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生:从投资者关系角度审视宝钢股份增发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22日 20:12 新浪财经 | |
本轮大盘从底部回升前,沪综指一度彻底击破1300点,蓝筹们的联袂破位,成为空方的绝对主力。 蓝筹们怎么了?业绩不好吗?不是;诚信问题吗?也不是。有人对蓝筹们的如此疲弱说是宏观调控,有人说是基金减持或调换头寸,更有人说是信心缺失……。莫衷一是,众说纷纭。然而笔者认为:蓝筹们目前颓势的成因不是别的,正是它们曾经赖以为荣“良好”的 投资者关系。招行与“快乐耳朵” 论资产质量、增长速度,以及规模和业绩,招商银行(资讯 行情 论坛)无疑是5家上市银行中的佼佼者,然而它在投资者关系上却象是一个刚刚学步的儿童。 去年8月,招行董事会公告拟发行不超过100亿可转债。公告一出,即遭心怀叵测者的暗算。9月13日,一则《基金联盟VS中金》的报道,用不知如何算出的数据评论道:“导火索缘自8月26日招商银行发布的一则公告。公告称招商银行拟发行不超过人民币100亿元可转换债券。消息一出舆论哗然,……首先便遭到了众基金经理的迎头痛击……。更有部分投资者甚至开始抛售招商银行股票。最近20日招商银行股价下跌11%……”。 而事实是,公告拟发行转债前的8月25日,招行股价收盘为10.51元,较报道所称的9月12日基金“VS”前的9月11日收盘10.26元,跌幅仅2.38%,与报道所称的“11%”相去甚远。也可能有人会问,虽然8月26日到9月11日仅有13个交易日,但报道说的是“最近20日招商银行股价下跌11%”,也并无大错。可是不要忘了,这篇报道的前文说的是“导火索缘自8月26日……”、“消息一出舆论哗然,……”、“更有部分投资者甚至开始抛售……”。由此可见,报道牵强附会地将招行“最近20日”以来的股价跌幅,强加在8月26日公告拟发行转债后的13个交易日,造成了市场以为招行股价在在8月26日公告后大跌不止,全然忘记了在这13个交易日里,招行股价实际只下跌了2.38%,而非报道所称的“下跌11%”。 说来也有趣,当笔者在不同场合向一些基金和媒体,甚至向招行高层提到此事时,所有人的第一反应是感到笔者所言是否有虚,二是在看了K线后沉思不语。 如果说投资者受到蒙蔽情有可原,但招行方面的反应却不能不使人对公司的“投资者关系”工作实效产生怀疑。众所周知的是,在风波期间招行只是招架,并无任何还手之力。虽然最后仗着银监会关于“次级债”的通知,VS双方息兵罢战,但转债风波对招行大蓝筹形象的打击,已是不容置疑。 过去的事情暂且不提了罢,我们来看看招行最近发生的事情。 9月1日,国内三大反电脑病毒专业公司之一的瑞星发布消息称,该公司截获了专门针对招行网上个人银行业务的病毒“快乐耳朵”。无独有偶,另两家专业反病毒公司也称对“快乐耳朵”采取了相应的防范措施,似乎这“快乐耳朵”确有其事,杀伤极大。9月3日,招行在其网上银行发布公告称:“瑞星公司在发布消息前,从未就有关事宜与招商银行进行任何联系”,“瑞星公司向媒体发布失实的消息,误导客户,极大地损害了招商银行网上银行的声誉,我行将保留对瑞星公司采取法律行动的权利。”其反应速度之快,措辞之强硬,体现了一个以客户利益为重的企业本色,以及对自己商誉的重视。 但我们对比在去年可转债风波期间,招行对不实报道的不知所措和穷于应付,使我们只能得出一个结论,招行的投资者关系工作还仅仅起步,甚至说还处于启蒙阶段。 试想,如果招行在发现了“最近20日股价下跌11%”的报道与事实严重不符后,立即采取如同近日针对“快乐耳朵”事件般的反应速度,以及“误导”和“保留……采取法律行动的权利”之类的强硬措辞,招行转债风波究竟会朝那一个方向发展,着实难以预料。毕竟那篇《基金VS》的文章发表后,招行股价即重挫3.81 %,期间也如“快乐耳朵”事件般相隔两天。而在其后两日的9月16、17日,更是低探至9.31元,较公告转债前一日跌去11.42%。真正杀伤股价的,并非可转债,而是那篇失实的报道。 显然招行是知道“快乐耳朵”事件对公司业务、对客户的严重影响的。之所以能够在两天之内做出如此强硬的快速反应,得益于招行以客户为上,“因您而变”的经营机制,而面对传媒不实报道的麻木和手足无措,只能说招行离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蓝筹还相去甚远。真正的蓝筹,应将股东利益与客户利益,以及公司形象并重,而不是偏废任一。 宝钢增发又添变数 日前,新浪联手其他媒体,征集宝钢股份(资讯 行情 论坛)中小股东的投票权,拟抵制宝钢股份增发。据称仅一天时间,已征集到同意“抵制”的股权已达千余万股。然而,主流财经媒体却对此不以为然。某“指定报纸”评论称:“本次征集的都是反对票的投票权,那么,一些赞成增发但又有修正方案建议的流通股股东该怎么表达自己的声音?”并结论道:“这种‘非白即黑’式的征集投票权方式,并没有给许多流通股股东表态的机会。”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一向以“公允”示人的传媒一反常态,进行这种 “非白即黑”式的征集活动呢?另一家“指定报纸”一语道破天机。该报称,由于诸多基金管理公司可能与未来的增发承销团成员之间的关联关系,使得“这些基金不能认购宝钢股份的增发,低增发价格对它们势必更加不利。因此,它们真正能够反映流通股东表决的利益意愿将大打折扣,甚至不排除在表决时出现掉转枪口的可能”,以及另一著名财经媒体所称的 “如果战略投资者可以和我们一样低价买入宝钢增发的股份,……这对我们这些长期持有宝钢股票的股东肯定就是一种损害。”显然,此中的“掉转枪口”指的是这些基金对宝钢增发的态度将可能由抵制变为赞同。也正是出于对这种可能的担心,新浪等在普通投资者中颇具“人缘”的传媒才迫不得已地跳将出来,征集股权对增发进行抵制。 “不利”和“损害”的是什么,算一算帐就明白。相比6元市价折扣越多,也就是越低价,才是对宝钢的基金股东,也是对所有的宝钢股东,无论大的小的,流通的不流通的“更加不利”和“损害”。当然,如果没有基金公司与承销团的关联,没有“战略投资者”,能够争取到将宝钢的增发价格拉低,以及争取到对原流通股东的大比例“优先配售”,那就再好不过。至于低价是否比高价更“摊薄”自己和其他股东的权益,可就顾不了那么许多。想来这就是目前宝钢基金股东们矛盾和尴尬的心理。 而宝钢方面,则表现出对这种特殊市场心态的茫然。公司高管日前放出话说,增发的“优先配售比例”将不低于10:6,但仍不敢接触另外的敏感话题,即能否以较低价格增发,只是反复强调要“通过市场化方式来决定价格”,“战略投资者引入的比例尚在商谈之中。” 更多投资者的愿望是,希望宝钢高层,能够在股东大会上对“较大的优先配售比例”和“较低的价格”做出明确的答复,如果宝钢高层做不到,也希望基金股东们能联手达到这一目的。而目前面对某些基金可能的“反水”,普通投资者自然是心急如焚,冀望新浪等,病急乱投医。然而根据已公布的股东大会会议资料,9.27股东会根本不会讨论这些问题。 显然这种局面再次令宝钢和中金始料不及。他们心中很明白,如果不能满足“低价”和“大比例优先”的话,即便强行通过了增发,公司形象受损已不可避免。 如同当年康佳和中金将增发风波归罪于公关公司一样,本次宝钢增发的风波虽然也有公关公司不力的因素,导致出现对增发不利的外围公众环境,但如同貌似复杂而实际简单的问题一样,康佳增发风波的关键是对增发除权与否的不解,而宝钢增发风波的罪魁祸首即是“优先配售”,实际就是一张薄薄的纸。 本栏前一期指出,引发宝钢增发风波的不是巨额增发,而是错误地在增发中拟实施的“向原社会公众股股东优先配售”。如果十几天前本栏的这个观点还未必能被人接受的话,如今那些可能无缘本次增发的基金们对“低增发价格对它们势必更加不利”,和对“战略投资者”的认识,说明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当然,正是由于这些基金可能无缘增发,以及对“战略”可能以同样低价获得发售对自己造成“损害”的忧虑,才使他们冷静地想想,到底增发价格高了还是低了才对自己更有利。 遗憾的是,宝钢高层和中金并未意识到这一点,至今仍在以说服基金股东参与增发为目的的四处游说。他们并没有想到用什么好的办法,把基金股东们团结起来,一同以接近市场的价格,向非股东的投资者,包括向“战略”推销即将增发的那些股票,仍然在是否“低价”、是否“较大比例优先”等死胡同里转圈子。 我们只能遗憾地说,被誉“投资者关系”楷模之一的宝钢,实际上在对投资者关系的理解和操作上,并不比招行强多少。他们所缺陷的,正是投资者关系的真谛:如何了解投资者的信息需求和向投资者传达什么,以及如何传达这些信息。在他们眼里,股东和潜在投资者是一码子事,二者之间似无差异。 时间已经不多了,解决矛盾的途径只有一个:由宝钢集团以超过公司5%以上股权的股东身份,有可能的话再联络一些对增发有着深刻理解的基金股东,向公司董事会提交议案,在9.27股东会上取消向原流通股东的“优先配售”,改为向全体公众投资者的增资发行,还增发以本来的面貌,此乃唯一的亡羊补牢之举。 作者其他相关文章: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体及网站不得转载,除非获得新浪网及作者本人书面授权并注明出处为新浪网。欲转载者请来信finance2@staff.sina.com.cn, 或致电:(010)62630930 转5173联系。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欢迎赐稿与合作。
|