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海洲:询价让中小投资者为机构买单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29日 17:19 新浪财经 | ||||||||
皮海洲 称“询价制”为机构投资者的盛宴一点不假。一方面是有关的机构投资者纷纷前来报到,就连刚刚获得入市资格不久的9家保险机构也悉数成为询价对象,从而使询价机构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到146家。另一方面是询价机构争相参与询价发行,根据中材国际3月25日公布的《定价及网下配售结果公告》显示,共有199家机构参与了累计询价投标,其中有198家
包括保险资金在内的询价机构为何如此疯狂地参与新股和询价配售呢?其目的当然是追逐利润的需要。这一点,我们从已经上市的三只询价发行的新股上市首日的表现中可以得到很好的证明。新股询价第一股华电国际(资讯 行情 论坛)发行价是2.52元,2005年2月3日上市当天以3.70元的价格高开,最高价是5.35元,涨幅达112.3%,收盘价4.51元,涨幅79%。询价第二股黔源电力(资讯 行情 论坛),发行价5.97元,3月3日上市,开盘价为9.71元,最高价10.10元,涨幅69%,收盘价9.24元,涨幅54.72%。3月24日上市的南京港(资讯 行情 论坛),其发行价为7.42元,当天开盘价为13.18元,最高价13.68元,涨幅为84.37%,收盘价12.92元,涨幅为74.12%。上述三组数据说明,在一级市场获得新股是一件有利可图的事情,一旦获得配售新股,股票上市以后,便可以从二级市场获得一笔丰厚的新股收益,这在当前市场行情极其低迷的情况下,这笔丰厚的收益对所有的机构投资者来说都是有着巨大吸引力的。更何况目前二级市场上股票虽多,达到1380多家,但这其中真正有投资价值的股票并不多,而且这类所谓的蓝筹股价值基本上都被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充分挖掘,目前股价都不低,许多个股甚至处在历史的高位上。因此,目前二级市场值得放心投资的股票非常有限。而在这种情况下,面对新股丰厚的差价收入,一些机构投资者们自然也就是争相参与新股发行的一级市场询价配售了。 然而,股市本身是不能创造财富的。既然询价机构争相角逐新股的投资收益,那么,自然也就该有人来为这笔“投资收益”买单了,而这“买单人”就是那些没有询价资格的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很明显,广大的中小投资者就是这询价制度的受害者。 首先是剥夺了中小投资者的询价资格。根据询价制度的规定,只有符合相关条件的机构投资者才能成为询价对象,因此,参与询价配售是机构投资者的特权,而中小投资者来说则只有干望的份儿。而如此一来,中小投资者不仅被剥夺了参与新股定价的权利,更重要的是在新股发行的份额中,将有不少于20%的新股份额要被询价机构们所瓜分。因为根据《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试行询价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第六条之规定:发行人及其保荐机构应向参与累计投标询价的询价对象配售股票:公开发行数量在4亿股以下的,配售数量应不超过本次发行总量的20%;公开发行数量在4亿股以上(含4亿股)的,配售数量应不超过本次发行总量的50%。不仅如此,这些询价机构们在瓜分了这部分询价份额之后,还可以以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名义,按市值来参与剩余部分新股份额的二级市场配售,如此一来,中小投资者通过市值配售而获得新股的可能性就更小了。 其二,也是更加重要的一点是,中小投资者在丧失了定价权、丧失了部分新股份额的同时,还要在二级市场来为机构投资者的获利而买单。按照询价制度的规定,向询价机构配股的新股需要询定三个月的时间。也正因如此,为了保证三个月以后这些新股有足够的利润空间,于是,在新股上市的当天,这些机构投资者往往会对这些新股进行高开,或抬高股价,为这些新股未来的走势留下隐患,那些买进新股的广大中小投资者往往会因此而套牢。如华电国际,上市首日的最高价为5.35元,而3月23日的最低价却只有3.10元,跌幅高达40%以上。又如黔源电力,最高价为10.16元,而3月28日的最低价只有7.80元,跌幅为23.22%。再如南京港,上市首日的最高价为13.68元,可3月28日的最低价只有11.78元,上市三天的最大跌幅就达到了13.89%。而一旦遇上这些公司业绩不佳或业绩变脸,那么,二级市场中小投资者的损失就会进一步扩大。如华电国际之所以在3月22日、23日两天暴跌17.33%,就与该公司3月23日公布的2004年年报效益不佳有关,该公司2004年度净利润较上年仅仅增长2%,每股收益0.199元,远低于市场预期。因此,这些询价机构们为了确保自己配售的新股在三个月后能够获利出局,而给二级市场上的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制造了更大的风险。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称,这些询价机构所追逐的新股收益完全是用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血汗钱买的单。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体及网站不得转载,除非获得新浪网及作者本人书面授权并注明出处为新浪网。欲转载者请来信finance2@staff.sina.com.cn, 或致电:(010)82628888 转5173联系。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欢迎赐稿与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