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原创互动 > 正文
 

刘兆辉:QFII是否真是股市好孩子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3日 16:43 新浪财经

  刘兆辉

  最近《经济观察报》有一篇题为:《股市边缘化论断已不谙国情 好孩子QFII值得学习》的文章其中是这样评价QFII的:“让我们好好学习那些境外机构和境外投资者。他们既能站在道义、规则、惯例的高度上规劝和建言,甚至批评,又能在合适的时机获得市场和投资机会。……你看,那些QFII们去年底已大量进入边缘化的中国股市;现在,又在人民币升
值压力依旧巨大的情况下获得了更多的投资额度。因为,他们是‘好孩子’”。QFII是好孩子,QFII真的是好孩子?

  中国股市由于市场机制原因,导致进入这个市场的数以万亿计的资金化为灰烬,而目前为了改变这个市场圈钱本质的股权分置改革,显然已经进入了深水区,然而股市在炒作了一翻股改行情后,再度归于暗淡。随着股改中“投票门”黑幕的不断曝光,随着投资者股票市值的再度不蒸发,投资者对股市又逐渐失去信心,市场依旧阴霾。另一方面,管理层为了继续推进股改,为了实践“开弓没有回头箭”的承诺,继续政策托市维持市场稳定推进股改。然而随着股改的不断深入,向流通股东的折股不断使市场扩容。政策性的托市资金已经明显陷入托市困局。

  显然股改已经逐渐走入泥潭,市场已经渐露疲态,1100点几度失守。在次关键的时刻,管理层再度想到了QFII这张牌。在管理层正面认可QFII表现的同时,加速了名额和额度的审批和分配速度。上周五随着最近两家QFII获得批准,QFII数量已增至32家。

  中国股市真的有投资价值吗?如果有投资价值,我们的管理层为什么不引导国内资本进入股市呢?而是不断扩大QFII额度呢?不是我们的管理层不引导国内资本进入,最近的股改行情就是在管理层政策引导国字号资金入市,并且同时动用媒体鼓与呼形成的。但结果怎么样了呢?还不是把投资者套牢了。股指重归1100点。看来目前的中国股市,管理层虽然认为有投资价值,但投资者已经失去了信心,不再相信政策的引导了。为什么QFII会不断的追加对中国股市的投资呢?对与这一点,笔者已经在以前的文章中就阐述过。

  QFII之所以会不断加大对中国股市的投资额度,那是因为中国目前的低汇率导致的。目前中国正在进行着汇率机制改革,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还不是合理的。前些天国际投行高盛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梁红日前表示,“人民币汇率存在至少20%的低估”。如果人民币真的至少被低估了20%,那么就证明进入中国股市的QFII资金,是以低于国内资本至少20%的成本进入中国的。中国股市因为股权分置改革,未股改的上市公司已经有了30%的含权,如果再加上人民币至少20%的低估,那么可以想象QFII是以何等廉价的成本在购买中国股票。

  回首中国股市,中国股市出台过不少值得商榷的政策,最典型的就是在没有合理定价的市场上搞市场价发行新股。市盈率 64.35倍发行用友软件,88倍市盈率发行闵东电力,这都是在没有合理定价机制的中国股市搞出的闹剧。而这些闹剧结果就是对市场财富的掠夺!当然今天我们的汇率机制面临同样的定价问题,否则高盛又何以认为人民币至少被低估了20%呢?否则我们又为什么积极的推进人民币的汇率机制改革呢?在目前人民币汇率机制并不能给人民币合理定价的前提下,不断扩大QFII投资中国股市的额度,并不是什么好政策。因为作为一个有着13万亿的高储蓄率国家的股市,合理的是如何实现资本证券化,而不是不断扩大QFII额度来和国内资本争夺有限的投资渠道。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还不尽合理之前,大规模放QFII资金进入股市是不合理的。

  QFII的不断扩大额度很可能是对国内财富掠夺。如果我们不否认在没有合理的定价机制的市场上发行用友软件和闽东电力,其本质是对投资者的掠夺,那么我们就应该知道人民币币值被低估后,就是QFII对中国财富的掠夺。还有QFII制约了股市机制的转轨,加大了中国本土资本生存压力,目前国有13万亿银行存款等待股市分流,房地产也因为国内的资本高压,被炒到了一个相当高的风险区域,如果没有QFII,我们会认识到中国股市的根本问题,从而深层次解决中国股市的问题。但现在呢,表面上QFII大举增仓中国股市,好象中国股市的问题解决了,但实质上呢?仍然需要政策托市,没有合理的定价机制,仍旧不能优化资产配置。

  环视中国经济:房地产越炒越高,泡沫越来越大;社会资金又不敢大规模进入股市,股市仍旧是供求关系的动态不平衡;存在银行的资金又随时可能面临通货膨胀……。可以说这些现象很大一部分是不断进入中国的外资造成的。QFII并不是什么好孩子!QFII也不是来解放中国股民的,他们是为了获利而来的。这只能是中国的不合理的市场机制给国外资本创造的利润空间导致的,资本是趋利的,QFII只不过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体及网站不得转载,除非获得新浪网及作者本人书面授权并注明出处为新浪网。欲转载者请来信finance2@staff.sina.com.cn, 或致电:(010)82628888 转5173联系。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欢迎赐稿与合作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