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蒙:面对保险资金开闸 股市为何不给好脸色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26日 17:32 新浪财经 | ||||||||
阿蒙 俗话说:热脸蹭冷屁股。保监会联合证监会24日正式发布了《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按照这一规定,我国的保险资金可以直接投资于股票市场。保险资金向股市“开闸”,将会带来什么影响?评论说,这一步的迈出表明国家对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支持,也显示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对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信心。然而,周一股市并没有
哀莫大于心死。统计显示,上证综指屡次考验1300点心理关口,上周五更是一度滑落至1300点之下,周线收出一颗意味深长的阴线十字星。在大盘等待方向的时候,有超过500只股票创出了"9.14"行情启动来的新低。有人说,股民≤农民。农业是我国的基础,因此我们有了《一号文件》的颁布,直接给农民带来了切实的利益,种粮积极性得到一定提高。股民的政策待遇其实也不差,去年的《九条意见》也曾使他们热血沸腾。但对股民而言,努力的结局不是被套牢就是颗粒无收,蚀本、割肉是家常便饭。有人感慨:要想叫股市好起来,就不能玩股民,股民玩不过你,干脆就不玩了!股民不玩了,到头来被“玩死”的是谁呢?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有人形象类比:提起著名的“三农”: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其实,对于目前已陷入水深火热的中国股市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股民真苦,股道真黑,股市真险!从2001年开始,90%的股票跌幅超过一半,几千万股民欲哭无泪,打掉牙齿往肚子咽,多少人为此郁郁寡欢、备受煎熬啊!回首看,股民经历了不知多少个由希望变失望轮回,如今面对再一次利好,股民“麻木”实属正常,更是理性的表现。 若仅是怄点气也倒罢了,但事情并不是那样简单。撇开证券市场不说,“围城”之外更不太平。日前,中央财经大学郝演苏教授成了中国保险业界的郎咸平。据中国保监会统计,2003年,我国实现保费收入3880.4亿元,其中人身保险实现保费收入3011亿元,同比增长32.4%;财产保险保费收入是869.4亿元,同比增长11.7%。今年暑期,郝演苏组织人员对2003年中国保监会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在国际通行统计惯例这个“放大镜”下,中国保险业极度膨胀着的“泡沫”清晰可见,得出2003年中国保险业有40%的泡沫。现在,郝演苏那份长达五十页的学术报告已被直接送至中国保险业的最高监管者——保监会主席吴定富的手中。郝演苏重申的观点是:在保险业如此高速增长的形势下,对于其中的一些隐患应当引起警惕。如此看,人们对“利好”没好脸色,固在情理之中。 几乎同时,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撰文指出:更严重的通货膨胀即将到来。他说,食品和能源的价格在不断上涨,正在不断侵蚀中国制造业工人们的实际收入。作为中国的粮食主产区,长江三角洲的快速工业化对中国的粮食生产造成了巨大冲击。石油将是另外一个长期问题。石油价格将在2005年的时候迅速下降,前提是中国经济出现减速。当前的全球经济繁荣是另外一个货币泡沫。货币泡沫持续的时间越长,石油和食品的价格将会越高,滞胀的可能性就会更大。即使在货币泡沫破裂的情况下,石油和食品价格下降,它们所带来的通货膨胀冲击波也会扩散为全面的物价上涨。如此背景下,全球股市也是跌声一遍。与其说中国股民“麻木”,不如说他们敏感更恰如其分些。 话说回来,上周议论的地产泡沫对信心打击更不可小觑。不久前,美国《纽约时报》指出,中国的房屋的空置率已超过国际警戒线,同时质疑中国房地产的泡沫是否已经开始出现破裂。无独有偶。最近一份由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完成的房地产业调研报告也递到中央决策者手中。研究认为,房地产泡沫现象确实比较严重,尤其是上海。 浙江省统计局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发出预警:目前浙江省房地产已经膨胀,并进入警戒区,若任其发展,楼市泡沫随时可能破裂。北京市统计局新近发布的数字显示:今年1至3季度,北京房地产开发投资较去年同期增长20.3%,房地产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始终占到55%以上,与北京市政府确定的目标相背离。为防范金融风险,银监会近日公布了《信托投资公司房地产信托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谢国忠更是一个月内连续发布两份有关中国房地产业的报告,认为世界经济正处于有史以来最大的房地产泡沫之上,这个泡沫将在数月内破裂,中国也在其中。可见,地产泡沫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有多大、何时爆裂。就中国而言,近几年国际游资、机构和大批上市公司都转向插手房地产业,需求泡沫、价格泡沫都在膨胀。地产的泡沫一旦破灭,其危害程度不仅要远超过股票,更会毁灭股市。统计显示,中国近年出事的上市公司,有几家能与房地产开发脱得了干系就是明证。因此,在如此可怕泡沫面前,股市又怎能抬起头呢?! 这回,股市就拿热脸蹭了一下冷屁股。活该!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体及网站不得转载,除非获得新浪网及作者本人书面授权并注明出处为新浪网。欲转载者请来信finance2@staff.sina.com.cn, 或致电:(010)62630930 转5173联系。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欢迎赐稿与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