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改方案征集:再议中化股改对价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8日 19:26 新浪财经 | |||||||||||||||||||||||||||||||||||||||||||||||||||||||||||||||||||||||||||||||||||||||||||||||||||||||||||||||||||||||||||||||||||||||||||||||||||||||||||||||||||||||||||||||||||||||||||||
陈震明 一、更正与歉意 笔者在此前曾发表“中化国际至少应十送五”,文中所引大股东的初始成本价为1.39元,实际应为1.64元。前者是从上市公告书的发起人的资产折股率0.72066换算来的,是1
二、对中化国际的股改方案的一大质疑 7月4日上证报公布了中化国际(资讯 行情 论坛)的股改方案说明书,罗董事长还发表二次公开信,比起清华同方(资讯 行情 论坛)等老总的傲气,其诚意可嘉。 在其方案中采用了历史追溯的原则,算出当初IPO时的流通权溢价为 4.0093亿元,(这非常合理,是个良好的基础,有共同语言)。 但随后的做法就离谱了,它将这4.0093亿元就作为所谓的“对价”来换算成补偿的股票数及现金量。这里犯了个明显的经济学的低级错误――不考虑资产的时间价值,这4亿多是在1999年发生的,到2005年怎么还是不变呢? 还为了显示其慷慨,按计算,除现金外,大股东只应支付股票为3135万股,而方案取6175万股,足见其诚意。无独有偶,在31重工的股改中也有同样的问题,居然层层通过。但这个错误如何解释,是“对价”理论的规定,是失误,是蒙混?是良心发现还是伪善? 三、按4亿多流通权溢价应得的结果 在认可这4.0093亿的溢价后,自然的逻辑是,当初IPO时的流通股应扩股,流通股应扩成 2×17.17÷10=2.0604 亿股, (即发行市盈率从17.17倍降为10倍,相应A 股认购价从 8元 降为8÷1.717=4.66元)。 但是,在这次股改时,如是清华同方那样由公积金送,则A股每10股得送股 7.17 股。如保持总股本不变,由大股东送,则每10股送3.95股。可作如下推导: IPO时 新总股本 4.5869 亿 (A 2.0604亿+非 2.5265亿) 各占比例 A 44.92 % (2.0604 / 4.5869) 非 55.08 % (2.5265 / 4.5869) 原IPO时各占比例 A 32.2 % 非 67.8 % A股扩股为 1.395 (44.92/ 32.2) 非股折股率为 81.23 % (55.08 / 67.8) 四、更新的数据表 上面的新的数据可制成下表 表1
注 : 目前资产为: 04 年底的净资产 25.8916 +历年红利 6.242 表2
注:a、计算中将历年红利不计时间价值,并按各自所得不作调整,都放在04年年底兑现, b、总年度从1999至2004 共5年,以计算复利公式计算年均收益率。 c、初始成本价不考虑红利己发放的而应有的调整因素 d、表中增加了后三行: 10送11.69为完全同股本情况、10送2.5为目前方案的相当情况、10送4为上述10送3.95的相当情况 e、表中增加后一列,为发股时非流通股相对于流通股的资产溢价率,即大股东的成本放大系数,它的一元可顶几元用。 五、股改对价合理性究竟如何评估 笔者在以前曾提出“中化国际至少应10送5,可如按 10 倍市盈率发行,对价也只是 10送3.95,如何解释?这确是个耐人寻味的问题。这可能涉及IPO时的价值评估问题,对中化而言,如在IPO时市场能认可的发行价、市盈率究竟是10倍还是更低。这问题笔者还未能深入探索,笔者毕竟仅是个工程技术人员,不是经济专业人士。 目前有很多很多对价的评判标准,如送达率、送出率、含权率、等,但我认为以上任一单项标准都不足以说明合理与否,必须综合考虑公司的股权结构比例,公司的盈利能力等,如同样的送达率,大股东比例高的其送出率低,而大股东比例低的其送出率高。 我认为,大股东资产溢价率是个比较好的指标,如结合公司的盈利能力。大股东资产溢价率实质就是大股东的创业溢价,如果说,在发股时,创业溢价只能根据对公司的盈利能力进行予估而评定的话,而现在经过这么多年了,公司的盈利能力己成事实,更可以准确评定。对亏损公司,溢价系数只能小于1;对微利公司,其系数也只能为1,因为小股东的钱存入银行的得利也比公司的增值大,完全没理由向大股东作资产贡献。对这二类公司,在这次股改时,调整好股权结构比例后,现在开始大家都是一样的创业者了,今后就是有难同当,有福共享。 对中化国际这样的绩优成长公司,其创业溢价肯定要大一些,多大合适,请专家做论证。 六、我的意见 公平合理的应是10 送 8,至少应送5,送10 也不为过,这是我的观点,股改前的净资产的更正,保荐机构的10倍市盈率均不影响原来的判断, 公司总的净资产年均收益率为18.5%,10送8后,大股东增为26.7%,小股东减为14.2%。大股东资产增加226%,小股东仅94%。大股东的1元钱抵1.68元用,我认为大股东的创业溢价巳足够了,大股东得大利,小股东得小利。 净资产收益率可是效果惊人,因为它有指数复利效应,现中化管理层对公司有充分的信心,准备实施管理层激励。如下一个五年能保持前五年的收益率,大股东的资产将增值至10.6倍,小股东仅增至3.8倍,大股东还不够满意吗?我们小股东衷心希望能长此以往,即使股本扩涨的神话不再,打点折扣。 我们再分析一下中化大股东的观点和态度,罗董事长似乎很委屈:大股东表达了诚意,公司业绩那么骄人,年年有回报,这次又拿出很多真金白银,总共将近2/3的幕集资金都返回了小股东,小股东还不满意。这是事实,但只是事实的一面,另一面呢?大股东取得了多少回报,也应公示一下,让大家评一评是否公平合理,是否符合我党近来倡导的“和谐”原则? 我们知道中化大股东是公家的,它的得利也是归全民的,可是在市场游戏规则前面,应无特权者,更应成为诚信的标杆、和谐的表率,不要见利忘义。可是“10送2.5” 把上述应有的良好形象破坏殆尽,成为言行不一的不诚信者,成为发出不和谐声音的一分子,让标普的评级蒙羞,令人遗憾。 罗董事长还表达了股改的积极性:改比不改好,能赚到比没赚到好,合力使公司发展比让她垮了好,共赢比共输好 。改和赚,要看量和质,后半段话也有点危言耸听了。这次股改机会只有一次,要是通过实施了就铁板钉钉了,都是自已表决的,再不合理的结果,自已吃进,证监会可没任何责任,所以必须认真,要改必须到位。 目前很多的对价思想是很荒谬的,笔者将另文分析,但中化大股东推出的方案中,它的对价采用了追溯IPO市盈率的原则,这是值得肯定的,尽管犯了漠视时间价值的错误。 作为中化小股东,非常看好公司前景,会坚定持有股票,而且如一些机构一样,在对公司的估值时不将股改的因素考虑,但这并不等同于赞同公司的股改方案。因为在低位买进了股票,有利可得,而投赞成票,是非常自私的,是见利忘义,是对股改极不负责任的。 最后还是呼喊,让股市还“和谐”,让小股东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大东吃肉,小股东也得喝汤。 有奖征集第二批42家股改试点公司方案: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体及网站不得转载,除非获得新浪网及作者本人书面授权并注明出处为新浪网。欲转载者请来信finance2@staff.sina.com.cn, 或致电:(010)82628888 转5173联系。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欢迎赐稿与合作。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