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原创互动 > 平准基金入市 > 正文
 

阿蒙:为什么说平准资金不是大老虎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30日 17:07 新浪财经

  阿蒙

  作为宠物,猫不光供人玩赏,还能捉鼠驱害、性情温顺,因而一直以来深受民间喜爱。对待猫科动物--老虎,人们的感情则十分复杂。说到老虎,大家都非常熟悉,可怕、可敬、可爱很难定夺。谈虎色变、虎虎生威、如虎添翼、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等,就是人们对这种情愫的宣泄。大人们喜欢讲老虎的故事,小孩子喜欢听 ,“老虎来了” 则成了哄小

孩入眠的惯用“伎俩”。 

  老虎被称作猫科动物,是因为老虎跟猫十分相像。话又说过来,难道老虎是老猫变的?虎是不是由猫变的,进化论也好、遗传学也好,至今还没有准确说法。尽管如此,现实中老猫变老虎的故事还是时有发生,“老虎来了” 也不仅是哄小孩的“伎俩”。 

  今年三月,《财经》发了篇编者文章叫“中国股市告别救世主”。编者说:早在春节前后,市场即有传闻,号称“两会”后政府将有重大“救市”政策出台。更有传言道,旨在救市、总额以千亿计的“平准基金”正在筹划之中。“平准基金”,则不仅与市场精神相悖,也几乎不可能达到补偿市场的成效;很难想象决策者会置国际经验于不顾,悍然出此下策。在同期《财经》里还配了一篇对平准基金的评价--《一掷千亿的“救命稻草”》,记者在述评中说:国家出资建立“平准基金”成了当前最富于想像力的“救市奇招”,而其中的荒谬是可见的。文章指出,除了香港,世界上仅有日本和台湾设立了类似的基金,但结果都极不理想。从国际经验来看,此类基金的设立几乎注定要事与愿违,并再度沦为难以挽回影响的政策败笔。最后得出:中国股市演绎已久的“救世主传奇”必将走向终结,因为政策输血的效力正在衰减,即使能唤起指数的短暂复苏,也不可能持久。 

  说来道去,皆因国际经验不理想,所以平准基金不是“救命稻草”,很可能沦为“政策败笔”。但什么才算不荒谬、什么才是救命草?编者也好、记者也罢,哪怕暗示也没有,如此告别救世主--岂不是把咱投资者往“绝路”上引吗?哀莫大于心死。股市如同“心市”,所谓“市场精神”,在此时候、此刻难道不显得苍白吗?须知,投资者要的是--实实在在救市、救命的“草”啊! 

  五月,执《财经》牛耳的胡舒立撰稿呼吁《市场理性拒绝人为平准》。胡女士担忧平准基金“是一笔数额极为巨大的国民财富,无论出自财政之手还是出自央行再贷款,都无异于用纳税人的钱去救股市。这其实是一个关乎公众利益、风险极高的重大政治决定。如此做法,在中国过去没有出现过,世界上也很罕见,仅极个别国家、地区做过尝试,且备受争议,鲜有成功。无论从法律程序上、道理上,还是实际功效上,”平准基金“之想都是难以操作和不应考虑的。”她最后说道:市场理性拒绝人为“平准”,中国股市没有救世主。惟有在市场参与者有此共识之后,我们才有望看到中国股市的真正振兴。 

  在此,给人最大的感触是胡最担心一个字--“钱”。不“用纳税人的钱去救股市”,用什么钱去救呢?或者,只要不“用纳税人的钱去救股市”,胡就认可了呢?对于平准基金入市,胡认为“这其实是一个关乎公众利益、风险极高的重大政治决定。”那么,救股市于水火难道不关乎公众利益、不关乎金融稳定、经济稳定、社会稳定吗?熟重熟轻,干吗将“纳税人的钱”与股市对立起来呢?当然,胡的一个担心也有其道理:倘“平准基金”救市说流行,真的吸引了投资者大举入市,则市场在新一轮喧嚣后重入沉寂,必使中小投资人遭受重创。担心归担心,但不能因噎废食!胡最忧患的更在于——如此做法,在中国过去没有出现过,世界上也很罕见……殊不知,中国目前的社会形态属于举世无双,经济如此、股市也如此,那么“做法”又谈何“罕见”呢?今日之中国,经济理论与经济实践几乎形影相随,国际经验只能参考、不能照抄!何况有些东西,本就是咱自家的“祖传”。 

  “平准”出自汉代,是一种调整物价的措施,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不断变通运用。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桑弘羊试办均输,在大司农下设置均输官和平准官,“开委府(商品仓库)于京师,以笼货物,贱即买,贵则卖,是以县官不失实,商贾无所贸利,故曰平准”。由于该方法确实可行,后代常仿效,如王莽行“五均六莞”;唐刘冕管理东南财赋,用税款购货供应关中;宋王安石行均输法和市易法。在西方著名的《国富论》中,也有“平准论”之说。据说,美国罗斯福执政时国内发生了经济恐慌,闻知中国历史上此一套调节物价的方法,有人介绍此说,却说是王荆公的新法,其实在中国本是一项传统性的法制。抗战时期,美国副总统华莱士来华访问,在兰州甫下飞机,即向欢迎大员提起王安石来,深表倾佩之枕,而那些大员瞠目不知所对。因为在我们近代中国人心目中,只知有华盛顿、林肯。认为中国一切都落后,在现代世界潮流下,一切历史人物传统政制,都不值得再谈了。于是话不投机,只支吾以对…… 

  话说回来。“平准基金”的精髓在于“平准”二字,若用“体用”说来表述,“平准”是“体”,“基金”是用,谈“平准基金”不能把眼睛仅盯着“基金”这个“用”,而要关注“平准”这个最关键、最核心的“体”。否则,岂不是舍本逐末,又能是什么呢? 

  更何况“平准”本来就是只家猫,为啥偏偏要把它变成大老虎呢?吓别人,还是吓自己? 

  一句话:政府救市责无旁贷,“平准基金”需要科学平准观!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体及网站不得转载,除非获得新浪网及作者本人书面授权并注明出处为新浪网。欲转载者请来信finance2@staff.sina.com.cn, 或致电:(010)82628888 转5173联系。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欢迎赐稿与合作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头文字D》
网络窜红女名人
2005年高考
安徽甲肝疫苗事件
中海油购石油公司
理性购车完全手册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秦腔》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