾护航。
6、上证综指跌破2000点
“对于中国股市的持续低迷,所有市场参与者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012年沪深股市继续振荡下跌走势,11月27日上证综指收盘跌破重要心理关口2000点,随后在12月4日盘中创出1949.46点的年内新低,在经过近7个月的持续振荡下跌后,沪深A股总市值累计蒸发4.3万亿元。若以股民总数5600万户估算,这意味着人均亏损已高达7.68万元,被称为“熊冠全球”。
谢太峰:对中国证券市场和投资者而言,11月27日无疑是一个“黑色”的日子,这一天,沪深股市双双下跌,其中沪指跌破2000点,收报1991.17点,收盘点位创下46个月新低。虽然此后不久沪指又重回2000点上方,从而给市场和投资者带来止跌回升的希望,但沪指跌破2000点整数关口以及股市的长期低迷仍值得我们深思。
尽管股市表现欠佳有国内外经济因素的原因,但显然不能简单地把股市低迷归结为整体经济环境的影响,因为,中国经济虽然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但基本表现仍然良好;深陷经济萧条的美国和深陷债务危机的欧洲,其股市表现也均优于中国。
对于中国股市的持续低迷,所有市场参与者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上市公司是股市的根基,但我国上市公司的整体表现并不理想,很多公司只是把股市作为圈钱的场所和造富的机器,一开始就未确立为股东创造财富的目标;市场平稳运行有赖于投资者的投资理性和行为规范,我国投资者却存在着普遍的理性和规范欠缺,不仅大量散户具有急功近利的追涨杀跌心理,更有一些大投资者存在着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证券中介机构本应尽力维持市场公平,但在利益驱动下却往往牺牲投资者的利益而迁就甚至纵容一些违法违规行为;监管部门的监管失察和监管不力使得一些损害市场运行的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和查处;一些经济学者和专业咨询人员出于个人目的,非但未能引导市场理性,反而误导投资者。因此,要保证中国股市的平稳运行,必须规范所有市场主体的行为。
7、证监会大范围人事调整
“人事的重新调配和梳理,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深化和一系列新政的推出奠定了基础。”
2012年2月底,证监会发布2012年引进中高层次专业人才招聘公告;时隔一个月,证监会又开始对所有符合条件的处级以上干部进行轮岗。2012年3月22日,证监会宣布正式启动6家交易所向市场公开选聘6位副总经理,同时还对外公开招聘行政处罚委员会中的4个副主任审理员。
许维鸿:2012年被称作中国证券市场的“创新之年”,这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证监会新掌门人郭树清的“顶层设计”。从证监会内部人事大调整到“两交易所”对外公开招聘关键岗位;从市场入口的IPO改革到市场出口的退市机制,从5月“创新大会”到券商债券承销和资管规模的异军突起,似乎正验证着郭树清所言———“资本市场发展迎来了一个最好的历史时期”。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监管思路转变和政策机制设计都需要具体干部落实、实施。证监会在“人事风暴一月”中对处级以上干部的大轮岗和对外招聘副司局级管理人员,被视为此次人事改革的核心。到4月初,证监会就确定了首批41名处级干部轮岗人员名单,政策执行之迅速,颇有“郭氏旋风”的意味。人事的重新调配和梳理,尤其是权力部门与非权力部门之间的人事交流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深化和一系列新政的推出奠定了基础。
而随后召开的创新大会不仅向外界传递了证券业即将经历新一轮变革的信号,也吹响了券商突破传统思维束缚、大力开展创新业务的冲锋号。
回顾2012年,我们看到了资本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券商创新业务、服务和产品的争相推出,也看到了以创新业务收入占比提升为特征的券商收入结构的切实转变。当然,监管层的人事变动只是改革的第一步,证券业创新转型的成功与否,还要看这些新产品能否真的扎根实体经济,这必须依赖全资本市场更广泛的参与者的共同努力。
8、公司信用类债券部际协调机制成立
“应注意让部际协调机制能够真正发挥作用,避免走过场,重在取得实效。”
2012年4月6日,公司信用类债券部际协调机制成立暨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强调,要紧紧抓住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以扩大直接融资、促进融资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好地满足各类企业的融资需求为主导任务,遵循债券市场发展规律,在部际协调机制框架下,进一步加强协调合作,共同推动公司信用类债券市场健康发展。
宗良:建立央行、发改委和证监会等部委主导的部际协调机制很有意义,将推动我国债券市场的规范统一,减少市场分隔,推动我国债券市场统一监管,有利于信用债市场的发展,有助于逐步扩大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总规模的比重,更好地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
第一,部际协调机制在各监管部门之间建立了一个很好的沟通平台。从“顶层设计”的角度进一步完善了目前中国债券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债券市场的发展更加独立于各部门的利益之外,避免了过去债市“五龙治水”的格局,是一个好的开端。
第二,有利于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便利中小企业的融资,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需要。党的十八大和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强调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而部际协调机制促公司信用债发展,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帮助中小企业的发展,体现了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扶持,特别是融资比较困难的状况下,满足中小企业的多渠道融资需要。
但也应看到,部际协调机制的建立仅仅只是一个新的开始,只是迈向统一监管比较初级的一步,离真正实现统一监管还有很远的距离。应注意让部际协调机制能够真正发挥作用,避免走过场,重在取得实效,更好地推动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从而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需要。要最终确立和完善统一监管体制,还需要有针对性地解决相关问题:一是信用体系的建立,包括发债公司评级等方面的建设。我国信用体系建设仍相对滞后,如何建立信用体系评估机制一直是个难点;二是市场准入的问题,即什么样的机构可以发债。目前的发债不完全是市场行为,更多是一种审批行为,关键就在于如何向市场过渡。三是在建立信用体系之后,信用风险的分担问题。信用风险出现后,投资者如何承担,这里面牵扯到企业破产后的清算机制。
9、债券市场产品创新提速
“监管‘三龙治水’,创新和稳健兼顾。”
2012年6月8日,上交所受理15家公司中小企业私募债券备案申请,中小企业私募债券正式启动发行。8月3日,《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资产支持票据指引》颁布实施,酝酿已久的资产支持票据业务正式开闸。9月7日,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了2012年第一期开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信贷资产证券化重新启动。
鲁政委[微博]:监管“三龙治水”,创新和稳健兼顾。从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金融市场,显著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来说,新产品的出现因为易于观察而更容易受到市场关注。
但是,“机制”永远比“产品”更重要,因为一个好的“机制”能够保证新产品紧贴实体经济需求、持续不断地及时、稳健推出和发展。虽然早在二十世纪80年代,我国法律就已允许企业发行债券,但总体发展一直缓慢。爆发式的增长突现于2008年,那一年及其之后,中国各类企业债券发行量连年成倍增长;从具体分类看,规模增长一马当先的是在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NAFMII)备案的债券。几年后,企业债和公司债发行也开始发力追赶。
2007年9月出现的NAFMII在中国企业债券市场上最终形成了所谓“三龙治水”的格局,实则成就了今天中国蓬勃的企业债券市场。监管者“一分为三”的结果,是监管者之间的竞争被加剧了,市场化机制引入的速度更快了。
在中国总体上“自上而下”的创新氛围中,监管者的主动推进能够更快促进市场发展,同时能够实现创新和风控之间的有效平衡。这与西方“自下而上”创新氛围中所要求的公平竞争、统一监管是完全不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貌似不合西方主流逻辑的“三龙治水”,其实恰恰是符合中国特色、有助于市场创新和稳健兼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机制创新”。
10、债券直接融资发展迅猛
“债券市场是市场经济发展和金融深化改革选择的结果。”
2012年债券直接融资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大扩容势头,全年债券发行量超过8万亿元,其中,前11个月信用类债券发行量达3.45万亿元,较2011年同期增长77%,截至11月底,债券托管量达25.6万亿元。
丁加华:党中央、国务院多次提出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提高直接融资占比。我国债券市场遵循市场化规律,落实中央指示,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以及自下而上的创新共同推动了债券市场飞速发展。2012年,债券市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得到体现,债券融资规模大幅攀升,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金融市场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稳增长、调结构、控通胀是我国较长一段时间内要面临的主题,传统依赖间接融资的方式不具有可持续性,要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有必要发展债券市场,增加直接融资占比。金融改革同样对债券市场提出了迫切需求。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要求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平衡发展,改变过去“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局面,同时借贷市场、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互有分工、相互合作,改变“重股轻债”的观念;利率市场化改革激发了金融创新的活力,各类非银行机构快速发展,债券投资需求随之增长;银行业务转型渐行渐近,需要借力债券市场作为转型平台。债券市场是市场经济发展和金融深化改革选择的结果。未来需要继续遵循市场化道路,破除不利于债券市场发展的制度制约,顺应实体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需求,加强产品和制度创新,进一步发挥债券融资在经济增长中的积极作用。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