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原创互动 > 正文
 

韩强:证券市场需要科学发展观(19)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22日 17:21 新浪财经

  韩强

  (五十二)宝钢增发不顾市场低迷,引起市场下跌。

  4月15日宝钢在公布2004年业绩的同时,公布了增发方案,向宝钢集团定向增发国家股30亿股,增发社会公众股20亿股,定于4月21日实施,以股权登记的前30全交易日的平均
价80—85%为询价区间。这个庞然大物的增发开创了10多年来深沪股市在极度低迷的情况下扩容的新记录。谁都知道,现在的上海指数1200点,实际上与1995年和96年2月的600点情况相似,只要看一看上海本地的陆家嘴(资讯 行情 论坛)、浦东金桥(资讯 行情 论坛)的价位,就十分清楚。也许有人不相信,认为我说得太玄。其实,做一个统计就可以知道:

  1995年底在沪深证券市场上市的公司460个,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184只,B股35只,基金12只,国债现券6种,期货14种,国债回购8种;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127只,B股34只,基金10只,国债现券6种,期货14种,国债回购7种。1996年底,沪深两市上市的公司667个,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287只,B股42只,基金15只,国债现券9种,国债回购8种,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227只,B股43只,基金10只,国债现券9种,国债回购9种。1997年5月沪深股市的指数分别达到1510点(30指数4286点)和520点(成份指数6130点)到97年10月1日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已有361只,B股48只,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336只,B股51只。

  只要查出1995—1997年每只股票的价位,就可以知道,上海现在的指数实际是在600点左右,已经跌穿了神秘数字777点,老股民都知道777点以下是熊市。如果那位朋友有兴趣,还可看一看当时的证券报刊。

  在股市熊市的情况下,大盘股扩容实际上是雪上加霜,对市场的信心是沉重的打击。

  宝钢的流通股是18亿股,投资者要为增发付出真金白银。但是对于上海宝钢集团却不是这样,因为上海宝钢集团作为第一大股东持有106亿股,2004年每股分红0.32元(含税),也就是说大股东分红可以得到约30亿元。如果按现在市场的每股6元的80%计算,那么增发价是4.8元,30亿的增发股票,大股东只要每股付出3.8元的成本就可以了,也就是说,与每股净产值3.35元的价格差不多。流通股的投资者付出的代价要大的多,因为每个投资者买入宝钢的价格是不同的,能够做到与股权登记日前30天平均价相同的普通股民是很少的,就是基金这样的机构投资者也未必做得到。宝钢在二级市场的最高价在2004年1月7日达到8.06元,也就是说,不管你是8元还是7元买的宝钢股票,一律按照股权登记日前30天平均价参与增发,而且还是10配10。这就是我们A股市场在股权分裂状态下,大股东搞增发配股的秘密,因为股票不能全流通,大股东不受二级市场波动的影响,永远处于垄断地位,想什么时候配股,就配股,想什么时候增发,就增发。这个被国资委称为“不缺钱”的公司在搞增发,还说:“不是圈钱”。人们不禁要问:我们的证券市场公平吗?

  不是说“要把保护公众投资者放在首位”吗?这是什么保护呢?究竟是保护谁呢?是保护非流通股大股东的利益呢?还是保护普通投资者的利益呢?为什么现在的股市低迷呢?因为广大投资者再也不相信空洞的口号了。1999年519行情曾经有过一个响亮的口号“证券市场为国企改革服务”,现在不提这个口号了,但是增发、扩容比1999年还强烈,可以说是不喊口号的“为国企改革服务”,所以,宝钢一提出增发方案,国资委就立即表态支持。

  宝钢增发给市场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即使股市低迷,大公司的增发也要进行,人们也就不得不担心,还有哪些大公司要发行新股、配股、增发?与此同时,我们看到:证监会发审委对上市公司再融资的审核也在提速。4月18日对招商地产(资讯 行情 论坛)、汇源通信(资讯 行情 论坛)再融资方案进行审核,4月19日对浦发银行(资讯 行情 论坛)及曙光股份(资讯 行情 论坛)的增发事宜进行审核。一天审核两家公司的再融资。这与2004年7、8月份那种审核速度一样快。尽管证券界人士曾经质疑这种半天审核一家公司的做法很难做到细致,但是发审委仍然不改变过去的做法。

  人们不禁要问:我们的A股市市场是投资者为本位呢?还是上市公司为本位呢?4月18日沪市1200点再次被击穿。

  (五十三)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谁都知道世界上任何一个证券市场的扩容都要考虑当时的市场情况,但是宝钢增发却可以市场低迷,这让广大投资者想不通。人们不禁要问;整个市场重要还是宝钢增发重要?市场是一个系统,在整个市场处于弱市的情况下,却出现了一个公司要融资上百亿的行为,股民们在问:股市是谁开的?是宝钢集团开的吗?水皮先生曾经有一篇《宝钢股份(资讯 行情 论坛)要不要讲政治?》,文章说:

  宝钢不是惟利是图的私人企业,宝钢是一个国有企业,对于一个国有企业来讲,社会责任感难道是一种奢求吗?

  宝钢股份2003年的利润是69亿,而宝钢集团的全部利润才78亿,宝钢集团还能为宝钢股份装入什么优质资产呢?连普通投资者都明白,宝钢再融资的结果只有一个,单股业绩下滑,这样的再融资不是扔包袱又是什么,谁会欢迎?

  如果宝钢的高管知道中国股市不是为宝钢一家而开的话,那么,宝钢人应该知道这样的道理,凡事都有轻重缓急。等待上市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有一大批,金融机构也有一大堆,建行和中行已经是箭在弦上马上要发,交通银行已经准备插队。从全局的角度看,哪一家不比宝钢再融资重要,紧急?何况历史证明,百亿元的超级大盘股上市,股市都要沉底才能承接,宝钢的高管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市场的伤害了吗?在这种情况下推出200多亿的再融资不是砸盘又是什么?不是和中央政府救市的努力对着干又是什么?

  中国股市是融资场所,也是投资场所,但归根结底还是投资场所。没有投资者的投资,融资者也就无从融资,而没有融资者的融资,投资者照样进行投资,这个道理不难懂,不用提到“三讲”的高度,就是不讲政治,也应该明了这个道理。何况,江苏铁本、宁波建龙都因为讲政治而停工,上海宝钢就因为是国有企业反而可以不讲政治?

  读了水皮的文章,投资者也有同样的感想。这里,我们还要问证监会:这种大规模的再融资考虑过市场的全局吗?从4月初到中旬,大盘才涨了几十点,就迫不急待地搞再融资,顾及到市场的承受力了吗?

  (五十四)我们需要诚信的市场

  4月18日《今日商报大众证券周刊》的一项有奖调查引人注目:十家最无诚信上市公司的评选惹人注目。截止5点30分,暂列该榜前三名的公司分别是东北高速(资讯 行情 论坛)、江苏琼花(资讯 行情 论坛)和宝钢股份,三家的投票率分别为52.07%、47.69%和46.96%。

  有关人士表示,这一活动的意义,在于第一次集中投资者的声音和智慧,推动上市公司的价值发现和诚信建设。 

  该项活动得到了申银万国、国泰君安、华夏证券等15家研究所,和易方达基金、东吴基金、华夏基金等18家基金公司的支持。 

  我们注意到2004年年报显示:易方达50指数基金成为第一大流通股股东,其持股数已增加到6958.53万股;申万巴黎盛利精选基金增仓到4004万股,取代博时精选基金成为第二大流通股股东。有奖调查又是由易方达的,因此这个调查是有可信度的。那么宝钢为什么会被投资者看成是“最无诚信第三名”呢?

  2004年4月宝钢还承诺“近期不会再融资”,但是仅过了4个月就出尔反尔,抛出了50亿股的增发方案。

  2004年9月总经理艾宝俊与新闻界会面,就董事会新推出的增发细化方案及一些市场关注的热点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并且表示“宝钢非常重视倾听来自资本市场的声音”。他说,宝钢集团获得的现金主要有三项用途:1,宝钢股份收购的目标企业中有大量的资产剥离,辅业改制,大批人员分流,这需要花钱;2,目标资产中很大一部分是债转股,宝钢集团需要从相关资产管理公司手中买回;3,在上海市区的二钢、在世博园区的三钢都要拆,是否要易地再建新项目,还需要国家立项。如果获国家批准再建,也需要宝钢集团出资。

  投资者不明白:“大批人员分流,这需要花钱”。难道广大投资者也要为此出钱吗?在股民中也有下岗工人,那么请问宝钢的职工同志们,考虑过股民之中工人兄弟的切身利益吗?我们也请问艾宝俊同志:证券市场是解决上市公司“大批人员分流”的融资场所吗?再说宝钢集团的二钢、三钢的拆迁费用也要通过股市融资来解决吗?难道国家没有拆迁补助吗?

  2004年8月25日《上海证券报》记者杨大泉的在《企业集团入市偏谨慎》一文出:在已公布半年报宝钢集团下属6个公司在二级市场上持有15只重仓股。既然,宝钢要整体上市,为什么不公布宝钢集团下属6个公司的15只重仓股共占用了多少资金?既然有钱买股票,为什么还要增发融资?

  9月16日《北京青年报》报道:中央汇金、中国建银投资、国家电网、上海宝钢和中国长江电力(资讯 行情 论坛)5家国有企业发起人设立“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宝钢,分别出资30亿元。既然能有这么多钱参股“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为什么还要再融资?

  2004年11月30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答记者问时说:前不久宝钢的整体上市,实际上本来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当然,现在要总结的话,我认为要总结的就是我们沟通得还不够。一部分人认为,我们宝钢主业整体上市是“圈钱”,我可以说宝钢不缺钱,实际上国外许多战略投资者要买它的股,而且要的数量不小。所以,有一部分人有一种意见,宝钢这么好的企业,不应该把它的股都放到国外去上市,应该放在国内,让国内广大的投资者能够买到优质的股票。但是,另外一部分人认为是在国内“圈钱”。你说的扩容的容量,现在不同的人对容量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容量很大,但是我想做的就是希望大家都高兴,因为只有大家高兴,我认为才有前程。(《李荣融介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情况》2004年11月30日《中国网》) 

  我们认为李荣融同志所说的宝钢增发的理由也很牵强。

  如果是外国人要买宝钢公司的股票,有人建议到国内发行,这就是理由吗?如果这也是理由,那么任何一家公司也可以这样搞增发了,这不是公开的圈钱,又是什么?其实,这样的理由是强词夺理。如果外国人真的要买,那就让他们参加QFII,来买宝钢流通股吧!只要价钱合适,股民就会把手中的股票卖给他们。请说出外国的购买者来,不要故弄玄虚了!谁都知道,在内地发行股票要比在国际市场上发行,价格要高得多,这才是宝钢不缺钱要搞增发的理由。

  同时,我们还注意到:2004年的新闻报道:

  “宝钢要真正成为世界500强,而不是依靠销售收入进入500强门槛。”上海宝钢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谢企华,这位驾驭钢铁航母的女舵手,从没有放弃过宝钢集团海外上市之路。

  即使在2001年9月,宝钢主体(即宝钢股份)海外上市遇阻而转投国内A股上市之后的数月,宝钢集团依旧对外宣称“将利用国内股权、债权的资本运作,推动宝钢股份的海外上市工作”。

  2003年6月12日,宝钢集团的干部会议上,谢企华明确了宝钢集团的战略目标:“宝钢必须成为一体化的市场竞争主体,最终成为国际资本市场的公众化公司。”(《钢海外整体上市预热35亿买断关联交易》2004年8月11日《21世纪经济报道》)

  宝钢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谢企华,从没有放弃过宝钢集团海外上市之路。而国资委主任却表示支持宝钢在国内整体上市,这两种说法,让投资者感到迷惑不解。大家更不明白的是:通过增发50亿股实现整体上市,那么今后的海外上市会是什么样呢?会不会出现TCL那样的情况,先搞整体上市,然后再搞分拆的海外上市呢?

  有报道说:宝钢负责人也很关注市场。宝钢集团董事长谢企华在此前表示,宝钢增发还是要看市场的情况,以前也跟投资者承诺过,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来增发。她也曾表示,股市回暖是增发的必备条件。

  日前,中国证监会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一部分投资者担心股市扩容会对市场形成冲击,证监会将会充分考虑市场的承受能力,并注意建议发行人及其负责承销的证券公司把握好节奏,维护市场稳定。

  国内某证券公司研究部的一位负责人表示,在利好消息出来但市场还没有明显转好的情况下,如此大规模的融资行为获准让人感到难以理解,在证券市场诸多根本性问题尚无明确解决思路的情况下,这种大规模融资行为是否符合市场改革的方向值得思考和探讨。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表示,管理层应该站在长远战略规划的角度,更冷静地规划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的融资行为,控制好发行的节奏。(《宝钢现时增发耐人寻味 方案公布大盘下跌以回映》2005年4月18日《国际金融报》)

  我们请问证监会1200点是一个什么位置?“证监会将会充分考虑市场的承受能力,并注意建议发行人及其负责承销的证券公司把握好节奏,维护市场稳定。”这样的承诺是否有可信度。透过宝钢在证券市场低迷情况下,上百亿的再融资,我们投资者要问:市场的诚信在哪里?所谓“保护公众投资者”是真话还是假话?是实话还是空话?

  (五十五)证券市场要服从社会和谐的大局

  现在党中央已经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的证券市场也需要和谐。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出发点,因此为了大局,请立即停止扩容,让股市休养生息。

  我在前面的文章里反复强调证券市场是一个动态的生命系统,作为社会经济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像人的生命系统一样,应该保持它健康的生命力,也要进行调养。

  在宝钢上百亿的增发之后,证监会发审委又批准了浦发银行增发7亿股,大约融资60亿,让市场难以承受。

  我们知道,商品供应要与市场相适应,股市也是如此,在市场十分低迷的情况下,不断地增加新股,就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2005年三个半月指数在1300点以下运行,甚至跌破1200点,但是新股发行仍然在进行,3月27日国资委负副主任邵宁表示:2005年,国将进一步推进规范国有企业改革,并加大中央企业的改革力度。其中包括:中央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快改制上市的进程,并创造条件使国有企业整体上市。

  股份公司不等于上市公司,股份公司既有上市公司,也有非上市公司。同样道理,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也不等于上市,现在无论是国家银行还是中央企业,都在宣扬上市,似乎一上市,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这是认识上的误区。不进行严格的内部管理,即使上市,还是要出问题的。另一方面,这种不断宣扬上市的舆论也给股市增了心理压力。于是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世界罕见的怪现象,一方面GDP在不断增长,另一方面股市在不断下跌。人们不尽要问:股市的功能究竟是什么?难道就是不断地发行新股,“扩大直接融资”?

  我们再次呼吁高层领导,立即停止新股发行、增发、配股,给市场一个明确的信号。人要吃饭、喝水、睡觉,不停地扩容,进行直接融资,就等于要人不吃饭、不喝水、不睡觉,不停的工作,而且还要加班加点(增发)这不符合自然规律,也不符合市场规律。如果真正关心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就立即停止扩容。如果能够在一年内停止新股发行、增发、配股也许股市还有希望,如果继续扩大融资,股市会发生更大的风险,甚至引起金融动荡。这并不是耸人听闻,因为深圳综合指数(资讯 行情 论坛)在3月30日创99个月来的新低,低于1996年12月26日的指数。停止新股发行后,可以发行企业债券,债券要还本付息,这就可以考验一下上市公司,有没有还本付息的能力,如果没有这样的能力,就不要发行股票。在国际市场上企业债券的比重大于股票的比重,而我们的证券市场股票的比重远远大于企业债券,这是不正常的。

  当前的股市有几个认识误区:

  第一是认为增加蓝筹股的发行就可以引导市场理性投资,甚至还可以改变市场低迷的状态,却忽视了市场本身的承受力。再说所谓蓝筹、绩优也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想当初的长虹、发展也曾经绩优股,现在又如何呢?2001年发行的中石化也被宣传成蓝筹股,A股发行价远远高于H股。因此,以“蓝筹、绩优”的名义搞增发,不仅没有改变市场的低迷,反而造成市场更大的压力。

  第二是所谓“扩大直接融资”,证券市场是实现资源优化与合理配置的场所,融资的企业必须能够给投资者带来回报才能达到良性循环,一些公司一年好,二年差、三年就被ST,这种“直接融资”只能使市场承受更大的压力。即使是业绩较好的公司,分红铁公鸡,融资狮子口,也会造成市场各方利益的失衡。所以把证券市场定位于“扩大直接融资”是片面的观点,不符合科学发展观。

  第三、股民的钱是自己的。一些经济学家和证券人士多年来一直在计算居民的存款有多少能进入股市,甚至有人提出直接融资可以减轻银行向企业贷款的负担,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实际上却忽视了居民存款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个人的,但是其总量却是社会资源。所以资源的使用应该是科学的,就像保护自然的生态资源一样重要。不断地发行股票,让那些一年好,二年差、三年就被ST的公司消耗社会资源,不仅是对人民不负责的表现,而且也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以所谓“国际惯例”的名义增发,实际是向上市公司非流通股的利益倾斜,一些公司的增发,非流通股大股东不参加,却流通股大比例融资,使本来就不平衡的流通股与非流通股的利益更加失衡。即使一些公司的非流通股参与增发,也是让流通股做出更大的贡献。宝钢股份增发50亿股,表面上看大股东认购30亿股,流通股只是20股,但是从结构上看,还是让流通股做大贡献。因为上海宝钢集团作为第一大股东持有106亿非流通股,认购30亿股是10比3;流通股却是10比10配股。所以自2000年以来证券市场搞增发实际上是加重了普通股资者的负担。

  第五,整体上市。TCL曾经被宣扬为整体上市的典范,但是这个整体上市的公司,却又把公司中的一部分优良资产拿到香港进行分拆上市。原来在A股市场上分拆上市,然后再整体上市,再到海外分拆,每一次变化都让投资付出代价。这个号称是向国际进军的TCL经过拆了合,合了拆的变化之后,业绩下滑,2005年一季度出现了亏损。我们注意到一些公司在A股市场分拆上市,宣称是拿出公司最优良的资产,现在又要搞整体上市,这实际是自相矛盾的。如果现在装进的资产是优良的,那么以前分拆的是优良的吗?如果以前是最优良的,那么现在要装进的显然就不是优良的,甚至是劣质的。所以整体上市实际上是搞搭配销售。如果是在商品市场,搭配销售是侵犯消费者权益的,那么为什么在股市上能够行得通?

  以上我们列举的认识误区,已经造成了股市利益的严重失衡,流通股不断地为非流通股做贡献,这显然不符合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所以当前必须从和谐社会的发展观的全局看看待证券市场,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来看,股市必须把投资者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为投资者服务股市才有出路。“水能载舟,亦能复舟”,一面倒地为非流通股大股东服务的所谓“扩大直接融资”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已经影响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局。我们在这里也想告诉某些证券界人士不要在打着“国际惯例”的旗号宣扬所谓的“增发”和“扩大直接融资”,要认真研究中国的国情,同时也要完整地表述国际市场的经验,不要再进行断章取义的大讲“外国如何如何”了。在股权分裂的情况下,所谓“增发”、“扩大直接融资”,加重广大股民的负担,只会增加不安定的因素。

  因此我们再次呼吁:在当前股市低迷的情况下,立即停止新股发行、增发、配股,证券市场必须服从建立和谐社会的大局!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体及网站不得转载,除非获得新浪网及作者本人书面授权并注明出处为新浪网。欲转载者请来信finance2@staff.sina.com.cn, 或致电:(010)82628888 转5173联系。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欢迎赐稿与合作


评论】【谈股论金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家装全流程30天攻略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