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原创互动 > 国企改革 > 正文
 

韩强:评陈志武的观点——经济现象的哲学思考(2)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11日 01:35 新浪财经

  立刻注册新浪免费邮箱,激活1G空间

  

  第六,1929年在欧美出现的国有化,不仅是前苏联国有化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西方资 本主义本身遇到了矛盾——“私人资本”不愿意投资。

  请看事实:

  1930年大萧条时私人投资不振,迫使国家加大投资力度。大危机前美国私人投资是国家投资的好几倍,1932~1937年国家投资就超过了私人投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国民经济转入战时轨道,以军工企业为主的大量企业由国家掌握,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国家在国民财富中的份额占27%。这说明国有化,不仅挽救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而且为战胜法西斯奠定了基础。

  第七,英国国有化的特殊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工党利用选民社会改革的愿望,以社会主义实验的名义把国有化政策作为重要政纲争取了选民。

  这里,有一个没有公开的信息。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吴江教授在《瑞典式社会主义考察》的文章中指出:英国1945年开始的那场改革(被社会民主党称之为民主社会主义的改革),这里只简要地说几句。那是在二战后西欧资本主义残破不全的情况下由英国工党领导进行的一场社会结构改革,主要措施是:矿山、发行银行、交通运输、地方供应企业及钢铁生产等实行国有化,即属资本主义国家所有,使经济领域中的国有成份达到20%;通过级差明显的累进所得税,使总收人的2/5通过税收由国家实行再分配;采取所谓“全民福利”的方法,对所有人实行疾病、事故、年老、伤残、失业、生育、死亡等广泛的保险,并对所有的人提供免费医疗。1948年工党领袖艾德礼宣布:英国已成为“福利国家”。从此,“福利国家”之名流行起来。根据确实的材料,当时斯大林同英国工党左派拉斯基的一次谈话,甚至承认这种改革可能是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之一(因此,1951年苏共曾帮助英国共产党制定和平过渡的纲领),但是另一方面,或者说是更重要的方面,这种改萆同时又使当时破败不堪的资本主义秩序得以稳定下来(按:此项改革当时是经美国默许并由美国资助进行的)。

  美国为什么会默许和资助“国有化”呢?因为当时只能依靠“国有化”才能恢复欧洲的经济。所以,“国营”与“民营”并不对立,哪个办法快,就用哪一个。这很合乎美国的实用广义逻辑。

  吴江教授的文章刊登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3期,此杂志中共中央编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主办,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公开的杂志。

  吴江教授还指出:位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南部的瑞典王国,在1889年瑞典社会民主党成立时,是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之一,人称海盗之国,居民多为海盗及西欧国家流放的罪犯及其后裔,其经济状况比1917年十月革命时的俄岁斯还落后得多。从1920年瑞典社会民主党开始执政直到现在,虽然执政儿度易手,但大多数时间还是社会民主党执政,在此期间(到20世纪80年代),他们把瑞典从一个落后国家建设成世界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占第二位的经济发达国家(第一位是瑞士)从社会福利来说,则是第一位,标志着分配的社会化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当然,吴教授也客观评价了瑞典式社会主义的缺点。他是实事求是的。

  第七,贱卖国有资产是美国的发明。

  资产阶级对国有化在意识形态上具有高度的警觉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调整战时经济时就把矛头首先指向国有企业。艾森豪威尔上台后,垄断组织及其国会议员掀起反对国家所有制的高潮,要求废除国家所有制,把它说成是“爬行的社会主义”,随后就大卖国有企业。1945~1954年170亿美元的财产(包括工厂和其他设备)以41亿美元卖给私人和各公司。1950~1954年还把账面价值22亿美元的国家财产以 1.68亿美元卖给了私人企业。而保留下来的只是私人垄断资本干不了、不愿干或对私人垄断资本运营有帮助的国有企业。肯尼迪上台后在一项声明中更是明确强调:“私人企业在我们现在的国家制度下,应当是我们的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的基础。这是我们对抗共产主义的惟一抉择。国家只应生产私人企业所不能生产的东西。”

  但正像英籍印度经济学家辛格所指出的:“在英国,政府原本的意图基本上是意识形态上的。当时撒切尔首相认为,这是打破工会权利的好方法,因为当时的工会权利在所有国家控制的企业中是非常强大的。”(李其庆《新自由主义在西方》《环球视野》2004年9月7日)

  英美国家的私有化带强烈意识形态特征,肯尼迪公开宣扬:私人企业在我们现在的国家制度下,应当是我们的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的基础。这是我们对抗共产主义的惟一抉择。国家只应生产私人企业所不能生产的东西。”

  现在,中国的某些经济学家也宣扬国家退出竞争领域,只去做不盈利的公共事业。这并不是什么“创新”,而是美国人早在上个世纪说过的话。

  第八,美国憎恨法国的国有经济。

  以法国为首的欧洲独立运动引起了英美,特别是美国的不满。美、英右翼倡导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在许多欧洲大陆国家遇到了明显阻力,美国出于深远的国际政治需要,暗中向法国施加了强大压力,例如,减少对法国的直接投资,策动法国右翼势力,制造舆论攻击法社会党,鼓励私人资本外逃,这一系活动终于在80年代后半期使右翼政府上台,改变社会党政策转向私有化。90年代初,社会党人罗卡尔接任法国总理,中止了前任政府的私有化政策,而后来右翼上台再次推行私有化,朱佩总理曾因推行私有化政策,大规模解雇工人和削减福利,激起社会反对和全国性大罢工,被迫下台由社会党若斯潘接任。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国青闯入亚青赛决赛
2004诺贝尔奖
雅尔北京音乐会
最新汽车降价信息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中国高官参加七国会议
海军音乐剧《赤道雨》
你最喜爱大学校徽评选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